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德意志之铁血复兴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德国的崛起之路充满了血腥与波折,俾斯麦后缺乏战略家的德意志却并未吸取铁与血的教训,当他们于1945年再次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后,一个趋于理性的新德国没有发动战争,却仍然在第三帝国的废墟上重生。
  
  曾经辉煌的“神圣罗马帝国”(即德意志第一帝国)到19世纪中期,已经处于严重的分裂之中。形式上是34个诸侯国和4个自由市联合组成的。各国在政治上、外交上都有独立性。这是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会议,决定建立的一个“德意志邦联”,它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邦联中南部的奥地利和北部的普鲁士最为强大。长期以来,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奥地利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日耳曼外,还包括很多其他民族。但普鲁土是纯粹由日耳曼人组成的国家,所以日耳曼民族统一运动的旗帜,逐渐由奥地利转到普鲁士的手中。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坚持推行军事改革,并且提出“要想拯救日耳曼,只有依靠铁和血”的新政策。
  铁血首相俾斯麦认为要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必须排除奥地利,打倒法国。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连续发动了三次对外战争,最终于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帝国皇帝位,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一个新的欧陆强权就此崛起。
  
  拿小国开练
  
  铺就德国统一与崛起之路的三场王朝战争从帝国北部开始,1864年,俾斯麦小试牛刀,以虚幻的领土利益(奥地利不可能实际控制与其不接壤的荷尔斯泰因)诱使奥地利与普鲁士结盟,发动了一场针对丹麦的胜负没有悬念的战争。
  当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1848--1851年)完结时,德意志北部隶属于丹麦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分离活动失败,但在1850及1860年代再度活跃——支持统一德意志的人,都希望将丹麦统治的这两个地方并人大德意志版图。石勒苏益格居民使用的语言,包括德语、丹麦语和北弗里西语,但大多数都是丹麦裔;荷尔斯泰因则以德裔居民为主。
  1863年,有关丹麦和石勒苏益格共同事务的新宪法草拟完成。这个新宪法表明,丹麦不会直接兼并石勒苏益格,转为成立一个特别议会处理两地共同事务。此事令两地德裔人士愤怒,俾斯麦在德意志邦联提出动议,最后达成决议,邦联派出军队占领荷尔斯泰因。1864年1月16日,俾斯麦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2月1日,普鲁士和奥地利军队渡过艾达河进入石勒苏益格,战争无可避免。
  1860年代初期,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问题一直是国际热门话题,俾斯麦选择了丹麦所获大国支持最无力的时间发动战争,恐怕也是精心策划的。克里米亚战争严重削弱俄罗斯国力,而法国则不再支持丹麦对该两地的利益,以换取它在其他地区的得益。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王夫艾伯特王子赞同德意志立场,但英国官员缓和了他们的情绪,认为德意志海军在波罗的海扩张,威胁英国的海上霸权,结果英国支持丹麦。
  然而英国却并未对丹麦给予实质性支援,弱小的丹麦面对普奥两大国没有任何取胜的希望,在象征性的抵抗后,奥普与丹麦在8月1日初步议和。丹麦国王放弃对两公国的所有权利,将之让与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
  这次战争中,普鲁士首次动用整顿过的军队,并充分显示实力。奥地利却忽视普军力量,在18个月后付出代价。1865年8月14日,普鲁士与奥地利签署加斯泰因条约,分别管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奥普两国对于公国的管理和未来地位,不久后就有龃龉。俾斯麦就以此为由,在两年后策划普奥战争。奥地利在克尼格雷茨战役失败后,德意志邦联被解散;奥地利撤出荷尔斯泰因,普鲁士也完成了对北德沿海地区的兼并。
  
