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治维新的骨干是一群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建立起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但也正是从从明治时期就形成的特殊国内政治生态滋生出“门罗主义”式的霸权欲望,让日本在与周边和其他列强打交道时显得蛮横且笨拙,并最终走向了一条毁灭之路。
维新,崛起的前提与开端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一一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史称“黑船事件”。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两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
1864年,高杉晋作起兵夺取了长州藩政权,此后长州在木户孝允的主持下进行改革,倒幕运动蓬勃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武装倒幕的西南四藩根据地:长州,萨摩,土佐,肥前。1863年6月,幕府在舆情压力下宣布攘夷,随之发生美、法军舰进攻下关,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的事件。1865年春,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
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1868年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在鸟羽一伏见之战中取得对幕府军的决定性胜利。1877年,西南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是倒幕运动的尾声,也是日本资产阶级革命余波,随着西南战争中萨摩军的失败,由天皇操纵、主导政权的封建军国主义国家建立,被称为“明治维新”的日本资本主义革命结束。
明治维新推翻了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明冶政府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后又实施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明治政府还于1890年发布《教育敕语》,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武士道军国主义教育。
日本领导者们恐怕日本在经济上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而没有引进外资。但他们认为,通过聘请外籍人员的办法来输入外国技术是没有危险的,于是在法律、军事、经济等几乎所有领域都高薪聘请外籍人员。早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当局就先后采用法国和德国的兵制建设陆军,采用英国的军制建设海军。1884年日军改革军制,建立起具备紧急应战和快速扩张能力的征兵体制,1890年改革完成,陆军拥有7个师团,现役兵5.3万人,后备军25.6万人,海军拥有军舰5.1万吨。19世纪90年代初,明治政府更将财政收入的60%用于军备扩张。
在对外关系方面,随着国力日渐充实,日本不断进行交涉,从1894年开始修改不平等条约,至1911年终全部废除。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侵略扩张,1874年侵略台湾,1875年入侵朝鲜,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至此,日本已经确定了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大陆扩张政策。
甲午后成亚洲强权
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开始推行“武国”方针。明治初年一时甚嚣尘上的“征韩论”,其实质就是侵略大陆论。根据近年发现的日本档案,早在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即制订了多种侵华方案,其中以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大佐提出的《清国征讨方略》最为著名,它不仅包括军事占领北京、南京等地的作战计划,还特别建言乘战胜之机将中国分割为6块。所以,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日本于战前先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N元作为海军补助费。在天皇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
当1894年日本发动战争之际,国际环境对它是相对有利的。日本对俄国谎称它出兵朝鲜是为了维护朝鲜“独立”。至于英国,并不愿打破远东国际关系的原有格局,起初是不支持日本挑起战争的。于是日本对英国采取“打俄国牌”的外交策略。英国为了防俄的战略需要,决定用牺牲中国的办法来满足日本的侵略欲望。
中国于1895年战败后,两国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应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2亿两。还订有《另约》,按此规定日军在威海卫的3年驻军费150万两,也由中国支付。其后,根据《辽南条约》,中国再向日本支付赎辽费3000万两。三项合计,共库平银23150万两。日方还擅自提高库平银成色标准强迫中国接受,使中国多付给日本标准库平银1325万两。日本还要求中国在伦敦用英镑支付赔款,并按低价预定镑银比率,中国不得不用高价购进英镑,而按低价折算支付给日本,此“镑亏”又多付给日本1500万两。这样,中国实际付给日本的赔款是库平银25975万两。另战争中日军所掠夺的兵船、军械、军需等项折价达到库平银6008万两,再加上日本在战争中所获取的金银货币折合库平银2020万两,合计为8028N两。
