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蕴含着深厚的人类生活精神。当我们把人文教育渗透进了科学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地呈现给孩子一个客观、全面的科学世界。
一、创设情境,加强科学文化的渗透
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而渗透人文教育也需要教师在情境创设上下功夫。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科学结论的来之不易,能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美妙之处,情感体验恰恰是人文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为了创设好的情境,《科学》教材中已经有了很多体现。如在《科学》教材的每一单元,都设置了“引导页”,在引导页中往往以诗歌或图画突出该单元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在每一课题,又设置了“驱动页”,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的简明对话,引出该课题任务,不光激发了学习兴趣,更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本单元渗透了科学文化教育,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科学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科学技能技巧训练,还应体现它的人文教育价值。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反复斟酌。除了考虑对教学是否有帮助外,还应考虑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有无负面影响。对类似种种不符合生活情理或误导学生的,应坚决割舍。
《科学》课中还应注意创设渗透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的情境教育。例如,介绍中国人将圆飞天梦以及一些著名的中外物理学家、发明家等。随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教师应越来越多地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科学教育如果缺少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学生身上直接体现的就是对知识结构体系的片面理解,从而造成性格的某方面缺失。
二、了解过程,加强科学史的介绍
1 选择求真务实的科学史实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品格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科学史教育,能让学生在了解科学现象的同时,进一步体会科学家成功的艰辛,能很好地诠释科学真正的意义。
2 选择科学家敬业献身的史实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在《探索宇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先讲太阳系、再讲银河系的传统教学方式,依次展示宇宙探索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例,也就是人类探索宇宙科学史的介绍,层层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发现宇宙的组成及特点。可以这样说:科学上每一项发现与创造,都离不开科学家思维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方法的创新;一部科学史实际上就是科学家靠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质疑的勇气,勇于创新的品质,寻根究底的精神和创新成果谱写而成的。在教学中渗透科学史的介绍能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路,去感受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而且科学家本身动人的事迹、感人的人格魅力、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
三、关注前沿,重视理性精神的培养
现在的小学生知识面比较广,获得的信息也很多,但是他们从课外获得的许多知识往往很片面,或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更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引领。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殖等一些单元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克隆的观点,有的学生甚至开玩笑说:“以后什么东西只要克隆一下就好了,省得花力气保护了。”学生对这些新观点产生了很高的兴趣。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克隆技术本身并无任何伦理道德的问题,关键在于是谁在使用它,用它来做什么。”“技术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人类要学会控制自己,人类要利用科技的进步来为人类自身的发展谋福利。”这样,既可以把学生激昂的情绪稍稍平复一下,又可以让他们产生一些理性的思考,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教学《时间的测量》这一单元中,许多课都需要学生不厌其烦地进行多次测量。比如在《摆的研究》中,学生就要保持执著求真的科学态度,运用理性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只有这样才能记录下科学的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的实验结果,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培养和鼓励。科学的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严谨求是、理智自律、执著求真、开拓创新等方面,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既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发展了追求真理、不懈探索的优良品质,这些都是培养人们不断进取的品质所必备的前提。
一、创设情境,加强科学文化的渗透
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而渗透人文教育也需要教师在情境创设上下功夫。好的情境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科学结论的来之不易,能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美妙之处,情感体验恰恰是人文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为了创设好的情境,《科学》教材中已经有了很多体现。如在《科学》教材的每一单元,都设置了“引导页”,在引导页中往往以诗歌或图画突出该单元主题,并围绕主题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在每一课题,又设置了“驱动页”,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学生的简明对话,引出该课题任务,不光激发了学习兴趣,更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本单元渗透了科学文化教育,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科学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科学技能技巧训练,还应体现它的人文教育价值。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反复斟酌。除了考虑对教学是否有帮助外,还应考虑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有无负面影响。对类似种种不符合生活情理或误导学生的,应坚决割舍。
《科学》课中还应注意创设渗透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的情境教育。例如,介绍中国人将圆飞天梦以及一些著名的中外物理学家、发明家等。随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教师应越来越多地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科学教育如果缺少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学生身上直接体现的就是对知识结构体系的片面理解,从而造成性格的某方面缺失。
二、了解过程,加强科学史的介绍
1 选择求真务实的科学史实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品格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科学史教育,能让学生在了解科学现象的同时,进一步体会科学家成功的艰辛,能很好地诠释科学真正的意义。
2 选择科学家敬业献身的史实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在《探索宇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先讲太阳系、再讲银河系的传统教学方式,依次展示宇宙探索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例,也就是人类探索宇宙科学史的介绍,层层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发现宇宙的组成及特点。可以这样说:科学上每一项发现与创造,都离不开科学家思维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方法的创新;一部科学史实际上就是科学家靠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质疑的勇气,勇于创新的品质,寻根究底的精神和创新成果谱写而成的。在教学中渗透科学史的介绍能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路,去感受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而且科学家本身动人的事迹、感人的人格魅力、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
三、关注前沿,重视理性精神的培养
现在的小学生知识面比较广,获得的信息也很多,但是他们从课外获得的许多知识往往很片面,或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更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引领。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殖等一些单元的时候,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克隆的观点,有的学生甚至开玩笑说:“以后什么东西只要克隆一下就好了,省得花力气保护了。”学生对这些新观点产生了很高的兴趣。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克隆技术本身并无任何伦理道德的问题,关键在于是谁在使用它,用它来做什么。”“技术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人类要学会控制自己,人类要利用科技的进步来为人类自身的发展谋福利。”这样,既可以把学生激昂的情绪稍稍平复一下,又可以让他们产生一些理性的思考,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教学《时间的测量》这一单元中,许多课都需要学生不厌其烦地进行多次测量。比如在《摆的研究》中,学生就要保持执著求真的科学态度,运用理性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只有这样才能记录下科学的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的实验结果,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培养和鼓励。科学的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严谨求是、理智自律、执著求真、开拓创新等方面,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既巩固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发展了追求真理、不懈探索的优良品质,这些都是培养人们不断进取的品质所必备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