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的益处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ps88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流亡者视作自暴自弃之辈,视作自我退守与贬抑、甘心于自己的苦难与放逐状况之徒是个错误。认真考察之下,你会发现他在失望之下转而变得雄心勃勃、敢做敢当,即便他的刻毒也因其好斗而获得合法性。我们愈是无依无靠,我们的欲望与幻想就变得愈发强烈。我甚至在不幸与狂妄之间寻出一定的关系。已然失去了一切的人只剩下一个希望:要么名垂千古要么遗臭万年。他宁愿放弃所有的一切,只求保住他的大名。但当他使用一种文人雅士要么一无所知要么不屑一顾的语言写作时,他又怎能成名?
  他会换用另一门语言吗?但就这么跟与自己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母语一刀两断又谈何容易。一个跟自己的母语一刀两断的人实际上就等于更换了身份,甚至他因之失望的对象亦完全变更。他因此成为一个英勇的叛教者,跟自己的记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他自己一刀两断。
  我们姑且以一位因写了本描述自己苦难的小说而一夜成名的人为例。他那些同样在流亡的同胞会嫉妒他:他们也没少受苦,没准受的苦比他还多。于是这个失去了国家的人变成了——或渴望成为——一位小说家。结果就是对于困惑的堆积,对恐怖,对那个年代的战栗的夸张。你没办法不断地使地狱花样翻新,地狱的特征就是千篇一律,你同样也没办法不断刷新流亡的面孔。在文学中,再没有比恐怖更能激怒读者的了;而在生活中,它又太司空见惯,无法激起我们的兴趣。但我们的作家却坚持不懈,他将他的小说暂且庋藏,以待其时。一种惊喜,一种声名虽暂时无法把握却终将到来的幻想支撑着他坚持下去;他生活在虚幻之中。不过,如果他是在某个工厂做工,这种幻想的力量就在于他相信终有一天,不期而至的声名会使他免受工厂的奴役。
  同样具有悲剧性的是诗人。诗人被自己的母语圈在其中,为朋友写作——为了十个,至多二十个人写作。他渴望读者的迫切程度并不亚于临时抱佛脚的小说家。至少他比小说家还略有优势:能够把自己的诗作发表在侨民杂志上,尽管为此须付出几乎廉耻都顾不得的牺牲和克己。比如说这样一个人变成了——将自己改造为——这样一份杂志的编辑;为了使他的这份出版物能生存下去,他只能忍饥挨饿,禁绝情欲,将自己埋在一个窗户都没有的斗室,强忍着令人厌恶与胆寒的穷困。肺结核和手淫就是他的命运。
  不论侨民的数量多么微不足道,他们都会形成群体,不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而是为了提高订数,相互把对方榨干的目的就是为了将他们的悔恨,他们的哭喊,他们欲诉无门的吁求刊登出来。你再也想不出比这种毫无意义的形式更令人伤心的玩意儿了。
  大家公认的是他们能写出好诗却写不出好的散文。想想任何还没幼稚到为自己编造一种历史的“弱小”民族的文学创作情况吧:诗歌的繁荣总是其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特色。散文为了其发展,要求某种程度的精准苛刻,一种泾渭分明的社会身份以及一种传统:它是深思熟虑的,是精心结构的;而诗歌却是喷涌而出的:它是直截了当的,要么就是完全编造的;是穴居人或是审美家的专利,它只在文明的近旁或远离文明的荒野繁荣孳生,从不在文明的中心现身。散文要求的是深谋远虑的天才以及明确定型的语言,而诗歌则最适宜野蛮的天才以及没有定型的语言。创作一种文学实际上就是创作一种散文。
  再也没有比那么多人只采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更自然的了。即便是那些并非特别有天分的人,处在他们那种被连根拔起的状态中,亦会利用因他们被驱逐所激发的自动效应写出诗来,而在正常的生存状态下这种额外的潜能是无论如何表现不出来的。
