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金律

来源 :伦理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j5186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密码,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普遍忽视人的行为道德规则问题.社会主义道德金律是《共产党宣言》揭示的人的行为道德规范规则,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和方法论.集体主义的意义是形成和增强社会凝聚力.资本主义零和博弈方法论是个人利己主义,其要害是虚化整体利益而陷入损人不利己的"囚徒困境".践行马克思主义黄金律,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是实践黄金律的首要前提;其次是践行每一个人为一切人,每一个人为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最后是要求履行社会主义为每一个人,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探索社会主义道德金律,可以从行为规则上揭开社会主义何以具有强大动员力、凝聚力、整合力、实践力的秘密.
其他文献
道德记忆是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人类道德生活经历在脑海里留下的印记或印象.道德记忆是儒家慧命赓续的伦理传统得以延续的精神力量,它不仅仅使得儒家伦理精神不断历经传承、发展、演绎而形成了体系完备的理论形态,更使得儒家伦理以文化心理的社会形式引导着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教化是儒家伦理传统的道德记忆方式,儒家以道德教化来守护角色记忆与定位道德责任、塑造榜样记忆与开展教化示范,并通过实践道德记忆达到知行合一.珍惜儒家道德记忆、传承发展儒家优秀伦理传统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话题.道德记忆是一个立意
退溪发展了朱子主敬学说,把"敬"作为治学的根本,将其贯穿为学的始终.在退溪思想中,"敬"是心的主宰与存在方式,其核心要旨就是遏制欲望,恢复作为人道德之根源的道心.他集中阐发了关于心的本性和修养的问题,从而探讨"为人"与"成圣"的路径,进而在"知行并进,互为轻重"辩证思维指导下,把敬工夫与道德的"行"结合,践履"敬"思想于日常之中,最终实现人行为的道德性与身心价值的中正性相统一的目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适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推出了幸福、美丽、创新等价值观念,为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引领.另一方面,适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提出了普遍安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等价值观念,在价值观上为人类贡献了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体现在党的全部奋斗之中,解决人民居住问题并发展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居住伦理思想就是其重要表征之一.这一居住伦理思想的探索与解决贯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内含居住需要伦理、居住空间伦理、居住人际伦理和居住价值伦理;并凝结成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伦理、政党伦理和民族复兴伦理等理论成果,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心系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崇高党性和优秀品质.
所谓"个体品德",是指在内容上多涉及个人应具的品格而不涉及人际、群己交往的品质、人格、人品,它与"私德"概念是一种交叉重合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逐步重视"个体品德"或者私德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10月27日发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且加以规定的"个体品德",是指党和国家对个人私德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
政治伦理和关怀伦理是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中的两大基本伦理要素.从历时性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妇女解放思想实现了从政治伦理占主导地位向关怀伦理占主导地位的转变.从共时性层面看,政治伦理和关怀伦理则始终交织在一起.政治伦理主导下的妇女解放和女权话语的生成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在这种互动所带来的关怀伦理主导地位的转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解放运动不断实现更新和超越,并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作出深刻阐释,这是我们党的精神之源,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各级党委办公厅(室)要大力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推动“三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西方思想家以一国之内人与人之间权利的扩展为思想基础,希望同样的过程在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由此产生了生态主义道德理论。这一理论以动物的权利、有机生命体权利、敬畏生命和赋予生物以内在价值等言语作为意义表征,组成了西方生态主义道德话语体系。但是,这种话语从一开始就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与保护自然之间的矛盾。资本具有全球性和扩张性,而人们对自然的爱则受领土边界和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在西方国家资本主义体制和民族国家背景下,环境问题与世界性不公问题紧密关联。
德性在于符合自然生活,因而伦理学首先就需要研究神性、人性和物性,也就是研究万物的"自然".但思考自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认识神明,也就是最高的善,从而走向德性.在思想领域,"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达到道德的高尚性才是,因而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认识"的限度,这也是属人的根本"义务".义务在于行动,行动必须以智慧和良善为前提.德性乃是理性的保证,理性与德性的连接点在于"完善",达到存在的最高境界.研究这种境界的哲学不是知识的展示,更不是概念的思辨,而是治疗灵魂使之达到德性的生活方式.古代伦理思想的基础在
在笛卡尔之前,西方哲学的基调主要是由苏格拉底奠定的.苏格拉底完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转向,通常称之为伦理学转向.受阿那克萨戈拉启发,苏格拉底放弃了早年从事的自然哲学研究,转而在灵魂层面寻求真理.通过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伦理学与自然哲学进行比较,能够进一步看清苏格拉底发生哲学转向的原因和意义.他一方面扭转了真理探究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伦理学以坚实的本体论基础.如果说"善"理念是苏格拉底的形而上学,那么,伦理学就是通达这一形而上学真理的方法论.这种哲学观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古代哲学,与之相对照,笛卡尔方法论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