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文章找到“根”的思路深化写作法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的题目,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现在与从前相比,发生变化的不只是爱情。从前有很多东西,在匆忙的现在都已被丢失。你觉得哪样东西是最不应该被丢掉的?为什么?
  请以“不该被丢掉的________”为题,补足空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立意自定。
  内容19分+表达18分+发展18分=55分
  不该被丢掉的细节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 王向坤
  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太快,让我们都在最大限度地加快自己的步伐。在这样的匆忙中,一些本属于优良行为习惯的生活细节被我们丢掉了,随之被丢掉的还有传统的品行和美德。
  记得刚上小学,我们就学习《弟子规》,学习做事、待人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懂得“三省吾身”,提升自我修养。我们的父母也教育我们,从生活细节做起,要言行有方,举止有礼,不可妄言非为,放纵邪行。“父母呼,应勿缓”“称尊长,勿呼名”“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等等。这些生活细节,看似平常,却体现了一个人的家教和修养。这些生活细节,是我们的父母从他们的父母及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他们没有接受过很高的教育,却能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遵守这些礼节,并将这些美德传承下来。


  然而,现在的我们,年龄虽然增长了,但在一些行为习惯上却倒退了。与很多高中同学一样,我曾拥有那么多的好习惯、好品质,如今仿佛都将它们忘却了。举例来说,我们现在不需要在每顿饭前再由老师领着排成队统一去洗手吃飯了,但是,每天放学铃响同学们涌入食堂,争着抢着去打自己喜欢的饭菜时,却很少有人做到饭前先洗手。举止之间,好习惯被丢掉了。再如,当我们在人群中穿行而过时,很少会有人顺口说声“借过”。少说一句话,就欠缺了教养。似乎,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在“做大事”“要速度”“求成功”上,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细节。图书馆里喧闹吵嚷的小学生,高铁上闹腾不休却受家长袒护的熊孩子,公共场合高声打电话的成年人,等等,这些人的行为,看似无关大局,却有损个人形象,有的可能会侵害到他人的权益。
  可能有人会说,从老一辈人那里传下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早就听腻了。我们是高中生,正处在自我意识觉醒的阶段,这时的我们会质疑,会顿悟,会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三观。而这个时期我们又是最叛逆的,我们拼命地想摆脱自己身上属于父母或他人的烙印,急着证明自己就是自己。于是我们开始否定甚至唾弃大人们的谆谆教诲——那些他们在几十年的人生中总结下来的道理。可是,丢掉那些细节,真的对我们有好处吗?相反,它带来的,可能是我们个人形象的崩塌,甚至会阻碍我们走向成功、追求幸福。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那是在特殊时期的变通。注重细节,言行有礼,永远不会过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认为,在幼儿园里学到的知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知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等等,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既体现了个人的修养,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于我而言,我要感谢的是我的小学老师,我的第一个班主任。她教会我懂得礼让,让我知晓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告诉我向别人借东西时要说两次谢谢,一次在借时,一次在还时;在递给别人尖锐物品时要将尖端朝向自己……想一想,做到这些小细节并不耽误我们多少时间,而做不到则使我们的形象大打折扣。
  我们不要急于否定大人的观念,不要厌烦师长的教导,不要丢掉传统的优良行为规范,要学会甄别和吸纳,并将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把那些好的生活细节培养成习惯,好好保持下去。生活中的那些细节,真的不应该被丢掉。
  这篇文章实属偶然之作。文中所思所想,来自日常的见闻及思考。在看到题目的要求后,我便将自己平时的那些思绪全部付诸笔尖。
  我立论的基础,是建立在一些小事上的,这些都是我们身边再寻常不过的现象:食堂的公用餐具被毁坏、地铁内不顾他人感受的推搡、高铁内吵闹的熊孩子……面对这些,我们会抱怨、会愤怒,但在愤怒和抱怨的同时却无所作为,任由这些现象继续在社会中泛滥。可想而知,接下来又会有无数人成为和我们一样的受害者,如果他们也选择不作为,那么这些问题就会周而复始。
