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体系型态演进:以金融市场为驱动力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u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体系型态的演进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竞争力量来推动。理论分析表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投融资、信息生产、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各自的比较优势,但二者之间也有互补性。中国银行体系主导的金融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必须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来提高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效率,并借此推动金融体系型态的演进。
其他文献
开放条件下,货币汇率政策事关内外均衡和国家经济安全,它是国内外各经济主体博弈的结果。在国际博弈中的优势地位使需求移入国不满足于纳什均衡,而追求固定汇率均衡。由于难以得到外国的配合,这种均衡只能通过其在国内外汇和货币市场进行冲销性干预来实现。但是,从国内博弈层面看,这种策略并非最优,它会带来诸多风险。我国经济就因为持续采取这种策略而隐含着持续增长能力耗竭、需求逆转、通胀、资产市场泡沫、货币升贬值危机等风险。必须调整策略,通过货币供给、利率、汇率的动态优化来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
我国实行的市场化改革政策使资金配置机制发生了变化,导致资金结构有所调整,并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在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资金配置机制变革的基础上,探求资金结构变化的特点,通过平面数据回归证明,资金配置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而且资金集中化及其结构失衡会阻碍经济协调发展?针对我国资金配置中存在资金集中以及直接融资比例过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防范融资集中化风险,疏通直接融资渠道,提高金融调控效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形成资金的有效、安全配置,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房地产业是当前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但是房地产业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房价过高、利润过大,经营很不规范。特别是房地产业对银行资金的过于依赖,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央行121号文和国务院18号文发出了规范房地产业的信号。鉴于房地产业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在规范房地产业的同时,防止“硬着陆”,造成房地产业发展的停滞。因此,必须采取稳妥措施解决当前房地产业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宏观调控,逐步建立一个规范的、充分竞争的房地产市场。
本文以金融结构理论为分析框架,以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大面积重组为背景,以山东11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情况为实证资料,分析了在中国经济金融转轨特定条件下的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模式,应兼顾要素禀赋结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发展战略,选择既能够保留信贷决策机制、又能整合非信贷资产的控(参)股制是较为合理的重组模式,这在微观上有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在宏观上有利于银行业结构的基本稳定。
近几年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一直处于改革之中,但由于监管模式、监管手段和监管主体等方面存在种种缺陷或不足,目前基层的外汇监管效率不高。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导致基层外汇监管出现效率损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部分监管资源没有得到利用,二是部分已利用的监管资源在配置上不合理。本文试图提出对其施以帕累托改进的“双重设计”:其一是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以直接的方式对外汇监管加以改进,其二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以间接的方式对外汇监管加以改进,从而实现基层外汇监管效率提升的目标。
文章区分“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升值,在弹性价格货币主义理论框架基础上,采用动态优化方法,求解出汇率升值的最优路径以及相对应的最优货币政策。结果表明:“市场主导型”升值宜采用单一货币政策规则,若产出的预期汇率弹性小于资本可流动下产出的利率弹性,最优汇率升值路径为单一变动曲线。“政府主导型”升值下,若产出的预期汇率弹性大于(小于)产出的利率弹性,可采取扩张(紧缩)式货币政策,所对应的最优升值路径显现出阶段性特征,政府可选择“先贬后升”(“先升后贬”)的升值策略。
如何在宏观调控背景下保持投资的健康增长,不但关乎当前经济增长,而且影响未来经济发展后劲和发展质量。本文试图对“十五”时期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特征作出分析,对影响投资质量的因素进行剖析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持投资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
本文介绍近年来货币政策规则研究的进展状况,主要从模型框架、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和设计、货币政策规则的一致性、最优性、前瞻性、稳健性及操作性等方面对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研究、实证检验及实际应用进行综述。
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宏观背景下,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势头良好,主要特征是投资对西部经济增长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表现在:资本形成高于全国;国家预算内资金、银行贷款是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主导地位,但是所有制结构趋于优化;基本建设规模大;中长期贷款及其基本建设贷款增势强劲。文章认为由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密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很大,历史欠账较多,要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直接投入力度,同时注意投资结构的优化,关注西部可持续增长问题。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达州市三个样本县的实证研究,分析了西部县域金融制度瓶颈的形成原因。本文认为,尽管在财政上存在国家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但是由于金融机构体制的小而全加上市场制度上资金逐利动机的内在驱动,导致资金从西部县域向东部城市外流的基本走向,由此形成新时期城乡间的金融剪刀差。根据对这一普遍现象的理论反思,本文的基本结论如下:第一,西部县域这一资金最为匮乏的地区为全国发达地区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金融剩余;第二,金融剪刀差的形成有其内在与外在动因;第三,现实地看,西部县域金融发展既不能立足于外部转移支付,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