这样,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从中国掠夺的财富实际达到库平银3398375"两,相当于清政府四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也是日本全年财政收入的5倍半。日本成了名副其实的战争暴发户,于是凭借这笔滚滚而至的天文数字巨款,大搞所谓“战后经 营”,进一步扩军备战,使整个国家机器军事化。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地位,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大陆的跳板。而经过“三国还辽”事件的刺激,并在最终夺取东北亚霸权的欲望驱使下,日本的对俄战备实际从1895年就开始了。
加入列强俱乐部
甲午战后,日本通过一项陆海军军备计划和铁路建设计划,所需款项总额达5.16亿日元,这项计划到1900-1901年时基本完成,这标志着其已经做好对俄战争准备。日本确信,在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建成之前尽快发动夺取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战争,对日本最为有利。
国内扩军备战的同时,日本在外交上也尽力创造有利的对俄战争环境。英国历来把俄国看作同它争夺中国的对手。企图假手日本阻止俄国南下同它争夺长江流域。因此,英日于1902年1月30日签订英日同盟,矛头针对俄国。美国自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来,几度想插足东北,都被俄国拒之门外。为了打破俄国对东北的垄断地位,美国政府站在日本和英国一边。英美两国给予了日本大量经济援助,可以说如果没有英美的支持,可能日俄战争根本就不会爆发。
不过法国仍然忠于俄法同盟。1902年3月12日,俄法两国在彼得堡发表宣旨,声称两国对于将来远东或中国发生变化时,为保护两国之利益,保留其自由行动的余地。这是把法俄军事同盟推广到远东,矛头直指英日同盟。但是,法国并不希望俄国把主要军事力量投入远东,以免削弱俄法同盟在欧洲对付德国的实力,因此对俄国远东政策的支持有一定保留。德国继续执行其推动俄国东进的政策。它希望由于俄国占领东北而和日本甚至英国的矛盾激化,间接削弱俄法同盟对德国的压力。
虽然俄国战略重心在欧洲,但其实力毕竟远在日本之上。日本统治集团看到,“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时,都会增强俄国取胜的机会”,因此于1904年2月8日夜间对俄国不宣而战。日军在i905年1月攻陷旅顺口,3月又在沈阳附近击溃俄军主力。同年5月27日,在对马海峡,日本海军全歼从欧洲远道调来的波罗的海舰队。这时,俄国已丧失了远东的全部海军,这意味着即便陆战取胜也无法确保自身滨海省份的安全,更致命的是国内革命正走向高潮,因此沙皇希望尽快议和。日本在1年零3个月的战争中也大伤元气,历次会战虽获胜但伤亡惨重,前线官兵士气濒临崩溃,且随时面临已补充到位的优势俄军反攻。日本此时已耗军费17,3亿日元,其中近半数是借英美市场的高息外债。
英国、美国的态度也有变化。英国支持日本的目的,是借日本之手削弱俄国,同时镇压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现在第一个目的已达到,日本再打下去,过分消耗,就不能被用来充当“印度警察”。这时欧洲局势也发生了变化,法德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爆发,英国看到德国是自己真正的敌人,也想把削弱的俄国拉入英法协约。法国更希望日俄和谈,以便使俄国重返欧洲。美国的目的是想使日俄双方两败俱伤,为美国打入远东让路,现在这个目的也已达到。
在美国调停下,日俄于1905年9月5日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特殊利益,并有权采取必要措施进行保护和监督;俄国把从中国取得的旅顺、大连和长春至旅顺口的铁路租借权转让给日本;俄国将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在日俄谈判前后,美日签订《塔夫托一桂太郎协议》,美国承认日本吞并朝鲜。
日本通过日俄战争让自己正式跻身列强行列,其控制了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大大增强,并占据库页岛南部,对俄国在远东的重要港口海参崴形成实际威胁。
走火入魔的帝国
日俄战后,日本军部挟战胜之气焰,极力鼓吹“军备扩张至上”,扩大“统帅权”范围。1906年10月,陆军首脑山县有朋不与内阁商量就向天皇上奏了带有国策性的《帝国国防方针》。这是军部撇开内阁,单独制定国策之开端,同时也打开了日后军部“独走”的潘多拉魔盒。
当俄国这个最大对手被排挤出去后,日本加大了对华扩张步伐,尤其着重巩固其在被视为生命线的中国东北地区的利益。1906年6月7日,天皇敕令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旋即任命儿玉源太郎主持筹建。如此大张旗鼓,正是因为建立满铁是日本对华扩张、在远东争霸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日俄战争还使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在亚洲,随着日本对华扩张加剧,日美矛盾上升,日俄之间则共谋瓜分满蒙地区而趋向勾结。
1905年8月底,《朴次茅斯和约》即将签字,美国铁路大王哈利曼前来日本,要求共同经营南满铁路,并在10月12日签订了草约。事后日本政府反悔,哈里曼刚回到旧金山,就接到日本通知“缓议”,1906年1月15日又正式通知取消此约。这件事成了日美关系史上的转折点。在此以前,美国g以日为友;在此以后,双方矛盾渐趋不可调和,终至三十多年后刀兵相见。1906年3月,美英对日本封锁中国东北地区提出书面警告。同年春,美国西部地区排斥日本移民。1907-1908年间,各国报纸甚至盛传日美将爆发战争。
