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颜真卿《干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宋拓本)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yoooo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18新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联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一辑)》,凡10册,含宋拓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明拓《曹全碑》《孔宙碑》等经典法帖。这些馆藏法帖均为首次面世,或为宋拓,或为明拓,或为原作墨迹本。其中《孔宙碑》明拓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拓本,《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是北宋早期拓本,《史晨碑》是明代早期拓本,《九成宫醴泉铭》是南宋拓本,并有历代递藏者的注释、题跋、笺注、收藏印等丰富的文物信息,原碑原帖,弥足珍贵。本套法帖由国博专家精选并撰写导读文字,既是入门临习的必备范本,亦是可赏可鉴的书法经典。从2018年第一期开始,本刊刊登部分法帖内容,一期介绍一本,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
  汉字在我国起源很早,公元前17世纪到前11世纪的商代,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铭文中就已经出现成熟的文字。汉字的结构与笔法不断变化,在演变过程中产生了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五种基本字体。到公元4世纪的东晋时期,楷书发展成熟。自此,基本字体停止了变化,汉字在楷书之后殳有再出现新的基本字体。
  楷书从隶书演变而来,肇始于汉末,三国时已见雏形,西晋时期有些楷书略存隶意,东晋时期楷书发展成熟。隶书最重要的特征是波状点画,笔画形状呈波浪状,即“雁尾”,隶书的字体形状趋于扁平。楷书对隶书的笔法和结构同时进行了简化。这种简化经历了—个较长的过程,书写时雁尾渐渐不再飘出,但其他笔画还保持了隶书摆动的笔法和圆转的意味,然后圆转的用笔逐渐消退,笔画渐趋平直;与此同时,提按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起笔、收笔和转弯处增加了动作。这些地方的形状逐渐变得复杂起来,最后形成了以提按为主导、夸张端部与折点的笔法,字形变得方正。隶书与楷书本质的区别在于,隶书写每一字时连续不停地摆动加转动,—个字的书写是—个连续、均匀的运动过程,其中没有刻意的停顿;楷书则变为以一个笔画为单位,起笔、收笔、弯折处动作集中,有明显的延缓、留驻、停顿,每一笔画都是一个独立的节奏单位。楷书大约在东晋时期确立了自己的字体特征,在此之后,书写者们在技巧、意境、模式等方面继续不断地实践探索,经过近三个世纪,到了唐代,各方面条件聚合在—起,促成了楷书的空前繁荣,迎来了楷书的全盛时期。
  颜真卿(709-784)楷书作品是唐代楷书的杰出代表。《干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的早期作品,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岑勋撰文,徐浩隶书题额,颜真卿书碑,史华刻石。此碑立于唐天宝十—年(752),今在西安碑林。碑高285厘米,宽102厘米,文34行,行66字,内容叙述了楚金禅师自幼及长的简单经历,与许王李瓘、居士赵崇、信女普意及善来等舍财建塔,以及建塔前后出现各种祥瑞的事。
  今人观看前人的碑刻主要依靠拓本,有些原碑被后人捶拓多次,不同的拓本对原碑的呈现往往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到人们对原碑的感受和理解。因此对碑刻拓本的版本选择相当重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对拓本的版本选择重视不够,甚至有些书法出版物中对所印版本语焉不详,影响了人们对拓本及原碑的认识。
  《干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曾被后入睡拓多次,拓本众多,北宋、南宋、明代、清代皆有拓本,普遍认为比较好的是北宋拓本。前人在对比现存各朝拓本时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北宋拓与明、清拓字体差别很多,宋拓精本颜原书凡三点水多连丝细笔画,或两点间,拓本随年代近而多不显连笔。宋拓字肥方,字口棱角锋芒完好,其次字渐细瘦秃,全失原体,近拓更不足观。”(张彦生《善本碑帖录》)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干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拓本是北宋拓本,后有王澍、梁章钜、褚德彝跋。据跋文,此拓雍正年间为金韵文收藏,后藏吴修梅家。鉴藏印有“申伯”“公嵩”“俞宗浚印”“曾在苕溪俞氏”“申伯所有金石书画”“食古堂所有石墨”“曾在归安俞氏”“曾藏吴修梅家”“申伯眼福”“王澍印”等。北宋拓本与后世拓本有两处重要区别,北宋拓本“归功帝力”处“力”字完好,“凿井见泥”处“凿”字完好,后世拓本的“力”字在两笔连接处受损,“凿”字逐渐漫漶。另外,后世拓本在其他文字处有不同程度的残缺。
