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信息中心5月公布《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2014》,这是国家信息中心第三次发布关于信息社会发展水平的测评报告,反映了中国大陆31个省份(含省、自治区、直辖市),327个地级、副省级、计划单列市的信息社会发展水平。
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信息社会总指数(ISI)达到0.4712,同比增长12.4%,增速较上一年提高1.68个百分点,仍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的历史进程中。2007~2013年年均复合增长9.16%。
依据信息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社会测评研究”课题组重点对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数字化生活等维度,以信息社会指数的标准评价体系考察信息社会的发展水平。
走向知识型经济
知识型经济发展是第一项测评指数,从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方式以及人力资源情况,来反映信息社会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013年,全国共有北京、上海、浙江、天津、江苏等5个省份、以及深圳、广州、南京、无锡、杭州、西安、济南等20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含直辖市)20个信息社会指数超过0.6,也就是说,已经了进入信息社会初级阶段。其中,青岛、宁波、太原、镇江、长沙等5个城市首次进入,北京、上海仍处于领跑地位。
从测评报告测算的指标中可以看出,使用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比重来进行综合,将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转换为人均收入,这个更能反映当地实际富裕状况的测算,反而比使用GDP指标的测算结果更趋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政绩考核注重GDP,取得了丰硕成绩。但是,近年来GDP导向引发了一些问题。从理论上讲,在资源性城市或国有经济发达地区,会出现国有企业收入转移或财政收入转移等问题,导致GDP并不是与完全与当地富裕程度挂钩;另外,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可以跨越国境分解情况下,外向型程度高的城市的GDP很大部分是境外公司创造的。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GDP指标的重要性正逐步下降,甚至出现了GDP和人们富裕程度关联度弱化现象。对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人均收入大幅提高的战略目标。对于一国或一省而言,GDP或许意义更大,但是对于一座城市,老百姓的收入体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水平。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社会测评研究”课题组研究员表示,“山东东营的GDP得分大幅高于济南、青岛——2010年东营人均GDP116404元,济南、青岛分别为57947、65812。如果采用人均GDP指标,东营知识型经济指数、信息社会指数将大幅提升,信息社会指数将达到0.4800,仅次于大连0.4823,处于三省45市的第二位。但是,我们发现在其它三级指标得分上,东营并没有表现出与第二位相符的数据。此外,还发现:东营的人均收入反而低于济南、青岛。在使用人均收入后,例如东营各项三级指标排位基本稳定,总排名也下降到第6位。”
其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程度,决定着该地区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快慢与稳定,服务业尤其是包括信息服务业在内的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的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地区在研发、创新和能效方面的发展情况,创新能力的建设,绿色经济的发展,也是知识性经济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代表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知识型经济领域,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09%。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厦门、东莞依靠产业结构带动转型的代表。
近年来,随着区域分工合作的深入发展,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深,东部地区信息社会发展的板块效应开始出现。中西部地区普遍低于全国水平。2013年全国进入信息社会的23个地级以上城市(含直辖市)中有20个城市位于东部三大区域,占比约为87%。
网络化社会和数字化生活
网络化社会和数字化生活是报告中的两个重要的测算领域。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层出不穷,信息产品应用门槛降低,数字化生活日益丰富,是2013年信息社会的利好趋势。2013年北京、上海、江苏、天津、浙江、广东的网络化社会指数超过0.6,排在前6位。之后依次是辽宁、福建、吉林、山东、河北等省。不过,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报告显示,数字化生活和网络化社会对全国信息社会指数提升的贡献最高,贡献率分别达到45.74%、34.88%,是信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领域。得到这样的结论,一方面需要从社会的视角考察信息社会发展水平,反映信息社会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包容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需要了解居民个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反映信息技术在居民中的扩散和普及程度。
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城乡之间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差异大小,以及社会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城镇化程度,都影响着网络化社会的进程。
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是信息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宽带中国”布局下,信息基础设施接入不断完善;在移动互联技术推动下不断增强的信息产品支付能力;以及随着信息产品应用门槛降低,不断提升的信息产品普及率都是全国信息社会加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信息产品“用得上”。2013年中国网络化社会指数达到0.5250,同比增长8.64%。2007-2013年年均复合增长8.39%。对于西部地区,2013年广西、青海、宁夏、新疆网络化社会指数有所上升。不过,整体来讲,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其中,全国数字包容状况,即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异情况,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013年全国数字化生活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不含直辖市)依次是深圳、东莞、佛山、广州、厦门、珠海、中山、苏州、南京、无锡。全国数字化生活指数排名前30位的地级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其中深圳和东莞位居前列,其数字化生活指数超过0.8。中西部也有少数城市表现较为突出,数字化生活指数排名变化较大,包头、西安、嘉峪关、克拉玛依等城市数字化生活指数已经超过0.6。
在数字化生活领域,主要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普及率快速提高,已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信息产品应用门槛降低推动信息社会加速发展,手机与宽带等资费的下降推动了信息产品“用得起”,居民对所使用信息技术的支付能力增强,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在城乡居民中得到迅速扩散和应用。特别是,2013年我国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45.8%、90.8%,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人,手机搜索、手机视频、手机网络游戏、手机在线支付用户规模快速增长,极大地推动了信息社会加速发展。而移动互联业务也开始扩大到位置服务、移动社区服务、打车服务、移动健康监护服务等众多新兴业务。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福建、江苏、辽宁、山东、内蒙古,在交通、医疗、旅游、教育等领域都逐步实现智慧地应用。而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为代表层出不穷的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也将成为推动信息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信息社会总指数(ISI)达到0.4712,同比增长12.4%,增速较上一年提高1.68个百分点,仍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的历史进程中。2007~2013年年均复合增长9.16%。