  这些细节或许不起眼,但它们却组成了我们的日常。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在这些细节中得到了体现,归根结底,这些细节蕴含的品德、习惯,渊源很深,它滥觞于古代,传承于现代,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它发展到未来,让现代人不忘过去,让下一代感念今天。这是一个写作者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我想,我找到这个立论点,就好像给文章找到了根,即从中华传统美德和行为习惯上,确立论点。
  时代在发展,我们为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快脚步,甩掉了所谓“束缚”我们的规矩,还称之为“镣铐”。可正是这些“镣铐”保障了我们社会的安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我们应该慢一点,别被这个人人忙着追逐利益的时代影响;慢一点,拾起被丢掉的细节。
  我很庆幸自己拥有写作这项技能,我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转化为文字,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感念:“哦,原来如果我不做些什么,这些现象就会继续存在下去。”文字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改变世界,可以影响社会。
  通过写这篇文章,我还认识到,平时的观察和思考非常重要。我们要做一个好的观察者。在《开讲啦》节目中,杨振宁问莫言一个问题:“当你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你心里在想些什么?”莫言回答:“我在台上,就是一个观察者,观察我眼前的每一个人。”写议论文也需要观察。记得毛泽东有一篇文章,讲“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文章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如果我们平时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脑子里储存不少现实材料和想法,那一旦看到某个作文题目,就能迅速抽取出大脑里储存的相关材料进行写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接地气,有说服力,有现实意义。
  当然,这篇文章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我想到了与“不能丢掉的细节”相关的很多生活现象,可惜不能全部用上。写议论文,毕竟是以说理为主,叙述分量不能太多,所以我只好忍痛割爱,把对现象的观察抽象成观点。
  面对这个题目,每个人脑海里一定会涌现出不少概念——那些不该被现代人丢掉的东西。要确定文章主旨,首先要将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找出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变化。这些现象并不难找到,但是,如果写作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表述上,那么,文章的主旨就难以深入,显得肤浅。因此,将主旨向深处挖掘,归结到与之紧密相关的中华传统美德上,就找到了立论的根,文章的立意才稳固,意义才深刻。
  传统美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来不曾被我们忘掉,但是,我们常常看重的,是传统文化中一些影响深远的大的命题,而忽略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构成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也体现了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的重要特征。
  本文作者从现代人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礼让写起,阐述看似无关大局的小事中蕴含的人文情怀,最终将文章主旨引向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立意深刻。文章事例丰富,论述清晰,思路明确,结构紧凑,议论文特点鲜明;语言朴实平易,富有感情。
  议论文写作,在树立论点时,一定要找到文章的根基,尽量向深处挖掘,将一篇文章的观点与教育、文化、传统等社会大命题相结合,这一方面能使文章论点更稳固,另一方面又可以打开思路,深化写作。
其他文献
最近我又重读了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还重读了安徒生的一些童话。和小时候不一样,现在读童话的兴奋点不在故事,甚至也不在故事背后的寓意,而是更多地感受到童话作家的心境。我发现,好的童话作家一定是极有真性情的人,因而在俗世又是极孤独的人,他们之所以要给孩子们讲故事绝不是为了劝喻,而是为了寻求在成人世界中不易得到的理解和共鸣。  《小王子》的主人公正是一位小王子,他住在只比他大一点儿的一颗星球上,这颗
期刊
在台湾交换学习那半年,我常去宿舍旁的一家红豆饼摊买小吃。这家饼摊是三个男人共同经营的:阿公、爸爸、儿子。阿公负责翻烤外圈,让它维持脆而不焦的口感,爸爸搅拌制作着不同的馅料,儿子正当壮年,用沉重的木勺子,把一口口馅料涂抹均匀。  买得多了,我排队时开始细细观察他们的动作配合、语言交流,甚至眼神交换。有时一句话也没有,他们就能流畅地完成一整道制作工序。这种看似浑然天成的默契,其实来得艰难。从阿公摆摊卖
期刊
