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节目主持人是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最后一棒,其在节目中是“策划者”、“倾听者”和“提问者”,其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是“可信赖的人”。
关键词 节目主持人 策划者 倾听者 提问者 可信赖的人
节目主持人是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环节的重要一环,是节目生产中的主导者、参与者和推进者,是引领节目舆论导向的核心,是媒体的形象代言人。在实践中,主持人应树立什么样的角色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所谓的“角色”是指节目主持人根据节目定位和内容的需要,立足“本我”,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更好地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节目传播效果最大化的一种职业意识。
一、 主持人是节目“策划者”
这是主持人和播音员的最根本的区别。主持人要想顺利地驾驭节目,成功完成节目的宣传目的和效果,就必须参与到节目的策划中,并力争成为主要策划者。这一点在广播节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以笔者所主持的安徽农村广播《法制时空》节目为例,这是一档以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听众树立依法维权意识为主要宗旨的公众维权类节目。主持人从农村广播节目定位、目标受众多为农民的角度出发,选择在每年不同时段策划出不同的宣传内容。如每到岁末年初是农民工集中返乡高峰期,这一时期也往往是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高发期。针对这一特定现象,《法制时空》策划“民工依法维权”特别节目,成立以省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干,省辖市、县(区)法律援助中心为网络的志愿律师团队,节目中主持人紧扣“民工维权”这个主题,设计不同环节和内容,不仅向农民工集中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还积极疏通律师和听众之间的法律援助服务通道,达到了向听众传播学法、守法、用法意识的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了广播主流媒体的作用。活动中,主持人主导了节目的整个策划过程,其对节目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因而在主持节目过程中游刃有余。因此,主持人首先是“策划者”角色。
二、 主持人是“倾听者”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以“我”的形象面对受众,“我”意味着独特的个体体验、个性风格和话语方式,使得“我”是特定的和不可替代的,这最终也使得节目也打上了“我”的风格烙印。从某种方面来说,正是因为主持人的这种不可替代的个性,使其通过节目的传播在受众的心目中扎下了根,使一部分受众信任你支持你,愿意和你交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叶文有话要说》是一档以关注女性情感、婚姻生活为宗旨,集新闻性、思辨性、参与性于一体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叶文睿智辛辣、冷峻犀利的个性思维和快人快语的话语风格使很多听众解开了思想上的疙瘩,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使这个原本平常的谈话节目打上了极其强烈的风格烙印,产生了独树一帜的品牌效应。这和叶文在节目中始终以“本我”状态的“倾听者”意识分不开。
和叶文疾风扫落叶似的风格相反,上海东方都市广播的《相伴到黎明》主持人叶沙,是一位担当了20年夜话节目的主持人,在节目中,叶沙以朋友的身份和听众侃侃而谈,叶沙在一次全国性的主持人业务交流活动时说,主持人应该是个很好的主人,是个应答者,倾听者,而不是让听众成为你的“倾听者”。
美国著名的谈话节目主持人拉里金说:“要善于访谈,首先要善于聆听。央视主持人朱军在谈到《艺术人生》时说:“在做《艺术人生》之前,我就看过许多访谈节目,明星类的也看,不过不多。我发现,有时候主持人并不是缺乏准备,也不是缺乏热情。国内很多谈话类主持人都不是在听而是在说;不是在想而总是在问。那时,我就想着如果自己做可以换另外一种方式。”
可见,主持人在节目中作为一个“倾听者”不仅仅是节目的需要,是受众和嘉宾的需要,也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姿态,而是作为一个“本我”的人际交往的自然体现,是一种相互尊重和包容的情怀。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和嘉宾、受众交流沟通,完成节目。