  目前公开出版的<干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北宋拓本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宫懋勤殿旧藏北宋拓本,曾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一种是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北宋拓本,曾由中华书局出版。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干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北宋拓本与这两者相较,各有千秋。比如,开头处“大唐西京干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几字,其中第一字“大”的末笔收尾处,故宫版略显模糊,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版则模糊一团,国博版相对清晰;繁体“宝”字的上半部分和“塔”字国博版比较模糊,故宫版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版都比较清楚;繁体“应”字中“隹”的部分故宫版不甚清楚,国博版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版都比较清晰。在三种拓本中,类似之处比比皆是,三者可互为参照,互为补充。
  前面提到的三种北宋拓本各有优长,后代拓本与这三者相比,在单字的完好性和细节的表现性上都逊色不少。比如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图书馆藏明末清初拓本,有些字中的三点水连丝已经不显或减弱,如“宿命潜悟”中“潜”字三点水第二点与第三点之间的牵丝联系,以上三个北宋拓本中均有显现,上海图书馆藏明末清初拓本中已无显现。楷书笔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夸张端部与折点,上海图书馆藏明末清初拓本中有些端部或折点已经不太明显。比如开头“多宝佛塔感应碑文”中的“应”字,“广”字头横画的收尾处在三个北宋拓本中显示出明显的顿按,特别在上部形成一个陡然高于前面横画的部分,而在上海圖书馆藏明末清初拓本中此处的顿按不十分明显,上部与前面的横画连捌顺滑。因捶拓过多而有失原貌,这大概是后代拓本无法避免的命运。
  在颜真卿所处的时代,人们书写楷书时已经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投向点画的起笔、收笔和转折处,楷书笔法中提按、留驻不断被强化,以至处于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就是这一趋势的代表。国博藏《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拓本,虽然在文字内容上有所缺佚,但对原碑单字的完好性和细节表现性的呈现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颜真卿重要的楷书作品还有《大唐中兴颂》《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他的楷书笔法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其一,极度强调端部与折点,提按因此处于前所未有的引人注目的地位;其二,丰富了点画端部及折点的用笔变化,使藏锋、留笔在楷书中获得了重要意义;其三,吸取了初唐诸家楷书中保留的使转遗意。”(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颜真卿处于唐代楷书风格转变的关键时期,他既接受了时代所给予的影响,也由于自己人格的力量,形成一种开阔、雄浑、宽厚的风格,成为唐代楷书的集大成者。
  颜真卿不仅是唐代楷书的集大成者,他的行书作品也是书法史中的杰作,《祭侄文稿》《刘中使帖》《争座位帖》等是行书的代表作,在结构上与他的楷书也有相关之处。
  作为拓本,书写的字迹铸造或刻制在硬质材料上经过拓制所得,铸、刻给线条带来一种特殊的质地,使线条产生了有别于墨迹的特殊的审美特征,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并创造出新的书写风格。然而,当我们面对拓本的时候,还要记得,点画的流动感以及流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节奏变化才是书法具有生命力的关键,我们应结合欣赏墨迹的经验,把点画的运动感补充到作品中去,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书法。
其他文献
张琳  安徽萧县人。现为萧县书画院三级专职画师、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萧县龙脉书画研究院研究员。2002年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艺术系;2004年入天津美术学院,师从何家英、霍春阳等教授;2003年,作品《忠诚》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07年,《老农小息》入选描绘新农村——全国美术作品巡回展并荣获优秀奖,《农家乐》入选第二届安徽美术大展中国画作品展; 2013年,《晨妆》入选中国梦美丽宿州首届工
期刊