在上述远东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中,日法两国于1907年6月10日签订协约。法国承认福建为日本势力范围,日本则保证不支持越南民族革命。1911年7月13日,英日签订第三次军事同盟条约,但规定不适用于美国。这是最后一次英日同盟。不过这个同盟从日本对付其主要敌手美国来说,已无意义。但日本后来却用它作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据,这是英国万万没有想到的。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并很快攻占德属胶州租借地和加罗林群岛等德属太平洋殖民地。在战争中没付出什么代价的日本于1918年轻松捡到胜利果实,并在随后的巴黎和会上与美英法意平起平坐,日本的崛起,或者说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在这一刻成为不争的事实。
然而,表面来看,1905-1920年的日本,随着自身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增强,在远东国际舞台上已逐渐处于中心地位。但作为新兴帝国主义,其从明治时期就已形成的特殊国内政治生态(军部独大与沙文主义盛行)滋生出“门罗主义”式的霸权欲望,让它在与周边和其他列强打交道时显得笨拙生涩。利用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全力备战世界大战,美国仍奉行孤立与和平主义,无暇东顾的有利窗口,日本与西方列强互相利用,仍能有纵横捭阖的空间,并逐渐在亚太战略格局中占据优势,但随着欧战结束后美英大规模重返东亚,以及北方与日本意识形态相对立的苏联出现,互相利用的价值已所剩无几。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控制下的“二十一条”要求,这种排他性和强制性的幕后交易在英美面前充分暴露了其沟壑难填的扩张野心。1918年8月,日军又在海参崴登陆,这次对俄国革命的干涉很快以被迫撤军收场,不仅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奠定了未来关系的基调,同时也让日本的财政与国际形象几乎破产。
1920年以后的日本,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形势看(两者又有互动),可以说已经行驶在了一条没有回头路的失败轨道上,因为政府在任何一个对外问题上哪怕象征性的让步,都会被军队或疯狂的民众斥为卖国,政治家们要么羞愤倒台,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在此背景下,日本对中国一系列的过份要求唤醒了这个庞大国的民族意识,它与苏联在满蒙地区实际处于日俄战争前的互相备战状态,它跟英美在海军军备和中国“门户开放”问题上的矛盾几乎无法调和。英美两国长期支持日本侵略扩张,目的是要日本为他们火中取栗,结果却替自己培植了一个强大的对立者。日本对亚洲各国肆意侵略,结果则锻炼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自强精神,并最终让自己被泥潭淹没。
维新,崛起的前提与开端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一一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史称“黑船事件”。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两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
1864年,高杉晋作起兵夺取了长州藩政权,此后长州在木户孝允的主持下进行改革,倒幕运动蓬勃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武装倒幕的西南四藩根据地:长州,萨摩,土佐,肥前。1863年6月,幕府在舆情压力下宣布攘夷,随之发生美、法军舰进攻下关,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的事件。1865年春,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
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1868年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在鸟羽一伏见之战中取得对幕府军的决定性胜利。1877年,西南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是倒幕运动的尾声,也是日本资产阶级革命余波,随着西南战争中萨摩军的失败,由天皇操纵、主导政权的封建军国主义国家建立,被称为“明治维新”的日本资本主义革命结束。
明治维新推翻了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明冶政府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后又实施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明治政府还于1890年发布《教育敕语》,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武士道军国主义教育。
日本领导者们恐怕日本在经济上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而没有引进外资。但他们认为,通过聘请外籍人员的办法来输入外国技术是没有危险的,于是在法律、军事、经济等几乎所有领域都高薪聘请外籍人员。早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当局就先后采用法国和德国的兵制建设陆军,采用英国的军制建设海军。1884年日军改革军制,建立起具备紧急应战和快速扩张能力的征兵体制,1890年改革完成,陆军拥有7个师团,现役兵5.3万人,后备军25.6万人,海军拥有军舰5.1万吨。19世纪90年代初,明治政府更将财政收入的60%用于军备扩张。