  德国与奥地利分家
  
  1866年,为了结束奥地利和普鲁士多年来争夺德意志统治权的争斗,并建立以容克地主资产阶级的普鲁士作为盟主的德国,俾斯麦终于和奥地利摊牌,这场战争决定了后来德意志的命运。
  普鲁士军队的改革早在多年前就已开始,由老毛奇领导的总参谋部将普鲁士军队改组成了一支全欧最高效的战争机器,而他的未来潜在对手们却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普鲁士军队实行普遍征兵制,并广泛使用装弹方便、发射速度快的线膛后装炮,其装备训练都优于募兵制的奥军。经济上,普鲁士也胜过奥地利:工业发达,铁路线密布全国。早已老朽的奥地利则期望依靠巴伐利亚、萨克森、汉诺威和黑森等盟邦的援助来赢得战争。普鲁土能派出的兵力达63万,奥军则有30万人,如果算上那些墙头草的同盟军在内也只有58.5万人。
  俾斯麦在外交上也做了充分准备,其利用意大利想夺回亚平宁北部奥属领土的欲望,迅速与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并争取到了俄国和法国保持中立。1866年6月8日普军入侵荷尔斯泰因,6月17日,奥对普宣战,20日,意大利对奥宣战。随后的战局迅速向普鲁士倾斜,当萨多瓦会战后奥地利已被逼入绝境时,在毛奇和俾斯麦之间产生了分歧。毛奇主张强攻维也纳。俾斯麦则认为,过分刺激奥地利会给今后普鲁士的欧洲政策带来困难。他坚持挥师转向奥属匈牙利。结果,照此执行。奥地利面临丧失匈牙利的实际危险,不得不停止军事行动。1月23日,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布拉格签订和约。
  奥普战争的重要政治结局,是建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统一美因河以北各公国的北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因获得汉诺威、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黑森一卡塞尔和纳绍而大大扩张了自己的版图,与德意志南部各公国也分别订立了有利的军事盟约。奥地利被排斥在新联邦之外,又丢失了威尼斯省(划归意大利)。昔日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政治地位一去不复返了。在凡尔赛宫加冕欧洲首强
  当普鲁士在1864年及1866年先后击败了丹麦及奥地利,已基本确立其领导新德国的战略态势时,历史上一直积极干预德意志事务的法国却仍然在幕后操控着南德诸邦,阻碍德国最终统一。法皇拿破仑三世对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判断失误,他先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彻底得罪了俄国,后又出于法国削弱奥地利的传统战略与奥地利在意大利大打出手,并在普奥战争中没能坚决干预局势。同时,拿破仑三世在墨西哥的军事冒险也让他与英美关系紧张,英国出于一贯的大陆平衡政策当然希望有一股新力量能够制衡法国霸权。显然,法国连续的军事胜利不仅让欧洲各强权回忆起了拿破仑-波拿巴的噩梦,同时也让路易-波拿巴失去了冷静。
  俾斯麦绝不会错过这么有利的国际环境。其实1866年击败奥地利后,俾斯麦就为对法战争开始做准备,但—直找不到借口。当时,西班牙王位空虚,为制造普鲁士与法国的纠纷,俾斯麦唆使西班牙迎请普鲁士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去继承西班牙二王位。拿破仑三世对此强烈抗议,他令法国驻柏林大使贝纳德蒂与在德国西部温泉疗养胜地埃姆斯的普王威廉 一世谈判。法国要求威廉一世承诺永远不赞同霍亨索伦家族成员登上西班牙王位。
  法国大使态度粗鲁,对威廉颐指气使,威廉对此十分不快,就派人把会谈的情形写成电报,发给俾斯麦,让他公布与法国大使会面的详细情况。俾斯麦看完埃姆斯电文,略作思索,将电文稿做了删节和修改,夸大了法国的无礼和威廉一世的愤怒。俾斯麦认为,修改后的电文将起到“红布对高卢公牛的作用”。当俾斯麦向毛奇宣读了已删改的电文后,毛奇说道:“前封电文像是命令退却的鼓号声,现在这封电文却成了进军的号角。”
  随后,俾斯麦在法国国庆(7月14日)这天公布了经篡改的电文。事态的发展完全在俾斯麦预料之中。1870年7月20日,拿破仑三世以国家荣誉遭到侮辱为由向普鲁士宣战。结果,法军被以逸待劳的普军打得惨败,皇帝本人在色当会战中被俘。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法国被迫向普鲁土赔款50亿法郎,并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俾斯麦终于完成了统一德意志的历史任务。
   血腥与波折的崛起之路
  