  不论碰巧采用了何种形式,也无论其原因为何,流放——在其开端——就是一个令人狂喜的学校。当然,并非每个人都会因之而陶醉。那是一种边缘状态,类似诗的极端状态。不经过训练的弯路,只是因为宿命的仁慈就立刻转入那种状态不正是一种恩惠吗?想想里尔克,他那种豪华的放逐,以及他为了切断他的各种关系,为了立足于无形之境而不得不主动累积的孤独。在并非外部环境迫使你不得不如此的情况下,想要无立足境也并非易事。即便是神秘主义者,为了达致其苦行也只能付出巨大的努力。将自己流放于这个世界之外——这是一种多么具有破坏性的劳动!而流放却能毫发无伤地通过历史的合作——即历史的敌意达到同样的成果。为了将他自己与所有的一切生生剥离,无须磨折,也不须斋戒守夜;环境迫使他不得不如此。在某种程度上,他就像个并非由于个人的才能才致力于形而上学或是诗歌的残疾人,是环境的力量,是疾病的帮忙使他走上了这一道路。毫无意义?也许;不过,通过努力达成的结果在价值上未必比因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的结果更有价值。
  不过,有一种危险也在威胁着流亡诗人:他已逐渐适应了他的命运,不再因之而痛苦不堪,反而因此而越来越觉惬意。谁都无法使他的悲痛维持原初的强度;它们会自动耗光。思乡病也不例外,任何一种怀恋概无例外。抱憾失去了其光彩,它们因自身的能力而损耗,而且在慷慨悲歌后很快也就弃置不用了。这时候,还有什么比反过来将自己的流放之地,那个无立足境的城市当作了故土更自然的了?随着诗人的入乡随俗,乐在其中,他激情的实质,他痛苦的根源以及他光荣的梦想都已经一道销蚀干净。他引以自傲并从中汲取能量的诅咒再也无法使他痛苦,与此同时丧失的还有他那种被排斥身份的能量以及他孤独无依的理由。被地狱驱逐出境之后,他将突然地试图重新回到地狱,突然地试图重新因此而振作:但他那如今已然太过温柔的痛苦将使他永远不配如此。他昨天还引以自豪的哭喊已然成为讽刺,而讽刺却无法变为诗篇:它将使他超越诗歌。不再有歌唱,也不再有暴行。他的伤口已然愈合,没必要为了突出一点不同的口音再去揭它:他至多也就成为他的痛苦的蹩脚模仿者。光荣的衰败正等待着他。少了差异性,少了最初的焦虑,他的灵感也即枯竭。不久,他就会甘心于隐姓埋名甚至因他的平庸而沾沾自喜,他将尤其因无立足境戴上一个中产阶级的面具。于是他也就到达了他热情奔放的生涯的终点,他堕落之途中最稳定的一点。
  在他舒服的降落中已然“尘埃落定”,那他接下来会做什么?他将有两种形式的救援供他选择:信仰与幽默。如果他还留有一些焦虑的余绪,他会通过一千次祈祷逐渐将其清算;除非他改用一种令他安心的形而上学安慰自己,算是一个蹩脚诗人的自娱自乐。如果情况相反,他会倾向于嘲弄一切,他将把自己的失败最小化到因之自喜的程度。按他的性情不同,他将要么献身于虔敬要么献身于嘲讽。不论怎样,他都将如战胜他的不幸一般战胜自己的雄心,为的是达到一个更高的标的,为的是变为一个正派的牺牲者,一个令人尊敬的流亡者。
其他文献
译:李游  文:[美] 斯黛西·里希特(Stacey Richter)  在我和妹妹十二岁的时候,父母亲帮我们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报名参加孪生研究的计划,自那时起,我成为人类研究的实验品已有二十年了。每四年一次,我俩就和加州几百对和我们一样的双胞胎一起,到福莱斯诺那气氛压抑的连锁旅馆见面,接受测试、接受指指戳戳。“你们与众不同!!!”这类聚会每次都是这么开场。天哪,我与众不同,不是因为我做过什么,
期刊
詹姆斯·鲍德温(1924 – 1987)是位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受到广泛赞誉的《向苍天呼吁》、《乔万尼的房间》、《另一个国度》、《土生子的笔记》、《下一次将是烈火》以及《街头的无名之辈》。1942年,他去新泽西州一家公司工作,以此抚养兄弟姐妹和继父。在这个时期内他所遇到的种族主义促使他决心用他的全部时间从事写作。尽管早期他在一些杂志和期刊上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他还不能完成任何长篇
期刊
一年里,最有感觉的节日就是圣诞节。圣诞节在假期里,而且是期末考试之后,跟之前的感恩节大不相同。整个十二月,我们注视着圣诞节一点点走近。今年我看到的最早的圣诞的影子,是在Grand 大道上一家卖电器的店。小小的广场,旁边竖起红红扁扁的圣诞老人。那一刻我正听着音乐,车里在放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听得心里一片柔软。那时我还在痛苦地准备考试。然后的圣诞就是我们家里的。楼梯上搭起来一排玩具圣诞老人的头像,楼梯
期刊