向世奎,1985 年生于湖北。201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9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新工笔高研班。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吴冠中艺术馆特聘画家。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曾举办局中人—向世奎作品展。作品曾参加对岸·新工笔又十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提名展、对岸(第三季)—独立于“泛水墨语境”之外的“新工笔”、2019艺术深圳、对岸(第二季)—艺术现代语境下的“我”的
期刊
十六、篆书的结体一间距匀称  篆书属于正书类,和楷书、隶书一样。篆书在结体上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间距匀称。也就是要求一字中笔画(线条)之间距离应当疏密一致,如体操队列排列,也好比画表格一样。横向的各笔画(纵向的线条)的间距应当尽量均匀,纵向的各笔画(横线)之间亦应大体均匀一致。当然,在不同字中,笔画线条有多有少,笔画(线条)多的整体较密一些,笔画少的则整体要疏朗一些。篆书中,与楷书的笔画匀称
期刊
一  自唐代中期颜真卿创立“颜体”书风之始,中国书法由“王体”秀媚劲挺的一枝独秀一变而为雄浑与秀媚双峰并峙的格局。无论是在用笔、结体等技法层面,还是在审美诉求、艺术旨趣和书法理念上,“颜体”都是迥异于“王体”的另一个体系。“颜体”开拓了书法艺术的新境界和审美视野,与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王体”审美体系恰好形成优势互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书法艺术宝库。唐代以后,卓然有成的书坛大家,远至宋代的苏东坡、蔡襄,
期刊
张寿民  生于1909年,卒于1998年。山东省莱芜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泰山专署秘书、视导室主任、研究室主任;新中国建立后受山东省人民政府委派,到沂蒙地区创办沂蒙乡村师范学校和沂水师范学校;1954年任临沂师范学校校长;1959年任临沂师专副校长;1981年后任临沂教育学院顾问,致力于沂蒙地区师范教育工作,为临沂地区的教育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说起张寿民先生,他在临沂乃至
期刊
1978年出生于江苏武进,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室内建筑师,江苏省室内设计学会理事,常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获“常州科教城优秀骨干教师”“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常州工程学院艺术类学术带头人”等称号。从事设计与美术教学与创作,书画作品曾在《艺术百家》《文艺理论与批评》《艺术与设计》等杂志发表,主持江苏省哲社课题两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常州画派左氏家族四代才女
期刊
内容提要:中国山水画在明末清初时流派纷呈,萧云从是姑孰派开创时期的关键人物。他积极投身于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中,孜孜不倦地从事艺术事业,在师古和创新上独具一格,在艺术上广取宋元之精华。萧云从广采博取,而非仅仅取法一家,从而创作出一系列表现家乡秀美山川的作品,影响了众多后世画家。关键词:萧云从;姑孰派;出世;隐逸  一、萧云从与姑孰派  萧云从,字尺木,号无闷道人,安徽芜湖人,是姑孰派的奠基人。萧云从出
期刊
周庶民  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业建设委员会青少年工作部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常务理事、重庆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重庆开明画院常务副院长等。多次参与全国书法展览、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等活动评审工作。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全国干人干作书法大展等,并获全国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提名奖)、中国西部书画大赛一等奖等奖项。作品被收入《中国书法年
期刊
溥心畲  生于1896年,卒于1963年。号署西山逸士,清宗室,恭亲王奕诉之后。幼喜艺事,诗词、书法秀逸出尘。曾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1949年去台北,曾任教于台北师范大学。兼擅山水、人物、花乌、走兽及书法。山水以“北宗”为基,润以“南宗”笔法;书法以草书为长。昔时与张大干并称“南张北溥”,又与吴湖帆并称为“南吴北溥”。传世作品有《溪舟弄笛图》《秋山楼阁图》《抱琴访友图》等。著有《四书经义集证》《
期刊
面对当今浮躁的社会和纷杂的书坛,李根先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学书的道路上,坚持将临帖、悟道和实践相结合,数十年如一日,精研书艺、笔耕不辍,逐渐形成了笔势强健、变化丰富、洒脱奔放、纵横险绝的艺术风格。  李根自幼受曾祖父的影响喜爱书法,初习唐楷,后习行草,以二王为基调参张旭、怀素、黄庭坚笔法,博涉多优,故结体险绝而不狂野,疏密搭配得宜,行气疏朗有致气贯长虹。在整体布局上,注重线条的长短、俯仰、方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