诗词教学:内容的开掘和活动的设计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qiang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本解读,是诗词鉴赏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堂需要在重视字、词、句、篇的理解之上,设计精巧的教学活动,不断拓展、开发学习内容。具体而言,就是要能在重视文本的理解、领悟和对话的基础上,做好两个方面的教学活动设计:一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教学活动,把“讲一首词”转变为“上一堂课”;二是“要有好词、好句,还要有好篇”,从整体着眼,整合核心问题,全面掌握学习内容。
  关键词:诗词教学;教学活动设计;文本解读;《八声甘州》
  对于很多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多元解读诗词内容,鉴赏诗词表现手法,理解作品情感主旨等,似乎不难做到。但普遍不足的是,教学形式主要还是教师讲或者是问问答答变相式讲,缺乏教学活动的设计,并不能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读懂诗词、欣赏诗词,进而掌握诗词理解、赏读的基本路径和方法,培养诗词鉴赏的能力和素养。
  赵洁老师所上这节课,是市级特级教师研修班的一次研讨汇报课,文本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师精心备课,使课堂呈现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重视文本的基础理解。古诗鉴赏需要重视文本解读——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字词句的训练契机,让学生逐步进入自己的知识建构过程,做得很好。目前,高考考查古诗鉴赏,故而很多教师重鉴赏而轻解读。很多学生在欣赏诗歌的时候,站起来不会说,就是因为他们在文本解读方面没做好,导致了诗词的欣赏缺少抓手——教师提问的时候,他们连这个诗句本身的意思都不懂,关键词也不能透彻理解,怎样来品味、领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呢?这是一个层层相因的过程。
  二是带领学生细读文本。这节课精心设计词句解读教学,做到了从过去的知识教学,转化为语言表达、实践的过程——这也是情感的蕴藉过程,是思想的生发过程。课上,赵老师带领学生开展文本细读的能力较强;师生对话中,对诗词内容的处理细腻、周到,真正做到了把情感的理解、体会、体验,和词语、诗句的品读融合在一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联系得很紧凑;当学生的理解遇到了困难,赵老师主动发问,或者鼓励其他学生参与争论,最后又及时表达意见,这也是一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
  三是有机组合和拓展。整节课的教学,课堂问题的串接,从导入、诵读,到上下阕内容的研习以及情感分析,之间的过渡、时间分配比较合理,教学容量比较大,基本上有效地引领了课堂学习的确定性和深度。这节课的教学,突破了词内容本身的限制,拓展了学习范畴。这节课没有仅限于这首词的解读,与其他作品的关联也都打通了,甚至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也主动联系学过的诗词,进行了拓展。这样,一节课就显得比较厚实。
  四是有效的激励和引领。教师能够抓住学生回答的闪光点进行具体、及时的评价,颇见功力;在起始阶段,教师敢于主动放弃示范朗读、展示自我的预设,给予学生朗诵的机会,也是有激励意义的生成。
  作为日常教学,这节课总体是成功的。但还可从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教学内容的开发两个方面,再作一些思考和改进。
  一、把“讲一首词”,变成“上一堂课”——多元设计学习活动,引领深度理解和鉴赏
  “讲一首词”,是教师分析作品,着眼点是让学生学习理解一首作品;“上一堂课”,是带领学生欣赏一首词,让学生学会诗词的鉴赏。赵老师的这节课,缺少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活动的设计意识。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要主动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抓住教学形式的激趣处,细化设计
  比如利用教材上这幅人像插图:如果给这幅插图配上一句词,你配哪一句?这个思考的过程,让学生说。第一句肯定不行的,插图包含一个动作;又如“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是否可以呢?这个活动的设计,目的不是一定要对上哪一句,而是可以借助这幅插图,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诗词理解的情境;這种直观、有趣的讨论交流活动,还能够有效带动性格内向或者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参与学习。
  又如,左边还有一个《词谱》柳词书影图,仔细看一下,与课文的标点有所不同。“潇潇”后面,是顿号;“想佳人”,顿号;“争知我”,顿号。这几个标点能不能这么用?这就把朗诵也融合进去了。现在就会产生一系列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要加这几个标点,合理吗?更重要的是,这几个标点加上去之后,和内容有什么关系?“潇潇”后面加顿号有没有道理?当然有,诵读的时候要有一个比较细微的停顿,这就是句读、停顿啊。后面的“想佳人”,按照词的意思,是可以断句的,但是“佳人”和“妆楼颙望”之间又是联系紧凑,有一种可断可不断的味道:如果用逗号断句就断得太长,如果不断那就停顿不够,所以最好也是加个顿号。词的细微之处,拿出来让学生分析、理解,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领悟——这就是教学活动。
  再如,课上可以让学生依据每一句内容,画一幅词人情感曲线图,锻炼学生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构图的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认知策略,也为理解诗人情感、勾勒人物形象、解读诗歌主旨提供依据。
  这些做法,能够降低理解的入口,化繁为简,借助细节、细小的问题等,引导学生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当我们能够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进而把教学活动简单化之后,学生就会报以丰富,以及灵性的迸发。