依据信息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社会测评研究”课题组重点对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数字化生活等维度,以信息社会指数的标准评价体系考察信息社会的发展水平。
走向知识型经济
知识型经济发展是第一项测评指数,从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方式以及人力资源情况,来反映信息社会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013年,全国共有北京、上海、浙江、天津、江苏等5个省份、以及深圳、广州、南京、无锡、杭州、西安、济南等20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含直辖市)20个信息社会指数超过0.6,也就是说,已经了进入信息社会初级阶段。其中,青岛、宁波、太原、镇江、长沙等5个城市首次进入,北京、上海仍处于领跑地位。
从测评报告测算的指标中可以看出,使用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比重来进行综合,将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转换为人均收入,这个更能反映当地实际富裕状况的测算,反而比使用GDP指标的测算结果更趋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政绩考核注重GDP,取得了丰硕成绩。但是,近年来GDP导向引发了一些问题。从理论上讲,在资源性城市或国有经济发达地区,会出现国有企业收入转移或财政收入转移等问题,导致GDP并不是与完全与当地富裕程度挂钩;另外,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可以跨越国境分解情况下,外向型程度高的城市的GDP很大部分是境外公司创造的。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GDP指标的重要性正逐步下降,甚至出现了GDP和人们富裕程度关联度弱化现象。对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人均收入大幅提高的战略目标。对于一国或一省而言,GDP或许意义更大,但是对于一座城市,老百姓的收入体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水平。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社会测评研究”课题组研究员表示,“山东东营的GDP得分大幅高于济南、青岛——2010年东营人均GDP116404元,济南、青岛分别为57947、65812。如果采用人均GDP指标,东营知识型经济指数、信息社会指数将大幅提升,信息社会指数将达到0.4800,仅次于大连0.4823,处于三省45市的第二位。但是,我们发现在其它三级指标得分上,东营并没有表现出与第二位相符的数据。此外,还发现:东营的人均收入反而低于济南、青岛。在使用人均收入后,例如东营各项三级指标排位基本稳定,总排名也下降到第6位。”
其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程度,决定着该地区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快慢与稳定,服务业尤其是包括信息服务业在内的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的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地区在研发、创新和能效方面的发展情况,创新能力的建设,绿色经济的发展,也是知识性经济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代表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知识型经济领域,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09%。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厦门、东莞依靠产业结构带动转型的代表。
近年来,随着区域分工合作的深入发展,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深,东部地区信息社会发展的板块效应开始出现。中西部地区普遍低于全国水平。2013年全国进入信息社会的23个地级以上城市(含直辖市)中有20个城市位于东部三大区域,占比约为87%。
网络化社会和数字化生活
网络化社会和数字化生活是报告中的两个重要的测算领域。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层出不穷,信息产品应用门槛降低,数字化生活日益丰富,是2013年信息社会的利好趋势。2013年北京、上海、江苏、天津、浙江、广东的网络化社会指数超过0.6,排在前6位。之后依次是辽宁、福建、吉林、山东、河北等省。不过,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报告显示,数字化生活和网络化社会对全国信息社会指数提升的贡献最高,贡献率分别达到45.74%、34.88%,是信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领域。得到这样的结论,一方面需要从社会的视角考察信息社会发展水平,反映信息社会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包容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需要了解居民个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反映信息技术在居民中的扩散和普及程度。
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城乡之间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差异大小,以及社会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城镇化程度,都影响着网络化社会的进程。
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是信息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宽带中国”布局下,信息基础设施接入不断完善;在移动互联技术推动下不断增强的信息产品支付能力;以及随着信息产品应用门槛降低,不断提升的信息产品普及率都是全国信息社会加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信息产品“用得上”。2013年中国网络化社会指数达到0.5250,同比增长8.64%。2007-2013年年均复合增长8.39%。对于西部地区,2013年广西、青海、宁夏、新疆网络化社会指数有所上升。不过,整体来讲,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其中,全国数字包容状况,即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异情况,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013年全国数字化生活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不含直辖市)依次是深圳、东莞、佛山、广州、厦门、珠海、中山、苏州、南京、无锡。全国数字化生活指数排名前30位的地级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其中深圳和东莞位居前列,其数字化生活指数超过0.8。中西部也有少数城市表现较为突出,数字化生活指数排名变化较大,包头、西安、嘉峪关、克拉玛依等城市数字化生活指数已经超过0.6。
在数字化生活领域,主要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普及率快速提高,已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由于信息产品应用门槛降低推动信息社会加速发展,手机与宽带等资费的下降推动了信息产品“用得起”,居民对所使用信息技术的支付能力增强,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在城乡居民中得到迅速扩散和应用。特别是,2013年我国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45.8%、90.8%,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人,手机搜索、手机视频、手机网络游戏、手机在线支付用户规模快速增长,极大地推动了信息社会加速发展。而移动互联业务也开始扩大到位置服务、移动社区服务、打车服务、移动健康监护服务等众多新兴业务。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福建、江苏、辽宁、山东、内蒙古,在交通、医疗、旅游、教育等领域都逐步实现智慧地应用。而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为代表层出不穷的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也将成为推动信息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