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淳:梅长苏教的萧庭生,不会是没筋骨的老汉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un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随着《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以下简称《风起长林》)在北京、东方两大卫视播出,演员孙淳的微博更新频率加快了许多。这位曾塑造《走向共和》中的袁世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瞿恩等经典角色的老戏骨,从未像这次这样卖力宣传自己的新剧——上传剧中角色的表情包,与黄晓明、刘昊然这两位剧中自己的“儿子”频繁互动。
  孙淳这次在《风起长林》中饰演的长林王萧庭生,尽管是配角,却是串联起两部《琅琊榜》的关键人物。《琅琊榜》第一部中的萧庭生还是个孩子,受梅长苏言传身教,出现在《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的萧庭生已近花甲。观众对孙淳的表演点赞频频,评价高频词是“朝堂气质”和“稳”,而用孙淳自己的话说,“梅长苏教的萧庭生,不会是没筋骨的老汉!”
  缘“孔笙导演的诚意感动了我”
  《风起长林》的故事,距离上部《琅琊榜》有五十年。剧名带“风起”二字,风从何起?孙淳称自己的角色是第一部的影子,《风起长林》省去了萧庭生的成长,而是通过萧庭生的两个儿子,延续第一部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把梅先生教我的传给两个儿子,内涵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价值观。”
  孙淳特别喜欢萧庭生这个角色,视他为一个理想化的人物,“深明大义,在权力和欲望面前如此清醒。”萧庭生算是“退居二线”的王爷,老王爷出身行伍,练家子的身份在孙淳看似无意的表演中,展露无遗。剧中有这样一场戏,萧庭生的小儿子萧平旌和琅琊榜排名第一的高手交手后,萧庭生怕儿子受伤,查看他的伤情。这段表演,孙淳选择连着两掌很快的虚招打在儿子的小腹和肩膀上,“這是行伍人之间的交流方式,老王爷虽然老了,但观众却能通过这些细节激发对他年轻时的想象。”在后续的剧情中,萧庭生病了,总会在家中伸手烤火盆,孙淳则希望用这个细节告诉观众:王爷老了,阳气不足了。

  事实上,孙淳和萧庭生这个角色,差点擦肩而过。去年底《风起长林》开拍前二十几天,孙淳因为档期原因,身体非常疲劳,和孔笙导演提出辞演萧庭生。结果孔笙为了等孙淳,推迟了萧庭生这个人物的开拍时间。孙淳回忆,自己去年12月14日入组,当时已经开机一个月了,“变动拍摄计划要牵扯到很多人,非常感谢孔笙导演,他的诚意感动了我。”
  挑“袁世凯这个角色是等来的”
  “演员是我的职业,要靠这个吃饭啊!但拍的不是好作品怎么办?”这是孙淳几十年演艺生涯中,最为纠结的问题,至今无解。多年来,孙淳一直坚持以“好作品”代替“高产量”。由于对剧本、角色和团队有着很高的要求,他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接戏。回首那段时光,孙淳常常感慨,最痛苦的是你不知道自己所等待的好作品是否也在等待着你,“我非常幸运,等来了袁世凯这个角色。”
  2003年,为了拍电视剧《走向共和》,孙淳推掉了哥哥孙周导演的电影《周渔的火车》。孙淳增重30斤,粘上八字胡,隐去高颜值,以贴近袁世凯这个“其貌不扬”的历史人物,并用精彩的表演改变了以往影视作品中袁世凯狡诈、野心家的固有形象,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乱世枭雄。《走向共和》的导演张黎评价孙淳是一个充满孩子气的人,孙淳自己则说:“我是个没有权谋心机的人,但并不代表我不能演绎权谋,正因为反差大,才对权谋更敏感。”
  《走向共和》无疑是孙淳最得意的作品。该剧开播后,濮存昕遇到孙淳,就对他说了一句话:“淳子,里程碑啊!”《走向共和》后,孙淳的多个角色也深入人心:从《人间正道是沧桑》里坚定的共产主义殉道者瞿恩,到《秋喜》中的大反派夏惠民,其后更有《赵氏孤儿案》里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屠岸贾。

  憾“您是被实力耽误的偶像派”
  61岁的孙淳有一张写满故事的脸,能轻松地堆起笑脸,也能下一个瞬间不怒自威。只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外形条件,在他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上世纪80年代,竟成了一道枷锁。“那时我碰到的所有导演都说,孙淳你太漂亮了。”后来这也成为他经常被拒的理由。在孙淳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前,张艺谋一度认为他太帅了,“太像个演员”。对演员来说,“像”演员而不是像角色,显然并不是一种夸奖。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的影视界流行一种文化上的反传统。孙淳解释,80年代之前,舞台上的形象全都是高大全,很美丽很英俊,“文革”那十年太严酷了,所以到80年代大家一下子抛弃了过去的审美,“导演全让我演一些不属于我的,或者说不是扬我所长的角色。”1986年的电影《大阅兵》中,孙淳演一个很冷峻的军人,1989年的电影《死期临近》里,他则演一个精神分裂的杀人犯。
  在特定年代因为“太漂亮”而找不到自己的戏路,众多有反差的角色,反而练就了孙淳扎实的表演功底。因为《风起长林》中的萧庭生一角被观众认可,孙淳的微博留言区很热闹。接受记者专访时,他在采访间隙看到有观众在自己的微博留言“您是被实力耽误的偶像派”时,孙淳不禁一拍大腿,“说得太好了!”其实,拍完《走向共和》后,孙淳抓了一把偶像剧的尾巴,2005年拍了现代情感剧《好想好想谈恋爱》,他笑着感叹:“大好青春不再,偶像剧才扑面而来,可惜我年轻时候没有偶像剧。”
其他文献
