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这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大变革。在《课程标准》的1-2年级的科学态度目标中,明确要求要使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因此,在低年级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
实践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材,确立了贴近学生生活實际、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编写原则,并将这个原则贯穿教材始终,在一年级上册《水果和蔬菜》单元体现得尤为突出。
一、选择生活中的素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如果教育没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知识就难以被掌握和消化。
《课程标准》1-2年级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因此,选择教材中的学习活动素材时,应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挖掘他们的生活资源。
生活中有许多植物,但是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选择以“水果和蔬菜”作为学习素材进行教材编写。水果和蔬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他们非常熟悉和感兴趣的,以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作为学习素材,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
杜威很早就提出了“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的观点,他认为教学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利用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平总的来说仍是非常低的,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也就是说,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不易理解抽象的事物。因此,教材运用了情境图的形式呈现生活中的某个真实情境,并以小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通过主题人物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开展简单的探究活动。
《常见的水果和蔬菜》这一课创设的情境是,主题人物和妈妈去逛超市,发现了不认识的蔬菜,以此激发学生去了解这是什么蔬菜;《美味的水果》这一课创设的情境是,主题人物在客厅吃水果,发现有一种水果(油桃)既像桃子又像李子,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什么水果?《蔬菜长在哪里》这一课创设的情境是,几个主题人物到菜园里采摘蔬菜,发现黄瓜和豇豆长在藤蔓上,不禁好奇——其他的蔬菜长在哪里呢?
这些问题情境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化抽象为具体,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隐含着许多科学的问题。
三、引入趣味的游戏活动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视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游戏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而且喜欢的一种活动,教学中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意识。
《美味的水果》这一课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和同学相互蒙眼辨认水果。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玩中学”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活动中,学生用眼罩蒙上眼睛,再利用嗅觉、触觉、味觉等去感知水果,并根据自己的认知猜出是哪种水果。这个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更多水果的某些特征。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或许是从头到尾都在“玩”,但也正是在“玩”中引发、支持和促进了他们的科学学习。
四、联系生活,延伸教学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终归有限,教材恰当地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希望他们在课外学习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
《蔬菜长在哪里》这一课,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提出的一项任务是参观菜园,观察常见的蔬菜生长在哪里。在《美味的水果》这一课,设置了“亲子时间”栏目,要求学生和爸爸妈妈去水果店,了解各种水果的产地。
这些活动都不局限于学校内,而是延伸到课外生活中,使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学生通过亲历课外实践活动,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科学。
在《水果和蔬菜》单元中,教材编写组选择水果和蔬菜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学习素材,结合生活问题创设情境,引入学生喜欢的游戏,并将部分活动延伸到课外,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很好地贯彻了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原则。
不仅如此,在整个单元的内容设计中,学生的学习是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而且根据探究主题优先选择学生可通过探究学习的内容,合理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对应《课程标准》中的主要概念,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
东荟花园小学(510530)
实践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材,确立了贴近学生生活實际、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编写原则,并将这个原则贯穿教材始终,在一年级上册《水果和蔬菜》单元体现得尤为突出。
一、选择生活中的素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如果教育没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知识就难以被掌握和消化。
《课程标准》1-2年级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因此,选择教材中的学习活动素材时,应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挖掘他们的生活资源。
生活中有许多植物,但是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选择以“水果和蔬菜”作为学习素材进行教材编写。水果和蔬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他们非常熟悉和感兴趣的,以常见的水果和蔬菜作为学习素材,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
杜威很早就提出了“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的观点,他认为教学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利用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平总的来说仍是非常低的,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也就是说,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不易理解抽象的事物。因此,教材运用了情境图的形式呈现生活中的某个真实情境,并以小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通过主题人物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开展简单的探究活动。
《常见的水果和蔬菜》这一课创设的情境是,主题人物和妈妈去逛超市,发现了不认识的蔬菜,以此激发学生去了解这是什么蔬菜;《美味的水果》这一课创设的情境是,主题人物在客厅吃水果,发现有一种水果(油桃)既像桃子又像李子,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什么水果?《蔬菜长在哪里》这一课创设的情境是,几个主题人物到菜园里采摘蔬菜,发现黄瓜和豇豆长在藤蔓上,不禁好奇——其他的蔬菜长在哪里呢?
这些问题情境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化抽象为具体,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隐含着许多科学的问题。
三、引入趣味的游戏活动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视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游戏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而且喜欢的一种活动,教学中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游戏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意识。
《美味的水果》这一课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和同学相互蒙眼辨认水果。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玩中学”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活动中,学生用眼罩蒙上眼睛,再利用嗅觉、触觉、味觉等去感知水果,并根据自己的认知猜出是哪种水果。这个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更多水果的某些特征。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或许是从头到尾都在“玩”,但也正是在“玩”中引发、支持和促进了他们的科学学习。
四、联系生活,延伸教学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终归有限,教材恰当地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希望他们在课外学习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
《蔬菜长在哪里》这一课,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提出的一项任务是参观菜园,观察常见的蔬菜生长在哪里。在《美味的水果》这一课,设置了“亲子时间”栏目,要求学生和爸爸妈妈去水果店,了解各种水果的产地。
这些活动都不局限于学校内,而是延伸到课外生活中,使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学生通过亲历课外实践活动,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科学。
在《水果和蔬菜》单元中,教材编写组选择水果和蔬菜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学习素材,结合生活问题创设情境,引入学生喜欢的游戏,并将部分活动延伸到课外,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很好地贯彻了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原则。
不仅如此,在整个单元的内容设计中,学生的学习是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而且根据探究主题优先选择学生可通过探究学习的内容,合理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对应《课程标准》中的主要概念,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
东荟花园小学(5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