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樵与我爷爷肖厚生

来源 :武汉文史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ege0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爷爷的舅舅是张松樵张松樵是裕华纱厂的经理、裕大华集团的常务董事。他是我爷爷的嫡亲舅舅,爷爷是他的得力助手,鞍前马后几十年,帮他打理裕华纱厂。1948年,爷爷积劳成疾,才58岁就因病去世了。那时,张松樵已年近古稀,白发人送黑发人,好不伤心。他亲手为我爷爷写了一副挽联,挂在灵堂上,彻骨之痛藏于联内。上联是:汝幼小,我抚孤,汝长成,我提携,汝病殁,我悲哀,如此薄情,问汝何以舍我;下联是:人事变,心光明,人虽病,心尚强,人已死,心犹存,这般惨状,叫人怎不伤心。
其他文献
1945年8月15日上午八九点钟光景,我从当时的成都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中.收听到转播日本东京广播电台播出的日本政府的一篇声明。声明分两次播完,其间中断了约两小时,中断后继续播
武汉,地处内陆深处,武汉的文化带有强烈的本乡本土的“土俗”味道。但因为有了长江,使这座城市充满了一股天然的雄浑大气。这股大气,或多或少冲淡了武汉的土俗,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武昌蛇山旁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阅马场校区内,曾经有一处称为“茧园”的大庄园,占地几十亩,估计面积比山西乔家大院还要大。据记载,整个园区内仅池塘就有7口,每口
1945年8月15日,我永志难忘。这一天我是在成都度过的。1938年我离开汉口.1939年进川到重庆,1941年到了成都。先是在成都金牛坝新生小学当教员,1943年这所学校更名为成都县金泉乡
我的父亲毛君为先生,名祥林,字传祯,号君为,笔名大多山人。生于1908年8月24日,1996年7月14日逝世,享年88岁。父亲在武汉书画界素有十老之称,其绘画作品不仅在省、市内有一定名望,而且
在武汉文艺界。上了年岁的人提起家父巴南冈的名字,差不多是人人知晓。他之所以著名.我想不外乎几个原因:一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他长期从事武汉的文化艺术领导工作.在贯彻党和国家
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组织的安排,我离开了干了多年的新闻工作岗位.调到汉阳县(今蔡甸区)科委、科协当秘书。我原以为既然是两个机构,必然会有一班人马,不致于像我那样单人独马到处采
2004年5月,印尼华侨、原武汉东湖雕塑室工艺美术师黄景贤先生在美国纽约因病逝世。噩耗传来,他的亲朋旧友和学生们无比痛惜。黄景贤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雕塑代表作,至今仍完美
1948年夏天,我的叔伯姐姐李克俭高中毕业,在人生重大的转折关头,遭逢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纯洁友谊和骨肉亲情的割断。她家在北京,父亲是留学德国的高级建筑工程师。但她却跟着二叔(我
沈云陔二十几岁就当了班主。据说,他喜欢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