婚礼没有找婚庆公司,虽然简陋一些,但都是老师和学生们精心布置的。那天一早,我们穿上当地结婚的礼服,相互牵着手穿过学校操场,走上了结婚的“礼堂”。这是我们第二年陪伴岔河小学的孩子一起过春节。  三年前,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老吴。又听说他是全职公益人,顿生敬意。当时他刚刚放弃了一份年薪40万的工作。因为真心喜欢公益,踏上草根公益的道路。他那会儿没有工资,全部靠之前在企业上班的老本。  他是一位要强的男
招商电子分析称,中兴通讯的主营业务有基站、光通信及手机,而芯片在这三大领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给率不足。  若真的禁運,中兴危矣。  专家称,美国制裁中兴,是警钟,也是集结号。“我们需要反思,但也不能让步。集结号已经吹响,国产芯片何时能上战场?”  每一步都是高难度操作  缺“芯”缺在哪?  以此次中兴通讯被制裁的用于光通讯领域的光模块为例,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光电及电光转换。光模块中包括光芯片,即激光
数据化经营是必备武器  张近东表示,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企业需要不断去学习、运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形成数据意识。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一定要靠数据驱动,要把数据化的分析转化为经营成果和生产力。“尤其是我们零售服务类企业,如果不摒弃主观经验和惯性决策的思维,不提高数据意识和应用,就无法跟上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最终会被行业淘汰。”  2017年,苏宁创造了自2009年互联网转型以来最好的业绩,苏宁控
初识孙砾,源于他在歌剧舞台上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深入了解和交往,则是在其成为福建大剧院、福建省歌舞剧院掌门人之后。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他不仅让福建省歌舞剧院的演出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提升了团队整体艺术水准,最为重要的是,歌剧的幼苗已经在福建慢慢生根长大。  2017年,福建省歌舞劇院同时有多部歌剧题材被列入创作计划。这些剧目在选材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均为本地域的人物和故事。歌剧《松
岭南文化下的“西关小姐”  广州有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东关少爷,西关小姐。”其实,这是对广州传统生活的区域性划分。而冯玮瑜自幼在西关长大,是名副其实的“西关小姐”。在西关,岭南传统文化氛围尤其浓烈。街边簇拥着各式广州传统的岭南风格建筑:骑楼、十三行、八和会馆、平安大剧院等等。这些富有岭南特色的地域文化,给儿时的她留下某种无法取代的记忆。  那时,冯玮瑜的家庭虽不是很富裕,但却保留着一份独有的文人气
白天,一列列动车驰骋在铁轨上;深夜,绝大多数动车停运,此时,有这样一群昼伏夜出的人,他们身着蓝色的工装,手里拿着大大小小的工具,对动车的上万个零部件进行检查,每颗螺丝、每块裙板都是其关注的对象……他们是动车组地勤机械师,他们就像医生一样,为动车“体检”、“诊疗”,确保动车运行绝对安全。  陈振浪是一名“90后”地勤机械师,来自浙江温州的他如今在杭州动车运用所工作。年底这段时间,是“铁路人”最忙的时
去年格力电器前任董事长朱江洪近日出版的一本自传,又把“网红”企业家董明珠推到了风口浪尖。导火索是新书发布会上,朱江洪对董明珠在自媒体上发表的言论“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表示不认可。他说:"没有朱江洪就没有董明珠’这话还有一定道理。”  谁成就了谁,谁是谁的“小幸运”?  被称为“格力之父”的朱江洪历时三年写就的《朱江洪自传:我执掌格力的24年》在内容方面,除了格力24年来各个重要节点的发展外,在这
在第一款产品 T1 出现之前,罗永浩的微博上经常出现诸如:  “我们很有可能成为上千亿美元市值的企业,而我之前总是低调地用人民币去估它。”  “当然,牛逼吹得非常保守,比如我就不觉得我们的第一代硬件产品从工业设计和工艺上能全面超过 iPhone。”  “有百分之五十就该去创业,何况我这次是百分之百。”这样的言论。  一名刚进入智能手机行业的从业者而言,这样的话语究竟是自我膨胀的吹嘘呢,还是信心不足
3月26日,中华慈善总会亚飞公益基金启动仪式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在启动仪式上,徐亚飞向中华慈善总会捐赠2000万元。该基金主要面向困境中的社会弱势群体开展教育、健康、技能、扶贫等方面的慈善项目和活动,尤其致力于爱心图书室、心理辅导、技能培训等关爱青少年方面的慈善项目和活动。  “谢谢各位领导、朋友们百忙之中来参加成立仪式。”捐赠当天上午,徐亚飞一开口,嗓音是沙哑的。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张倩玉说:“对
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17年12月13日晚在广州揭晓,冯骥才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他以伤痕文学登上文坛,开拓“文化反思小说”道路,其《挑山工》《泥人张》等散文名篇入选中国中小学课本,影响几代人。  如今75岁的他,仍然在为记录和传承中国民间文艺而四处奔波。“我曾特意到日本过当地新年,观察日本把公历和农历新年合二为一后,传统过年思维和习惯还剩多少。”冯骥才称,让他惊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