  (二)抓住教学内容的闪光点,细化理解
  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对文本内容的拓展。我们要能从词句的精妙处入手,把握词人的情感脉络,领悟其“所言志,所载道”;或者从诗词的炼字炼句处,抓住特点,深入理解文本。
  柳永写长词慢调,善于在曲婉转折之处使用领字。这首词有几个领字,可让学生找一找。比如,在课堂研讨中,我们发现,柳永通过“对”“渐”“惟有”“不忍”“叹”“想”等领字,对个体情感和心境进行敏锐表达,把他的个人经验,转化为一种普遍的抽象的生命感喟,也因之获得了无数阅读者的共鸣——课堂需要更加明确地引导学生分析领字的作用和意义。其实这也告诉我们,对于文本的处理,在细节方面有很多变化,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课上,学生对“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有不同见解。妆楼上颙望的人是谁?显然是佳人。怎么知道是佳人呢?我们分析这一句:首先,妆楼,地点很特殊;再一个,天际识归舟,这应该是待在家里的人,盼望着流落在外的人。经过具体内容的具体分析,学生能锻炼学习技能,更能透彻理解文本内容。又比如,“何事苦淹留”,到底是何事呢?一般的理解,是没有获得功名。但结合写作背景,我们发现柳永是一个不羡功名的人。其实,柳永与理想失之交臂的苦痛,对命运的无奈,还有人到中年的茫然,全在这一句中。对关键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借助问题的巧妙串接,调动学生的深度思考。
  (三)抓住词作承续的延伸性,深度拓展
  说到文本内容开发,这首词有三处用典可作对比阅读。一处是“红衰翠减”,化用李商隐《赠荷花》“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一句。到底是李商隐高明,还是柳永化用更好呢?此一句,固然是应景之语,但未必不含深意:李商隐此句感慨人生际遇,天意难违;柳永又何尝不是仕途坎坷,造化弄人呢?在此,柳永是否有自比李商隐之意呢?“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一般认为,柳永加上了“误几回”,焦灼的情感较原诗更强烈,那么你持什么观点?“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化用高蟾《秋日北固晚望》“何事满江惆怅水,年年无语向东流”一句,写景之外,意味丰瞻,与原句可作对比分析。
  二、诗词教学,要有好词、好句,还要有好篇——整合核心问题,实现全面把握
  杜威曾经慨叹,“我们具有一切知识而迷了路”。这节课教学的过程中,点与面的关系,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处理得不是很好,涉及三个方面。
  (一)整篇意境缺少清晰把握
  把握整首词的意境,一般的方式包括分析词句,贯通全篇内容,抓住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诵读涵泳,了解写作背景、作者个性等。这节课的教学,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完成从词句意境到整篇意境的升格。一是精心设计板书,连点成线,聚片成章,给予学生直观指引和理解强化。这一过程需要精心设计并及时呈现出来。二是结合柳永其人,进行主题拓展阅读教学。三是结合单元主题进行“拓展—回归”的训练。
  教师要能够“驱牛向草”,通过活动设计,把学生从词句引向整首词意境的理解,并促使师生把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主動掌握的内容,呈现新知的构建过程。
  (二)忽视句间关系和句篇关系的把握
  比如,上下阕各写了什么,这是词的解读必不可少的内容:上阕写眼中之景,下阕写此情此景中,人的思念——这个还需要总结强调一下。那么,上下阕各四句,又分别写了什么,哪一句最能寄托愁绪呢?教师要能对课堂对话进行敏锐地筛选和加工,生发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整体把握全词。这种由句而篇的学习过程,需要我们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整体把握、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以上阕为例,各句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句写了雨,第二句写了霜、河、楼及残照,第三句写了花,第四句写了长江。这四句,是一层一层的愁苦,从“一番洗清秋”的凄冷,到“霜风凄紧”的寒意、“红衰翠减”的残败,其实是岁月流逝带给人的感受,再到“长江无语”,其实是词人无语——这样一个理解的过程,这种景与人的融合,层层叠加,自然而然地托出了下阕的情感。柳永是把深藏的感情,融在所写的景物里。
  又如,这首词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愁”。那么,到底是什么愁呢?从上阕来看,是秋景之愁;从下阕第一句来看,是故乡之愁;从第二句来看,是生命蹉跎之愁;从第三句来看,是思念恋人之愁。那么,诗人最主要的愁绪是什么?我认为不是想佳人,不是思故乡;从上阕“红衰翠减”“无语东流”,到下阕的“何事苦淹留”,主要感慨的还是岁月流逝、生命蹉跎,感慨把生命耗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之上。这样,我们就把整首词的情感梳理清晰了,而且有主有次。
  好的诗歌,要有好词、好句,还要有好篇;好的课堂,也要有好词、好句,还要有好篇,能够细致入微,更能提纲挈领。
  (三)对知识的整体意义重视不够
  固然,我们可以一点一滴地学习知识,但只有具备整合意识,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不断建构知识框架,知识才能显现其重要的价值。比如学习柳永的《八声甘州》,不仅要能联系到学过的《雨霖铃》,还要能推动学生结合柳永的经历,理解《鹤冲天》《望海潮》等诗词的作用和价值,要能引导学生阅读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讲——说柳永词》、梁衡的《读柳永》等,拓宽视野,形成主题学习,并书面呈现学习成果。