编者按:2005年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在美国新奥尔良市附近登陆,被“卡特里娜”横扫的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的沿海地带,完全陷于混乱之中……这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一次自然灾难。以下是一篇获得美国2005年普利策特稿奖的报道。《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朱利亚·凯勒在2004年4月龙卷风袭击了芝加哥附近小镇尤替卡之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采访了十几位幸存者,以及更多的遇难者的家人、朋友。
期刊
译:王青松    纵观文学史,没有一个具有纳博科夫声誉的作家对自然界曾经产生过如此强烈的探索热情,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出过如此卓越的贡献。纳博科夫孩童时期萌生的对自然的热情到后来演变成了终生不渝的热爱和忠诚,这一非同寻常的历程本身便有着巨大的魅力。在小说《洛莉塔》使他一举成名后,纳博科夫也成了世界上最有名的鳞翅昆虫学家。  《父亲的蝴蝶》是纳博科夫迄今未发表的小说手稿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它可视为纳博科夫
期刊
译:安期生、壶公、槎客    编者按:对于那两个揭露了水门事件的新闻记者来说,《名利场》5月31日声称马克费尔特就是他们的“深喉”线人这一事件促使他们整整一天都心绪纷乱,思前想后,并与《华盛顿邮报》的高层人士就互相抵触的忠诚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到底是加以证实还是保持沉默?卡尔伯恩斯坦在为鲍勃伍德沃德刚出版的有关费尔特的新书《秘密的人》撰写了后记之后,记述了这些关系重大的讨论,三十年后仍然叫他颇感
期刊
关于阐释巴黎人良好的生活习惯,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在她的《法国巴黎》一书中写道,“法国不需要思想的进程,就是文明的,她相信她内在的文明。” 斯泰因出生在美国宾州亚拉尼,但是她的双亲痴迷于四处游走,于是年幼的格特鲁德在生命的头五年里游遍了欧洲。当整个家庭返回美国时,五岁的格特鲁德已经品尝过了巴黎,在那里入过学,说过法语。自然而然地,她会再回去。  她从拉德克利夫学院获得文科学士学位
期刊
广告学中有“3B”的概念——baby、beauty、beast,大概意思是说,但凡广告内容涉及孩子、美女、动物三者之一,该产品在消费者那里就会比较讨巧,比较容易赢得好感。孩子纯真,美女诱人,动物可爱,这三者绝非仅是广告的噱头,在电影院里,它们也是赚人眼球的有效元素。在好莱坞打造的诸多小成本制作中,有一类“2B”兼备(boy+beast)的“男孩+动物”电影很有特点,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在欣赏之余,该
期刊
巴士顺山道向上急驶,天气正由灰转暗,下起了雪,飘飘扬扬,打在车窗上不留痕迹。外面,山岭在冰冷的玻璃窗外耸立着,山岭后面是更多山岭,一座高过一座,比伊泽贝尔见过的还要高,密集地高高指向低矮的天空。  “我能感到大地在折叠起来,”巴士往上开时,奥斯汀自信告诉她,“我还能感到河流的走向,还有它们怎样流下来造成山谷。”  伊泽贝尔一言不发,目光一直越过他盯着窗外。四面八方,山岭刺向傍晚的天空,黑色的石头山
期刊
兰斯顿·休斯(1902-1967)的作品有诗歌、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舞台剧和两部自传,包括《疲惫的布鲁斯》、《犹太人的好衣服》、《自由之犁》、《单程票》、《直言不讳》等。如今,他被公认为“哈莱姆文艺复兴”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但在创作初期,他却因描写黑人工人阶级生活和街头俗语而受到许多黑人知识分子的责难。他曾被批评家称为“哈莱姆的三流诗人”。有人批评说,他应该多描写黑人体面一点的生活,在自传《茫茫大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