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学生能力透析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85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但实践说明,新课标背景下的学生活动能力低下,有待不断地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实践活动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改变单纯接受教师在校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快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初,我校开展了由地理组发起、政教处配合的旨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鸟类·湿地·家园”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但实践说明,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活动能力低下,有待不断地培养与提高。
  【调查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能力。
  2、学习掌握湿地保护的基本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的情感。
  【调查内容】
  针对我校地处洞庭湖湿地的腹地,贴近农村,大部分学生为农家子女,我们在进行了湿地知识宣讲的基础上,设置了“湿地探究学习”(必做块附表1)和“湿地资源调查”(附表2)、“鸟儿知多少”(表略)、“走进农户”(分水产养殖业和种植业,表略)三选一必做调查模块。
  


  【调查活动安排】
  学习准备阶段:1、湿地知识宣传材料学习;2、听取市农林局局长作的“鸟类——人类的良师益友”知识讲座;3、在网上查阅湿地相关资料;4、到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实地参观访问。
  调查形式:本着自愿的原则组建2——3人调查小组,各组选出小组长并制定调查计划,做到既分工又协作地开展调查取证工作。
  日程安排:利用放月假的时间。
  【调查结果统计】
  我们在高二文科5个班中发放调查表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94%,统计表分3个部分(附表3、4):
  


  【调查结果突显的问题】
  从学生调查统计表中可发现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主实践活动能力较低。不少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表格统计,参与缺乏主动性,从附表3中可知,除“湿地探究”(教师在学校组织学习过)部分“优”、“良”比例较高外,其它部分完成情况均较差。
  2、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较低。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较窄,在调查对象统计表中,调查对象为自己父母的占58%;不少同学对本地外来物种很陌生,甚至一种都不能例举出来;“不合理的湿地利用方式”视而不见;能运用电子计算机查找信息的同学也不多。
  3、学生创新意识较薄弱。调查活动中,如“湿地产品加工后的商品种类及价格”(湖区湿地产品非常丰富)、“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的建议”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开放、宽松的自由活动空间,但在回收的189份调查表中,仅有14份表中提出了自己调查后对湿地发展的新的建议或看法,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4、合作意识不强。尽管教师作了成立合作小组的要求,但从上交调查表的学生反馈的信息可知,通过合作完成只有34人,仅占上交表格人数的18%。
  【调查活动反思】
  本次环境调查活动是在新课改即将实施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在调查活动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教师的反思:
  1、实践活动组织要严谨。老师在活动开展前要作好精心设计:活动前要开展相关理论学习;设计好既符合学龄,又符合当地环境的活动内容;认真落实好活动小组等,为学生开展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探究学习环境。
  2、调查内容设计要合理。活动题材不能过于死板,不能失去活动的趣味性;活动内容既要有高中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又要与高中教材相关学科知识相匹配,可以是多学科的知识的融合体;活动题材还要与当地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大家所关注的环境等问题相关联,其活动设计需留有学生探究学习的空间。
  3、活动的开展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较变和发展。活动的开展要重视学生的参与、亲身的体验与感悟,关心家乡的环境问题,生产生活的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管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督查,并对辅导教师或开展活动的教研组适时地加以指导,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方法指导和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高中新课程校本教研与教师发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2、《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作者单位:414000岳阳市第十三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    一、创设情境,体验数学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同
期刊
数学源于生活,应又于生活。尤其在当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成为推进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考虑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    一、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    1、从生活背景入手,诱发学数学的兴趣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构建整个《课标》的基石,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课程改革的总趋势,充分反映了数学课程要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时代的要求。《课标》中的每一段都是基本理念物化的结果,都与这些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课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要从《课标》的基本理念开始,只有全面而深刻地领会《课标》的基本理念,才能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课
期刊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作为教育的“媒体”——教材,更要体现时代精神,在编写内容时,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一、坚持“人性化”    我们必须坚持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最凝重、最美好的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这就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根本抓起,从娃娃开始进行良好的教育。因此要在教材的编写上,坚持以社会主义道德为基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摄入人性化的教育内容,
期刊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体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对体育教学在学生品德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需要克服困难和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还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因此,体育本身具有很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体育教学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意志品
期刊
《机械制图》是职业学校接触较早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重要基础课。教具是为了更直接地反映教学内容而制定的教学工具,它本身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机械制图课中教具的应用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选择教具要有代表性    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不同年龄的学生,所需的直观手段各不相同。无论使用哪种直观教具,在使用时都应注意与本学科的联系,使它符合教学要求并能有效形成学生清
期刊
编写教案是教学的基础工程。它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实际,深入学习,解读文本(教材),把握内涵,设计教学线路的蓝本,也是教师在课堂施教的凭借。在很大程度上讲,备课的质量对课堂教学效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曾做过这样一项调研:选择同样内容的教材,由数名教师分别独立备课,然后依次在同一年级施教,其效果大相径庭。可见编写教案之重要。  然而,在基层学校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教案编写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备课门
期刊
昔日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耳熟能详。相传,在禹治水之前,人们只懂得造堤筑坝,结果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后来,禹被委以重任,用疏导分流的办法把黄河流域泛滥多年的洪水引入大海,解决了多年的水患问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笔者认为,治水尚能如此,治校亦然。  水,乃物流也,当年“疏导”之法即能解决根本。今日,学校管理,乃“人”之管理,要“疏”而“导”,绝非“堵”而“截”,此法若能运用得当,其功效能跟当年大禹
期刊
以往思品教材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编写,被称为“教本”,它主要从理论上考虑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高哪些觉悟。而新教材主要从学生“学”的角度编写,可以称之为“学本”,“学本”的含义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帮助学生自学,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近年以来,教材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它体现了人性化、生动化,具有亲和力,让
期刊
我是一位农村小学教师,七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农村小学生非常缺乏学习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乃至亲戚朋友帮照管,而他们对孩子非常溺爱,任其孩子随心所欲现象已很普遍。。另一方面,有的家庭虽然父母都在,但是本身没有文化,对孩子的学习一窍不通,也无法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由于以上原因,使学生养成了懒惰,对学习感到厌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