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剖析日常学习中学生的低效学习行为并提出,只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保障,科学的学习方法作助推剂,名师的点拨作护航,学生才能有效地学习,学习成绩才能有所提高,这也正是嘉兴市政府2015年民生实事工程之一。
关键词:有效学习;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情境一:课堂上,一位教师在上课,发现有几位学生的眼神不定,走到其中一位学生面前停下来注视他,学生惊醒过来,茫然地看着教师,不知道教师要干什么。
情境二:上课时,教师讲到了某个核心知识,语气突然加重,并把这个核心知识写在了黑板上,但讲台下大部分的学生无动于衷,只有少量的学生在做笔记。
情境三:做某科作业时,一位学生在抓耳挠腮,这时,教师走到身旁,说了一句话,这位学生顿时茅塞顿开,开心地笑了。
反思与评析:倾听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学习习惯,倾听要求学生做到正视教师、胸怀问题、志在所求。在情境一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注意力并不集中,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境二中,我们看到,学生不知道教师语气加重的意图,不明白教师板书的目的,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从情境三中,我们看到,教师的点拨让学生瞬间明白了其间的道理,拨开了“迷雾”。
由此可见,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名师的点拨,学生才能有效地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障
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自于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没有良好学习行为的学习不能称得上学习。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及时做出相关的学习行为。例如:教师开始上课了,学生却还没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教师在黑板上写上知识要点,学生却没有及时做笔记,该思考时却在讲话,该交流时却在看书,做作业前不复习,有疑问时不问等。
陈佑清在《教学论新编》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划分为符号学习、操作学习、交往学习和观察学习四种类型。根据这四种类型的学习活动,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可包括预习与倾听习惯、观察与思考、笔记与复习、订正与整理等。
1.预习与倾听。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明确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在听课的时候就要有侧重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中,学生要做到集中精力地听,听教师讲解的重要知识,听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2.观察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拥有观察与思考的习惯,才能很好地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认知。
3.笔记与复习。温故而知新,提高学习成绩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经常复习。复习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任务,而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布置复习作业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并对其实施有效的评价。
4.订正与整理。学生不仅要订正错题,而且还要善于整理错题。因为整理错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使学生免于在题海中苦战。在日常的学习中,如果学生能做到做错两次的习题不会再错,那么这样的学生就可以成为学习上的尖子生。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5.6%的学生会对上一次作业中的错题进行订正,且在这些订正作业的学生中,有很多只是把正确答案抄写到作业本上,只有极个别的学生会在订正过程中请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教师,并把做错的习题整理到错题本上。
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助推剂
随着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的实施,学法指导更是需要全方位进入到学生各科学习中。从学校层面来讲,有必要让学生学习各个学科的学法,通过学法指导讲座系列课程,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找到学习的“捷径”。
针对初一的学生,讲座的内容就要涉及这门学科的中小学衔接部分,对中学和小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做出解释,让学生明确进入初中后,在这一学科的学习上要做哪些方面的调整,从而更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
通过学科类的学法指导,学生对学习不同学科的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为学生迅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经常举办学法类指导讲座,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名师的指导是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之前,要对学生做一个初步的“诊断”,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诊断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学习性格的诊断和学习知识的诊断。首先,学生的性格不同,学法必然不同,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其次,根据学生知识短板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导师制”,一位教师每个学期带几名学生,帮助他们和“名师”约时间,在“学法指导诊断室”“首席教师学法指导室”解决学生的知识短板,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嘉兴智慧教育·在线课堂”是嘉兴市政府2015年民生实事工程之一,是全市优质教育的共享平台。希望学生通过“在线课堂”这个平台,能够查缺补漏,巩固提高,增强学力,实现“质”的飞跃。
总之,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欲望,只有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保障,科学的学习方法作助推剂,名师的点拨作护航,学生才能有效地学习,学习效果才会得以凸显,学生的自信心才会增强,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有效学习;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情境一:课堂上,一位教师在上课,发现有几位学生的眼神不定,走到其中一位学生面前停下来注视他,学生惊醒过来,茫然地看着教师,不知道教师要干什么。
情境二:上课时,教师讲到了某个核心知识,语气突然加重,并把这个核心知识写在了黑板上,但讲台下大部分的学生无动于衷,只有少量的学生在做笔记。
情境三:做某科作业时,一位学生在抓耳挠腮,这时,教师走到身旁,说了一句话,这位学生顿时茅塞顿开,开心地笑了。
反思与评析:倾听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学习习惯,倾听要求学生做到正视教师、胸怀问题、志在所求。在情境一中,我们看到,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注意力并不集中,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情境二中,我们看到,学生不知道教师语气加重的意图,不明白教师板书的目的,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从情境三中,我们看到,教师的点拨让学生瞬间明白了其间的道理,拨开了“迷雾”。
由此可见,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名师的点拨,学生才能有效地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障
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自于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没有良好学习行为的学习不能称得上学习。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及时做出相关的学习行为。例如:教师开始上课了,学生却还没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教师在黑板上写上知识要点,学生却没有及时做笔记,该思考时却在讲话,该交流时却在看书,做作业前不复习,有疑问时不问等。
陈佑清在《教学论新编》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划分为符号学习、操作学习、交往学习和观察学习四种类型。根据这四种类型的学习活动,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可包括预习与倾听习惯、观察与思考、笔记与复习、订正与整理等。
1.预习与倾听。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明确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在听课的时候就要有侧重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中,学生要做到集中精力地听,听教师讲解的重要知识,听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2.观察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拥有观察与思考的习惯,才能很好地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认知。
3.笔记与复习。温故而知新,提高学习成绩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经常复习。复习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任务,而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布置复习作业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并对其实施有效的评价。
4.订正与整理。学生不仅要订正错题,而且还要善于整理错题。因为整理错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使学生免于在题海中苦战。在日常的学习中,如果学生能做到做错两次的习题不会再错,那么这样的学生就可以成为学习上的尖子生。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5.6%的学生会对上一次作业中的错题进行订正,且在这些订正作业的学生中,有很多只是把正确答案抄写到作业本上,只有极个别的学生会在订正过程中请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教师,并把做错的习题整理到错题本上。
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助推剂
随着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的实施,学法指导更是需要全方位进入到学生各科学习中。从学校层面来讲,有必要让学生学习各个学科的学法,通过学法指导讲座系列课程,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找到学习的“捷径”。
针对初一的学生,讲座的内容就要涉及这门学科的中小学衔接部分,对中学和小学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做出解释,让学生明确进入初中后,在这一学科的学习上要做哪些方面的调整,从而更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
通过学科类的学法指导,学生对学习不同学科的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为学生迅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经常举办学法类指导讲座,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名师的指导是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之前,要对学生做一个初步的“诊断”,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诊断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学习性格的诊断和学习知识的诊断。首先,学生的性格不同,学法必然不同,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其次,根据学生知识短板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导师制”,一位教师每个学期带几名学生,帮助他们和“名师”约时间,在“学法指导诊断室”“首席教师学法指导室”解决学生的知识短板,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嘉兴智慧教育·在线课堂”是嘉兴市政府2015年民生实事工程之一,是全市优质教育的共享平台。希望学生通过“在线课堂”这个平台,能够查缺补漏,巩固提高,增强学力,实现“质”的飞跃。
总之,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欲望,只有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保障,科学的学习方法作助推剂,名师的点拨作护航,学生才能有效地学习,学习效果才会得以凸显,学生的自信心才会增强,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陈佑清.教学论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