  俾斯麦可能是德国政坛最后一位理智的战略大师。虽然战争成就了新德国,但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将维持欧洲和平,从而巩固德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作为自己最大的战略目标。俾斯麦对德国大资本家和沙文主义者鼓吹的掠夺殖民地,以争取“阳光下的空间”不感兴趣,因为他深知此举不仅将加深与法国的仇恨,同时必将面临与英国甚至美国的冲突,如果安心于欧陆的发展,却有助于将法国的注意力转移到与英国的殖民竞争中去。
  法国在普法战争后迅速恢复元气让俾斯麦感到震惊。他g担心法国报复,因此在欧洲采取了一系列复杂的平衡结盟政策,以孤立法国。首先在1873年,他与奥匈、俄罗斯缔结“三皇同盟”。但1879年,俄国因与奥匈在巴尔干半岛有利益冲突退出该同盟,俾斯麦随即与奥匈重订盟约。然而他仍担心俄国会转投法国,因此于1887年与俄签订“再保险条约”。1882年,他又与意大利、奥匈成立“三国同盟”。俾斯麦甚至一度想把法国也拉进同盟(当然由德国主导),从而使欧洲现有战略格局彻底固化,并依靠全欧的力量最终从英美盎格鲁一撒克逊势力手中抢夺世界领导权。
  但在1878年俄土战争后的柏林会议上。俾斯麦作为调停人却没有支持其“盟友”俄国,这导致俄国从此越来越倒向法国怀抱,俾斯麦下野后,其犹如钢丝上跳舞般脆弱的欧陆同盟体系再也没人有能力玩下去,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欧洲都加速滑向了世界大战的毁灭深渊。
  德意志黩武的传统,普鲁士霍亨索伦家族的军事封建根基,以及第二帝国靠战争发家的先验,都让现代德国的崛起之路充满了血腥与波折,也许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德国在1918年失败后竟然没有回到四分五裂的传统格局中去,这既是几百年来饱受分裂之苦的日耳曼民族心向统一的充分反映,同时也证明了当初俾斯麦所建立的统一国家结构的成功。然而后俾斯麦时代缺乏战略家的德国却并未吸取铁与血的教训,仍然认准了军国主义、集权政治和战争的崛起“快速通道”,当他们再一次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后,一个趋于理智的新德国没有发动战争,却仍然在第三帝国的废墟上重生,并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其他文献
日本为了不成为列强的盘中餐而采取富国强兵政策,最终却发展成通过战争对外谋求支配权,伊藤博文对国内政治动向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但在对外关系上,他的眼睛却被迷雾所遮蔽,丧失了洞察未来的深谋远虑。    伊藤博文出身于社会地位低于士族的庶族,后被升格为土族。他生于1841年,师从吉田松阴。1863年1月,血气方刚的青年伊藤博文和高杉晋作、久坂玄端、井上馨等一起参加了火烧英国公使馆事件。同年6年,他应井上馨
期刊
拉登之死若要真的对世界实体经济部门基本面产生影响,唯一可行的途径是美国统治集团以此为由宣布十年反恐战争胜利结束,避免美国国力过度耗竭,只有这样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才能更快更好地摆脱失衡,美国经济和美元汇率才能获得可持续的长久支持。    美国追杀本·拉登十年,终于得手,已经在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上引起了显著的反响,美元汇率上升而商品价格有所下跌。但通观全局,本·拉登之死还不足以深刻影响国际经济全局。 
期刊
美国是世界上当今最为强大的国家,无论人们喜欢与否,在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都将是这个世界的头号强国。作为新大陆上的一个年轻国家,美国只用了短短100多年时间便从一小片殖民地变成了世界霸主,个中的原因一直是学者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难得的民族气质、先进的政治体制、正确的国家发展策略,以及难得的历史机遇成就了美国,可以说美国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大国崛起的一个经典案例。    
期刊
2011年5月2日,美军在巴基斯坦击毙了“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但这次事件中的种种疑点也引起了各方的争议。    2011年5月1日晚,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布电视讲话,发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  奥巴马说:“今天,经我批准,美国对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一所建筑发动了定点行动。一小队美国人击毙了本·拉登,并且掌握着他的尸体。本·拉登之死标志着美国打击‘基地’组织的行动取得了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进
期刊
在1861年4月内战爆发前,美国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巨人,虽然它远离欧洲,其注意力集中在国内发展(而不是对外贸易)和农村的艰苦性等情况,部分地掩盖了这个事实。虽然1860年它在世界制造成品产量中所占的份额远远落在大不列颠后面,但却超过了德国和俄国,快要赶上法国。1860年人口只占俄国40%的美国,其城市人口却比俄国多1倍,生产83万吨铁(俄国只生产35万吨),消耗的现代能源15倍于俄国,铁路长度是俄国
期刊
     
期刊
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的重量级人物,他在任期内不但在内政改革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使美国成为不容忽视的军事强国,为日后成为世界霸主打下了良好基础。    美国历史上有过两位姓罗斯福的总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位是20世纪初当政的西奥多·罗斯福,另一位就是大家熟知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前一位罗斯福的远房堂弟,1933-1945年担任总统。他们两位也都曾在美国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前者在美国社会的
期刊
近日由于中国海监和渔政船只在南海执法,引发了公众对南海问题的新一轮兴趣,而其间有些媒体推波助澜,炒作邻国的抗议活动,许多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言论在网络甚嚣尘上,仿佛南海战争一触即发。其实类似言论在过去钓鱼岛和其他事件上屡见不鲜,其要点无外:一抱怨政府在处理主权争端问题时政策软弱,二主张对一切涉及主权争端、乃至涉外争执均立即采取武力解决的方针,而不同意见即为所谓“汉奸”、“卖国”。  南沙岛礁及相关海
期刊
利比亚的战事打得挺热闹,但也仅仅是热闹而已,卡扎菲今天下台或是明天走路,并不会改变中东北非地区“西方派”和“反西方派”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  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哪一方最终统一利比亚,或者形成类似当年南联盟和科索沃之间的对峙局面,其能产生的地缘政治后果很难用“深远”来形容。实际上,卡扎菲乃至整个利比亚在全球战略格局意义上的中东北非地区所占的重要性从来没有,现在也不会成为一枚至关重要的多米诺骨牌。  利
期刊
在美国空军上世纪50-60年代制造的“世纪系列”战斗机中,有三种“失落”的机型。它们的存在已经全部得到确认,但令人吃惊的是,它们中的任何一种机型都只有少量技术信息被披露出来。我之所以说令人吃惊,是因为至少其中两种机型(共和XF-103和北美XF-108)在被取消时,实际已接近开工制造。本文就来看看这两个设计中的前者——独特而有些极端的共和XF-103。    项目缘起    用40年后事后诸葛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