  这节课,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偏于向内,重视词句的深度解读;而为了追求学情和文本的平衡,教学也应适当向外用力,设计一些必要的教学活动,进行更为深入的内容拓展。经过这样的一番推敲,我们的课堂就可以更加生动,更有趣,也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心,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的目标、任务。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给予学生的“经典文化”,往往与学生当中流行的“大众文化”之间有一道鸿沟。它需要语文教师通过科学的、智慧的教学设计来弥合,所以设计学习系统应该是古诗词教学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学习系统设计;《破阵子》  一、古诗词学习系统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系统哲学对古诗词教学的启示  美国哲学家欧文·拉兹洛在其著作《系统哲学引论——一种当代思想的新
期刊
摘 要:语言的理解与建构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若想达成这个素养,就必须在广泛的语言积累、梳理与内化的过程中,努力构建出自己的语言体系,而后才有可能在真实且具体的言语情境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语言的理解与建构;《雨霖铃》  最近有一首英文小诗引起了热议,小诗如下:  I love three thing in this world.  Sun,moon and
期刊
摘 要:浙江省近三年的中考名著阅读试题呈现出一种可喜的“新常态”:一是基于关键内容,考查“量”与“质”,指向有效积累;二是呈现原著内容,考查真实阅读过程,指向“整本书”的阅读;三是设置真实情境,关注阅读策略,指向核心价值;四是采用读写结合,考查思维品质,导向深度阅读。  关键词:名著阅读;中考语文;试题命制  文学名著是人类语言和文明的宝库,对初中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大量而有效的名著阅读,是学
期刊
本文以河南省H村的20个农村留守妇女为具体研究对象,利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收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借助推拉理论和社会化理论的分析框架,运用定性资料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在地化原因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不公平的城乡二元结构、歧视性的社会性别规范、较差的身体状况、较低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迫使H村部分留守妇女留守乡村;保障性的土地承包制度、逐渐完善的乡村基础设施以及强有力的乡村非正式支持,吸引H村部分留守妇女留守乡村;而薄弱的主体意识,也是致使H村部分留守妇女留守乡村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对影
摘 要:对“对比是不是修辞手法”“对比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能否当作修辞来教”等问题的讨论,应基于课程纲领性文件的表述。从我国语文课程纲领性文件对相关问题表述的几次变化来看,中学语文的修辞教学,只讲修辞格即可,没必要扩大成修辞学科。所以,对比,还是只作为表现手法、不作为修辞格教学更为合适。  关键词:对比;修辞手法;修辞教学  关于对比,最近讨论颇多。一方面,张悦群老师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比”不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的“三级训练”策略,指的是把初中的写作教学大致分为三级,训练目标依次为情真、言美、技巧。基于初中学生的特点和初中阶段学习的实际,七年级以“情真”训练为主,八年级以“言美”训练为主,九年级以“技巧”训练为主。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学策略:真情实感;写作技巧  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每周或每两周都要批改一次学生习作,面对问题众多的学生习作到底要怎样去有效指导呢?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头痛医头,
期刊
陶文建、周吉琳和方香椿三位老师对《娜塔莎》一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他们各自的教学风格。总体而言,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程关注学生有效活动的理念。相形之下,陶文建老师重视为学生提供“梯子”,让学生能够顺着“梯子”“登堂入室”,领会通过多种手段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把握文本中“圆形人物”——娜塔莎这一主要人物的形象。周吉琳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拓展提升到位,升华了教学文本的价值。方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处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把培养信息筛选的能力作为说明文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奇妙的克隆》一文内容浅显,生活情境真实,学生阅读内容基本没有障碍。文章篇幅较长,信息量大,但采用小标题的结构形式,有关键句,这就使它为“如何筛选信息”的教学提供了多种可应用的材料。  基
期刊
摘 要:《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6年的论文转载情况显示: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为几大语文教学专业刊和少量教育类综合刊;论文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有关课程教材和教师发展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作者以高中一线语文教师为主,地域分布严重不均。2016年在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审美教育、互联网+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诗歌教学等热点和重点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继续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