在对外关系方面,随着国力日渐充实,日本不断进行交涉,从1894年开始修改不平等条约,至1911年终全部废除。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侵略扩张,1874年侵略台湾,1875年入侵朝鲜,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至此,日本已经确定了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大陆扩张政策。
甲午后成亚洲强权
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开始推行“武国”方针。明治初年一时甚嚣尘上的“征韩论”,其实质就是侵略大陆论。根据近年发现的日本档案,早在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即制订了多种侵华方案,其中以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大佐提出的《清国征讨方略》最为著名,它不仅包括军事占领北京、南京等地的作战计划,还特别建言乘战胜之机将中国分割为6块。所以,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日本于战前先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N元作为海军补助费。在天皇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
当1894年日本发动战争之际,国际环境对它是相对有利的。日本对俄国谎称它出兵朝鲜是为了维护朝鲜“独立”。至于英国,并不愿打破远东国际关系的原有格局,起初是不支持日本挑起战争的。于是日本对英国采取“打俄国牌”的外交策略。英国为了防俄的战略需要,决定用牺牲中国的办法来满足日本的侵略欲望。
中国于1895年战败后,两国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应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2亿两。还订有《另约》,按此规定日军在威海卫的3年驻军费150万两,也由中国支付。其后,根据《辽南条约》,中国再向日本支付赎辽费3000万两。三项合计,共库平银23150万两。日方还擅自提高库平银成色标准强迫中国接受,使中国多付给日本标准库平银1325万两。日本还要求中国在伦敦用英镑支付赔款,并按低价预定镑银比率,中国不得不用高价购进英镑,而按低价折算支付给日本,此“镑亏”又多付给日本1500万两。这样,中国实际付给日本的赔款是库平银25975万两。另战争中日军所掠夺的兵船、军械、军需等项折价达到库平银6008万两,再加上日本在战争中所获取的金银货币折合库平银2020万两,合计为8028N两。
这样,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从中国掠夺的财富实际达到库平银3398375"两,相当于清政府四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也是日本全年财政收入的5倍半。日本成了名副其实的战争暴发户,于是凭借这笔滚滚而至的天文数字巨款,大搞所谓“战后经 营”,进一步扩军备战,使整个国家机器军事化。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地位,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大陆的跳板。而经过“三国还辽”事件的刺激,并在最终夺取东北亚霸权的欲望驱使下,日本的对俄战备实际从1895年就开始了。
加入列强俱乐部
甲午战后,日本通过一项陆海军军备计划和铁路建设计划,所需款项总额达5.16亿日元,这项计划到1900-1901年时基本完成,这标志着其已经做好对俄战争准备。日本确信,在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尚未建成之前尽快发动夺取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战争,对日本最为有利。
国内扩军备战的同时,日本在外交上也尽力创造有利的对俄战争环境。英国历来把俄国看作同它争夺中国的对手。企图假手日本阻止俄国南下同它争夺长江流域。因此,英日于1902年1月30日签订英日同盟,矛头针对俄国。美国自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来,几度想插足东北,都被俄国拒之门外。为了打破俄国对东北的垄断地位,美国政府站在日本和英国一边。英美两国给予了日本大量经济援助,可以说如果没有英美的支持,可能日俄战争根本就不会爆发。
不过法国仍然忠于俄法同盟。1902年3月12日,俄法两国在彼得堡发表宣旨,声称两国对于将来远东或中国发生变化时,为保护两国之利益,保留其自由行动的余地。这是把法俄军事同盟推广到远东,矛头直指英日同盟。但是,法国并不希望俄国把主要军事力量投入远东,以免削弱俄法同盟在欧洲对付德国的实力,因此对俄国远东政策的支持有一定保留。德国继续执行其推动俄国东进的政策。它希望由于俄国占领东北而和日本甚至英国的矛盾激化,间接削弱俄法同盟对德国的压力。
虽然俄国战略重心在欧洲,但其实力毕竟远在日本之上。日本统治集团看到,“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时,都会增强俄国取胜的机会”,因此于1904年2月8日夜间对俄国不宣而战。日军在i905年1月攻陷旅顺口,3月又在沈阳附近击溃俄军主力。同年5月27日,在对马海峡,日本海军全歼从欧洲远道调来的波罗的海舰队。这时,俄国已丧失了远东的全部海军,这意味着即便陆战取胜也无法确保自身滨海省份的安全,更致命的是国内革命正走向高潮,因此沙皇希望尽快议和。日本在1年零3个月的战争中也大伤元气,历次会战虽获胜但伤亡惨重,前线官兵士气濒临崩溃,且随时面临已补充到位的优势俄军反攻。日本此时已耗军费17,3亿日元,其中近半数是借英美市场的高息外债。