三、主持人是“提问者”
提问,是人际交流最普遍、最自然而然的交流方式,它使人们在思索中,在回味中还原事件真相,体味新闻事件所带来的不同感受,而受众也正是在这种氛围中获得信息,感悟所得。无论是广播主持还是电视主持,无论是新闻性的主持人节目,还是娱乐性主持人节目,采访提问可以说是主持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目进行中,受众会有各种疑问和要求以期答疑解惑,这决定了主持人在节目中始终具有“访谈”意识和关照受众的“代言人”的意识。也就是说,主持人在节目进行中应该时时关照受众最关心、最想知道的问题,在和被采访对象交流中适宜地提出来,让他们能够说出心里话,畅所欲言,打开话匣子,使受众有一种过瘾和知足的畅快感。新闻轮盘式资讯类节目,如《央广新闻》、《央广新闻晚高峰》,主持人既要和前方记者就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做“连线”,也要和评论员做相关新闻事件的深度探讨。节目的内容和观点是在主持人和前方记者以及和嘉宾评论员不断的“提问”和“回答”中传递给听众的。访谈类节目,如《面对面》,《可凡倾听》、《鲁豫有约》等,谈话类节目,如上海东方都市广播的《相伴到黎明》,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叶文有话要说》和安徽农村广播《城乡夜话》等,都是以主持人和听众或嘉宾的现场“互动”方式呈现给受众的。
安徽农村广播《城乡夜话》的2011年2月9日播出一期《总理到咱农家过大年》的特别节目。其背景是2011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安徽省的大别山区腹地金寨县进村入户,看望人民群众,了解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同基层的干部群众共度新春佳节。虽然主持人并非作为特派记者跟随采访,而央视第二天在《新闻联播》里及时播出了这条新闻,但主持人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广播,通过声音还原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使收音机前的听众再次感受共和国总理的殷殷之情。于是,主持人通过在节目中现场连线总理到过的几户农民家庭,请他们回想总理推门而入时,握手寒暄时的场面。主持人是这样打开话题的:
主持人:“和总理握手了吗?”这句话可以说是这个春节期间金寨县城乡流行的一句拜年的问候语了!对于在2月1号下午三点多,总理第一站抵达的桃岭乡赵院村村民赵孟启来讲,可以说又是像中了头彩一样的高兴和幸运,因为那天总理是第一个迈进了他的家门。这会儿赵孟启大哥就在我们的线上,让我们和他作一番幸福的回忆—— ……
主持人:那总理来了,都给搬了些什么好吃的啊?是咱山区的特产吗?
赵孟启:有板栗、花生。这是我们的土特产。
主持人:总理都尝了吗?
赵孟启:尝了。
……
主持人:我想今年你家拜年的亲戚朋友,是不是把“总理到咱家过大年”也当成了热点话题,都和你谈起,都羡慕你吧?
赵孟启:对,今年新年都是这个话题。到哪里都是这个。
…………
该节目主持人赵媚后来在谈到创作感受时说:“在和赵孟启事先的交流中,觉得他非常淳朴,并不能说会道,因此我尽量将问题想得细一些,通过我的“提问”,可以帮助他回忆当时的场景。”是的,在主持人设计的不断“提问”中,赵孟启一一道来,使听众跟随赵孟启的思绪情景再现地回到了当时那处乡村小院儿,共同回味了那幸福的场景,感受到了总理心里始终装着群众的浓浓为民情怀。
由此可见,主持人的“提问者”身份使节目得以顺利推进,让受众在收听节目的同时始终可以与主持人、嘉宾一起“共鸣”。
四、 主持人是受众“可信赖的人”
如果就节目而言,主持人是策划者、倾听者和提问者,那么主持人的社会角色应该是受众“可信赖的人”。
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是媒体的形象代言人。受众由信赖主持人,继而信赖节目信赖媒体,从而建立起媒体的公信力。因此,主持人做受众“可信赖的人”至关重要。
首先,主持人要具备人文关怀意识。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在相互关怀和帮助中建立起来的,因此对人的关注、关心至关重要。在国家广电总局2009年度播音主持业务培训中,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认为:“要关注新闻中的人,好的新闻人就是在新闻中关注人的存在”。 央视主持人张越在一次讲座中说,“面对采访对象你得把她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去体味她的思想感想,融入自己的感情,从细节着手引入话题。”
