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六书、写意与画画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be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画与写意实分二途。这源于其观察及思考的方向和角度不同,要厘清这二者之区别实非易事,学界对此并没有明确的区分。然认知此二者的区别,确能反映一个艺术家的思考方向及实践态度。吾参之以文字之六书,并以近代四家林风眠、黄宾虹、齐白石、吴冠中为代表的各自论点为例,当会比较容易理解一些。
  林风眠主张“调和中西,西为中用”。
  黄宾虹主张“笔墨精神即民族精神,绝似与绝不似”。
  齐白石主张“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吴冠中主张“笔墨等于零”。
  以上四家之立论颇能代表时代之特点。分而论之,黄宾虹的“绝似与绝不似”论,其已然完全脱离开现实造型之羁绊,仅仅假借其形以展现笔墨,以至其总结五笔七墨,而凸显笔墨自身的本体精神状态,进而升华罕笔墨精神及民族精神这一东方哲思高度。因其对笔墨的锤炼和滋养,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内圣标准的高度积淀而形成筆墨性格。黄宾虹之画其实更近于书法,其以锤炼笔墨为旨归,造型为笔墨服务的这一出发点。无疑,黄宾虹是继承传统文人写意精神的集大成者和传统笔墨阵地的坚守者,也是写意这一体系的代表画家。
  齐白石的“似与不似”都着眼于对造型的把握,并未完全脱离开造型的束缚。其笔墨的功能是为画面造型服务的,以画似与不似之问的形为最终目的,偏重造型,进而以笔墨服务于造型,借笔墨以塑造形态,显示出其对造型塑造的自觉性,无疑可视为画画的代表。然而齐白石并没有抛弃传统的笔墨形式及精神内涵,只是偏重点不同。
  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却是走向了对造型及形式的极致依赖,完全抛开中国传统的笔墨锤炼之道及内涵标准,以绝对的造型及画面形式为准则。同样为造型服务,区别于齐白石的是,吴冠中以写生为于段,与现实实景碰撞而激发灵感,进而描绘出一时一地的意境,并没有做对于笔墨本身的移{淀。所以其提出笔墨等于零这一论点,亦不足为怪。对于笔墨本身所承载的巨大信息及思想内涵,吴冠中显然是缺乏足够的思考或有选择地放弃了。现在可以说,齐白石和吴冠中都是以造型为目的的画画这一系的代表。然二者对造型的塑造又有不同之处,齐白石更近于民族传统的造型法则,而吴冠中却更倾向于西方的风景语言。
  对于林风眠提出的“调和中西,西为中用”这一论点,当基于其时中同文化艺术发展的大背景,才能看清其思考的深度及方向。五四以降,在各种文化主张及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林风眠以其特有的同际视野,以西学进入而又回归东方传统的这一论调,当是建立在其深刻的东方文化自信基础上的远见卓识。具体的操作办法在其作品中最能说明问题。对于认识林风眠的笔墨,当以更广阔纵深的视野来看待。其形质来源亦更加宽泛和具有东方意蕴,大多是借鉴和吸收了高占的彩陶、岩画、瓷器及民间艺术的养料,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同画的文人传统及书法的笔墨范畴。林风眠对笔墨的边界进行了扩充和发展,仅此一贡献,近代以来无人能及。相较向言,黄宾虹是对传统笔墨做了总结,并没有进行边界扩充。
  关于造型,晚期的林风眠更注重对自然的提取及主观意向的升4芦和提炼,而其学生吴冠中终其一生并未能走出自然的藩篱,仅在对不同的写生景物做了形式上的剪裁和取舍,以使其视觉效果优美,并未能主观自觉地提炼笔墨和进入写意状态。
  总而论之,画画即借笔墨以朔造形态,为造型服务,相当于六书象形一类。其可称之为画画一糸,当以齐白石、吴冠中为代表。
  写意即借形态以表现笔墨,对笔墨本体的锤炼拥有高度的自觉性,相当于六书之会意、指示一类。其可称为写意一系,以林风眠、黄宾虹为代表。
  相比于文字之六书,写意与画画,确是切入点不同。然而以六书之法观之,则可窥其玄妙,发其幽微,近而上溯中同传统文脉,理清书画同源之理。其不言而自明矣。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中国山水画在明末清初时流派纷呈,萧云从是姑孰派开创时期的关键人物。他积极投身于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中,孜孜不倦地从事艺术事业,在师古和创新上独具一格,在艺术上广取宋元之精华。萧云从广采博取,而非仅仅取法一家,从而创作出一系列表现家乡秀美山川的作品,影响了众多后世画家。关键词:萧云从;姑孰派;出世;隐逸  一、萧云从与姑孰派  萧云从,字尺木,号无闷道人,安徽芜湖人,是姑孰派的奠基人。萧云从出
期刊
周庶民  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业建设委员会青少年工作部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常务理事、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重庆开明画院常务副院长等。多次参与全国书法展览、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等活动评审工作。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全国干人干作书法大展等,并获全国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提名奖)、中国西部书画大赛一等奖等奖项。作品被收入《中国书法年