英国、美国的态度也有变化。英国支持日本的目的,是借日本之手削弱俄国,同时镇压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现在第一个目的已达到,日本再打下去,过分消耗,就不能被用来充当“印度警察”。这时欧洲局势也发生了变化,法德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爆发,英国看到德国是自己真正的敌人,也想把削弱的俄国拉入英法协约。法国更希望日俄和谈,以便使俄国重返欧洲。美国的目的是想使日俄双方两败俱伤,为美国打入远东让路,现在这个目的也已达到。
在美国调停下,日俄于1905年9月5日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特殊利益,并有权采取必要措施进行保护和监督;俄国把从中国取得的旅顺、大连和长春至旅顺口的铁路租借权转让给日本;俄国将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在日俄谈判前后,美日签订《塔夫托一桂太郎协议》,美国承认日本吞并朝鲜。
日本通过日俄战争让自己正式跻身列强行列,其控制了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大大增强,并占据库页岛南部,对俄国在远东的重要港口海参崴形成实际威胁。
走火入魔的帝国
日俄战后,日本军部挟战胜之气焰,极力鼓吹“军备扩张至上”,扩大“统帅权”范围。1906年10月,陆军首脑山县有朋不与内阁商量就向天皇上奏了带有国策性的《帝国国防方针》。这是军部撇开内阁,单独制定国策之开端,同时也打开了日后军部“独走”的潘多拉魔盒。
当俄国这个最大对手被排挤出去后,日本加大了对华扩张步伐,尤其着重巩固其在被视为生命线的中国东北地区的利益。1906年6月7日,天皇敕令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旋即任命儿玉源太郎主持筹建。如此大张旗鼓,正是因为建立满铁是日本对华扩张、在远东争霸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日俄战争还使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在亚洲,随着日本对华扩张加剧,日美矛盾上升,日俄之间则共谋瓜分满蒙地区而趋向勾结。
1905年8月底,《朴次茅斯和约》即将签字,美国铁路大王哈利曼前来日本,要求共同经营南满铁路,并在10月12日签订了草约。事后日本政府反悔,哈里曼刚回到旧金山,就接到日本通知“缓议”,1906年1月15日又正式通知取消此约。这件事成了日美关系史上的转折点。在此以前,美国g以日为友;在此以后,双方矛盾渐趋不可调和,终至三十多年后刀兵相见。1906年3月,美英对日本封锁中国东北地区提出书面警告。同年春,美国西部地区排斥日本移民。1907-1908年间,各国报纸甚至盛传日美将爆发战争。
在上述远东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中,日法两国于1907年6月10日签订协约。法国承认福建为日本势力范围,日本则保证不支持越南民族革命。1911年7月13日,英日签订第三次军事同盟条约,但规定不适用于美国。这是最后一次英日同盟。不过这个同盟从日本对付其主要敌手美国来说,已无意义。但日本后来却用它作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据,这是英国万万没有想到的。
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并很快攻占德属胶州租借地和加罗林群岛等德属太平洋殖民地。在战争中没付出什么代价的日本于1918年轻松捡到胜利果实,并在随后的巴黎和会上与美英法意平起平坐,日本的崛起,或者说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在这一刻成为不争的事实。
然而,表面来看,1905-1920年的日本,随着自身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增强,在远东国际舞台上已逐渐处于中心地位。但作为新兴帝国主义,其从明治时期就已形成的特殊国内政治生态(军部独大与沙文主义盛行)滋生出“门罗主义”式的霸权欲望,让它在与周边和其他列强打交道时显得笨拙生涩。利用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全力备战世界大战,美国仍奉行孤立与和平主义,无暇东顾的有利窗口,日本与西方列强互相利用,仍能有纵横捭阖的空间,并逐渐在亚太战略格局中占据优势,但随着欧战结束后美英大规模重返东亚,以及北方与日本意识形态相对立的苏联出现,互相利用的价值已所剩无几。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控制下的“二十一条”要求,这种排他性和强制性的幕后交易在英美面前充分暴露了其沟壑难填的扩张野心。1918年8月,日军又在海参崴登陆,这次对俄国革命的干涉很快以被迫撤军收场,不仅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奠定了未来关系的基调,同时也让日本的财政与国际形象几乎破产。
1920年以后的日本,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形势看(两者又有互动),可以说已经行驶在了一条没有回头路的失败轨道上,因为政府在任何一个对外问题上哪怕象征性的让步,都会被军队或疯狂的民众斥为卖国,政治家们要么羞愤倒台,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在此背景下,日本对中国一系列的过份要求唤醒了这个庞大国的民族意识,它与苏联在满蒙地区实际处于日俄战争前的互相备战状态,它跟英美在海军军备和中国“门户开放”问题上的矛盾几乎无法调和。英美两国长期支持日本侵略扩张,目的是要日本为他们火中取栗,结果却替自己培植了一个强大的对立者。日本对亚洲各国肆意侵略,结果则锻炼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自强精神,并最终让自己被泥潭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