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网络的建构和运用——从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9题谈起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4033797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特色鲜明、亮点很多,对2013届考生复习迎考有许多启发与引导。其中,第39题三小问在知识考查上呈现一致性,都是要求考生运用教材某一知识网络去解答题目,突出知识网络的考查。那么,怎么通过建构并运用知识网络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本文结合安徽卷第39题,谈谈看法。
其他文献
牛希济,临州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牛峤兄子。遭遇乱世,流寓巴蜀,投靠牛峤。仕蜀任起居郎、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蜀亡入洛,后唐明宗拜为雍州节度副使。后人称牛学士。牛希济是唐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保障和内在动力。宁夏地处西北内陆,
一、 问题提出  普通高中教材苏教版《化学1》在“物质的分散系”一节“活动与探究”中安排了丁达尔效应的实验,具体实验叙述如下 [1 ]:  [实验1]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分别置于暗处,用聚光手电筒(或激光笔)照射,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实验现象。  教材为什么要用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溶液放在一起做光的透过实验呢?教材编写者显然想用此对照实验说明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现象,
2012年,《白鹿原》《听风者》《一九四二》的上映将中国电影的文学改编推向了高潮,文学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媒介,有着各自独特的叙事方式,因此,电影是否忠于原著不能成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