期刊
溥心畲  生于1896年,卒于1963年。号署西山逸士,清宗室,恭亲王奕诉之后。幼喜艺事,诗词、书法秀逸出尘。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1949年去台北,曾任教于台北师范大学。兼擅山水、人物、花乌、走兽及书法。山水以“北宗”为基,润以“南宗”笔法;书法以草书为长。昔时与张大干并称“南张北溥”,又与吴湖帆并称为“南吴北溥”。传世作品有《溪舟弄笛图》《秋山楼阁图》《抱琴访友图》等。著有《四书经义集证》《
期刊
面对当今浮躁的社会和纷杂的书坛,李根先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学书的道路上,坚持将临帖、悟道和实践相结合,数十年如一日,精研书艺、笔耕不辍,逐渐形成了笔势强健、变化丰富、洒脱奔放、纵横险绝的艺术风格。  李根自幼受曾祖父的影响喜爱书法,初习唐楷,后习行草,以二王为基调参张旭、怀素、黄庭坚笔法,博涉多优,故结体险绝而不狂野,疏密搭配得宜,行气疏朗有致气贯长虹。在整体布局上,注重线条的长短、俯仰、方圆
期刊
编者按:2018新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联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凡10册,含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明拓《曹全碑》《孔宙碑》等经典法帖。这些馆藏法帖均为首次面世,或为宋拓,或为明拓,或为原作墨迹本。其中《孔宙碑》明拓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拓本,《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是北宋早期拓本,《史晨碑》是明代早期拓本,《九成宫
期刊
胡庆恩  字现明,别署圆知堂、覃光精舍主者,河北沧州南大港人。书法学硕士、艺术学博士学位分别攻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等奖项。  来西安匆匆两年余,经历和感受却仿佛弥漫成二十年、两百年,甚至更久远。这是不是长安文脉温养下的气机发动之象?自己当然没资格给自己评判。去年两度畅快的冬雪,现下校园里“远近瞻望,无处不
期刊
内容提要:中国历代的画家们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记录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为世界描绘出神秘而迷人的中国形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画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物质载体。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画;隋唐;五代  中国历代的画家们用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记录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为世界描绘出神秘而迷人的中国形象。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中国画的关系密不可分。中
期刊
我和恒云兄同村,村旁有一绵长而挺拔拥翠的小山,名曰“仙岭”,喻示着我们的出生地仙屯之名的来源。远观山顶,其状如两位仙人对坐畅谈,又似在眺望远方。这是一座能使赤子初心畅朗的灵山。故近些年来,恒云兄每每提笔作书,落款常是“仙岭恒云”。山上的草木枯荣,陪伴和见证了他和我的成长。虽然恒云兄年长我十多岁,我们却是促膝相谈的挚友。我一直对恒云兄敬重有加,不仅因为我们多年来彼此坦诚以待,更因他对书法的痴迷、对古
期刊
方庆俊  现为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理事。曾经受到李刚田、黄惇、朱培尔、许雄志等当代名家悉心指点。篆刻、书法作品散见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法》等专业报刊。主要参展和获奖情况:1999年篆刻作品获“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安徽书法大展”金奖;2002年篆刻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览,书法作品入展第二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2007
期刊
张庆勋  山东潍坊人,文学学士,艺术学硕士。2012-2016年,就读于兰亭书法艺术学院;2016年至今,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2014年,作为交换生赴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学习;2015年,于新西兰奥克兰孔子学院教授书法。作品曾入选“如见兰心”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五人书法展, “渡海风华”海峡两岸青年书画交流十人展, “浅酌低唱”张庆勋、杨晓亮书法联展,“应目会心”沪上绍兴旅台六书友书篆联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