冬天,我们钻进一节玫瑰色的车厢,  里面有蓝色的座椅。  每个温软的角落,都有一个热吻的巢,  我们舒适无比。  闭上眼睛,不去看那玻璃上  晃动的黑影,  那些流窜的鬼怪,黑色的群魔  黑色的狼群。  随后,你感到脸被抓伤……  一个小小的吻,像一只疯狂的蜘蛛,  爬到你的脖子上……  你連忙低头惊叫:“哪儿去了?”  ——我们找了半天  ——小虫已行至远方……  In the winter,
期刊
起风以前树林一片寂静  起风以前阳光和云彩  容易被忽略仿佛它们没有  存在的必要  起风以前穿过树林的人  是没有记忆的人  一个遁世者  起风以前说不准  是冬天的风刮得更凶  还是夏天的风刮得更凶  我有三年未到过那片树林  我走到那里在风起以后  【與诗说】西川,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现执教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西川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他的诗宽容、开放
期刊
艺术家在创作时为更充分地表现主题,会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书画有“计白当墨”的表现手法,诗歌有“意境在诗外”的表达艺术,音乐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余韵回味。  其实,“留白”更应该成为生命的境界。生命不能安排得太满,生命不能没有空白。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学龄前期、青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学龄前期姑且不论,青少年期要读书,中年期要创业,“留白”自然不会太多,但到老年期则应该给自己多些“留白”,让自己真
期刊
与传统的材料作文不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语言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它更强调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重在文明有序的沟通交流,從粗糙封闭走向情理开放,从简单否定走向入情入理的多维度阐述。  任务驱动型作文命制中新用的“阐述”一词不同于“论证”,“阐述”对应的是“说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沟通辨析为主,回到文明交际的轨道上,所以要求文章有对象意识与读者意识,这就加强了阐述的针对性。且必须入情入理地文明交流——
期刊
词源于隋,成于唐,盛于宋,原是隋唐以来配合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成为一种长短诗体,因而又称“诗余”。词和诗双峰竞秀,各臻其美。  词是根据曲子所填的歌词,又称为“曲子词”。它是用來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曾有过一个乐谱。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叫词牌。词牌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现代人所谓的“词”是古时人们的歌曲,
期刊
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話  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  你的眼睛省略过  病树、颓墙  锈崩的铁栅  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  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  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  出发  心也许很小很小  世界却很大很大  于是, 人们相信了你  相信了雨后的塔松  有千万颗小太阳悬挂  桑葚、钓鱼竿弯弯绷住河面  云儿缠住风筝的尾巴  无数被摇撼的记忆  抖落岁月的尘沙  以纯银一样的声音  和你的
期刊
九月开学季,陈春林正式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和她一起迎接新生活的,还有多年行动不便的父亲。5年来,陈春林和父亲不离不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真谛。  陈春林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孩子。1997年,陈春林出生在广西贺州市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她本来有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家里有勤劳的爸爸,慈爱的妈妈和可爱的弟弟。可是在她9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袭击了她原本无忧无虑的童年,妈妈突发脑溢血永远
期刊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一只能够翱翔于天空的鸟儿,拥有人人羡慕的翅膀。然而,我却摆脱不了身上的禁锢,只能坐在窗内仰望天空。是的,如果可以,我想做窗外的鸟儿,而不是窗内的女孩。  临近期中考试,老师让我们自由复习。我坐在座位上,看着课桌上一大摞需要背诵的资料,我茫然了,突然有种恐慌浮上心头……我听见教室外面的鸟儿叽叽喳喳的鸣叫,突然十分迫切地想变成一只小鸟,一只不受束缚的小鸟。我想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