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经典作品“过招”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qiuqiu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今年浙江高考语文卷阅读理解部分,选取了青年作家巩高峰的短篇小说《一种美味》。此文描写了主人公6岁时,一家人第一次喝鱼汤的记忆。文章最后写道,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文后的题目要求考生对“诡异的光”进行理解。不少考生戏称“十年寒窗,败给一条草鱼”。浙江考生甚至找到文章原作者巩高峰的微博,留言吐槽“作者也不知道怎么答”……类似的报道都会带有一种质疑、戏谑,甚至批判,并且在每年的高考后都会“轮番上演”。对于一般的考生来说,做这样的阅读理解题目是一种“被动的”、“标准化”或者“程式化”的阅读。考生一道题的对错与否背后是几分的差距,几分的差距背后也许就是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的区别,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过招”。同样,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我们每天也都在随时接受着“考试”,尤其是我们阅读经典作品的时候,就像我正在读的著名作家毕飞宇的《小说课》。
  经典无疑是第一流的作品。对于这部作品,真正要读懂读透,内心必须要感受到一种“过招”的意味。以至于曾经有小说家提出相当悲观的观点,大概是说一个人倘若为了要鼓起创作的勇气,只有读二流的作品。在读二流作品的时候,他会觉得只要自己一动手就准强。倘若读第一流的作品,往往叫人减却了下笔的胆量,望而却步。
  这种见解无疑是毕飞宇坚决反对的。毕飞宇是当代著名作家,同时还是南京大学的教授,是将“写作”和“研究写作”都做到极致的人。《小说课》就是他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合集,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经典名著。这本书表面上看是谈“阅读”,其实一个重要主旨就是谈写作。
  毕飞宇并不避讳这样的初衷。他认为,什么叫学习写作?说到底,就是学习阅读。你读明白了,你自然就写出来了。阅读的能力越强,写作的能力就越强。因此,阅读是需要才华的,阅读的才华就是写作的才华。
  看,将阅读和才华都挂钩了。但是读完这本书,我们发现,作者可真不是随便说说的。比如通过阅读就能看出一个作家的性格。有些作家的性格是软的、绵的,有些作家的性格是硬的、狠的。“手软”可以成为一个作家,“手硬”也可以成就一个作家。作者认为鲁迅是“心慈”“手狠”的作家,这两个特点大概可以算作大师级作家的共同特征。书中引用李敬泽先生的话说,写到关键的地方,“作家的手不能抖”。手抖了,小说就会摇晃,小说就失去了它的稳固和力量。可以说,这为我们判断一位作家的优劣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
  毕飞宇喜欢、欣赏海明威的简洁。简洁重要,但是不容易。他认为,简洁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问题,它关系到一个作家的心性和自信心。哕嗦其实都是由胆怯带来的,他惧怕读者读不懂,他要解释——判断一个小说家的能力,能否简洁是一個最好的入口。
  当然,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一个人只读一遍《红楼梦》,那基本上可以下结论,读过和没读过其实差不多。读了《小说课》,我下面该做的事情就是,再读下一遍,因为我期待和经典“较量”。
  (编辑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
其他文献
谁不愿做娇滴滴的女孩子  从我懂事起,我就看出来,自己家的爸爸有点窝囊。  爸爸脾气好得过分,从不跟人起争执,不知道为什么,周围的人却总是故意挑衅他,话里话外地嘲讽他,就像他有什么把柄落在人家手上。往好听里说,爸爸待人随和,息事宁人,其实,他就是。  从小,我就没指望过他能替我撑腰,学会了凡事为自己出头。  那时,班上有小男生想欺负我,我抄起一根木棍就在后面追打他。最后我还跑到他家,找到他的家长,
期刊
撒个小谎,自得圆满  尹恩月27岁时,离开了那座看个病都能碰见两三个熟人的小城市。  她原先是小学老师,有着不错的薪酬,家长和学生都喜欢她,一切都顺顺当当,唯一不足的就是单身。她相亲的见闻都可以写出一本小册子了,每次相亲完都想上天涯、豆瓣上狠狠吐槽一番。  就在第19次相亲失败之后,她决定离开小城。当然,找对象也不是全部理由,还有个原因是,她认识的编辑邀她去深圳当新媒体主笔一同创业,她本来心里就藏
期刊
大学四年匆匆而过,谈到毕业,很多大学生感叹年华虚度。其实他们不缺梦想,缺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完成它的执行力。正是有感于此,暨南大学的学生陈裕明和他的团队发起了一个名为“毕业之前”的公益校园活动,发动身边大学生认真思考大学目标并以富有“仪式感”的方式将目标在校园内公示,让年轻人去思考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去看看别人在干什么或在后悔什么。这个活动目前已经抵达50多所大学,影响数十万大学生。  在毕业之前,
期刊
人,总是活在社会角色里。在角色里待久了,本来的那个我,往往被忘记了。来处啊,初心啊,原色啊……社会文化的外力,琢磨它,浆染它,就有了一层外衣、一种圆滑。静下来的时候,我们简直不认识它了。  当鲜嫩、清新的“真我”闪现而出,真如明珠一般莹润可喜;其实大方之家,活得都很自我,很真实。  在我们的印象里,鲁迅峻刻、犀利,不妥协、不饶恕,凶巴巴的、一脸愁苦。但,不是这样的。曾受鲁迅启蒙和帮助的作家唐弢说:
期刊
文岚姐:  你好!我来问的这个问题,是替我一位前同事问的。對,他刚辞职了,所以就成前同事了。前同事的问题在于总喜欢挑战领导,我觉得他挺有才华的,但总难好好施展。不知为什么,明明我们觉得正常的安排,他却觉得是领导故意为难他,是对他的“控制”,所以他要反抗。他之所以苦恼,是因为他前面两次辞职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他已经打破了“事不过三”的老话,所以也慌了,想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怎么回事?  谢谢文岚姐!  
期刊
1  温桥提着大包小包住进出租屋时,杨宝珠心里是有那么几分感动的。  28岁之前,温桥没有离开过家,无论是上大学还是工作,都在他家方圆5公里之内。每天住在家里,一家人有磕碰,但总体幸福。  杨宝珠问过温桥:“你不会是厌倦了住家里所以跑出来的吧?”温桥看着她,笑着答:“没有啊,我只是想每天都陪着你。”  “你爸妈不反对?”  “我爸妈向来尊重我。”  杨宝珠在这句话里,脑子七拐八弯,不知怎么就想到了
期刊
考入大学,我成了妹妹的家庭老师  小时候,我常梦到老妈回来找我,我死活不肯叫她妈妈。她在我6岁时抛夫弃女去大城市闯荡,有近十年的时光未出现在我生活中。但当她以比同龄人年轻、时尚、淡定的姿态出现在我的学校门口时,我还是毫无骨气地屈服了。她温柔的一抱,让我心里的恨啊、怨啊、愤怒啊全化成眼泪,哭了一会儿就没了。  她为我拉开私家车车门时,6岁的周一笑坐在后排座的儿童座椅上,冲我甜甜地一笑:“姐姐,姐姐。
期刊
韩浩月专栏  韩浩月,男,生于上世纪70年代,现居北京。评论人,为多家媒体撰写文化、娱乐评论。专栏作家,出版有多部个人作品集。  在媒体不发达的年代,报刊、电视、电台是绝对的主流媒体。而在我的青春时期,接触最多的是电台。这么说是因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报刊的私人订户并不多,人们看报刊,通常要从办公室或者传达室那里拿,一份报刊,真的是几十人翻。  至于电视,那会儿并不是家家有的,就算是有,也就是晚上能
期刊
“枯藤老树昏鸦,空调WiFi西瓜,葛优同款沙发,夕阳西下,我就往那一趴”——据说,这是今夏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经典诗词被调侃成如此句式,不乏幽默,而酷暑难耐这事儿本身,着实让人没招。  好在还有空调降温。  试想遥远的古代,没有先进的制冷设备,古人如何度夏?除了摇摇蒲扇,喘气擦汗,他们还能做什么?  一言不合就脱衣,袒腹东床是快婿  天冷要加衣,气候炎热呢?最简单的就是脱了。古代纳凉设备有限,人
期刊
去了姥山岛,桃花源一样的偏僻宁静。  这里有一座古寺,初建于东晋,历千年而衰落,残破不堪。寺里有兩位居士义务帮忙,一位烧火厨师,一名住持。天井里的牡丹正开着,白色的,无比宁寂。  喜欢这样荒芜的残败、凋落,别有一股子寂气。什么都是破的,下雨时,屋顶漏水,许多铝盆在那里等着接水……寺院东面荒着七八垄菜地,烧火师傅正拿着镰刀割草。我问他怎么不种些菜,他说平时太忙了,要劈柴、买菜、烧饭、礼佛,没有时间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