其次,主持人还应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北京电视台法制节目主持人徐韬在一次协助警方抓捕持刀劫持人质的犯罪嫌疑人时,为稳住犯罪嫌疑人,为警方赢得营救人质时间,喝下掺有高效安眠药的矿泉水。她还多次跟随警方出警,及时报道了大量鲜活的案例侦破过程。在遭到犯罪嫌疑人妻子殴打的情况下,她没有选择报警,而是想跟她“再聊一聊”。徐韬说:“我感觉可以通过这次聊天可以改变她更多的看法。我愿意去试一试。我希望我们这个社会能多一个爱生活的人,更多一个生活中充满阳光的人,虽然不一定能成,但是我一定要试。整整聊了七个小时。聊她丈夫贩毒对社会的危害,聊她丈夫的贩毒多少个家庭家败人亡,聊她丈夫贩毒所带来的一切,后来我都觉得我没有完全能够说动她,但是我以德报怨的精神感动了她,有一年春节的时候我收到了一张贺卡,上面写了这样一句话,徐滔从你身上我明白什么叫替别人着想。”徐韬以她忘我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荣获“北京市公安局荣誉人民警察”称号和“范长江新闻奖”。
因此,人文关怀意识,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为民服务的责任感成就了主持人成为受众“可信赖的人”。 正如杨澜2012年4月在与无锡广电传媒同行交流时说的:“每一个主持人在镜头面前需要树立一个信誉度,就是观众听到你讲的东西是相信你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最高的职业成就,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要做好最后一棒的主持人,其实是要求更高的,而且越不能被取代的恰恰是这一份工作。”
节目主持人作为广电媒体新闻宣传环节的最后一棒,以“本我”的面目出现又非本我,从节目选题到策划,再到节目进行中的各环节驾驭,都闪现着主持人的身影、智慧和汗水,而编辑思想的体现,舆论宣传的精准以及受众的反响,更折射出节目主持人作为受众“可信赖的人”的媒体形象。
作者简介:尤文庆(播音名:闻罡),安徽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节目部主任,《法制时空、阳光热线》主持人。
关键词 节目主持人 策划者 倾听者 提问者 可信赖的人
节目主持人是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环节的重要一环,是节目生产中的主导者、参与者和推进者,是引领节目舆论导向的核心,是媒体的形象代言人。在实践中,主持人应树立什么样的角色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所谓的“角色”是指节目主持人根据节目定位和内容的需要,立足“本我”,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更好地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节目传播效果最大化的一种职业意识。
一、 主持人是节目“策划者”
这是主持人和播音员的最根本的区别。主持人要想顺利地驾驭节目,成功完成节目的宣传目的和效果,就必须参与到节目的策划中,并力争成为主要策划者。这一点在广播节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以笔者所主持的安徽农村广播《法制时空》节目为例,这是一档以普及法律知识,引导听众树立依法维权意识为主要宗旨的公众维权类节目。主持人从农村广播节目定位、目标受众多为农民的角度出发,选择在每年不同时段策划出不同的宣传内容。如每到岁末年初是农民工集中返乡高峰期,这一时期也往往是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高发期。针对这一特定现象,《法制时空》策划“民工依法维权”特别节目,成立以省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干,省辖市、县(区)法律援助中心为网络的志愿律师团队,节目中主持人紧扣“民工维权”这个主题,设计不同环节和内容,不仅向农民工集中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还积极疏通律师和听众之间的法律援助服务通道,达到了向听众传播学法、守法、用法意识的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了广播主流媒体的作用。活动中,主持人主导了节目的整个策划过程,其对节目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因而在主持节目过程中游刃有余。因此,主持人首先是“策划者”角色。
二、 主持人是“倾听者”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以“我”的形象面对受众,“我”意味着独特的个体体验、个性风格和话语方式,使得“我”是特定的和不可替代的,这最终也使得节目也打上了“我”的风格烙印。从某种方面来说,正是因为主持人的这种不可替代的个性,使其通过节目的传播在受众的心目中扎下了根,使一部分受众信任你支持你,愿意和你交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叶文有话要说》是一档以关注女性情感、婚姻生活为宗旨,集新闻性、思辨性、参与性于一体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叶文睿智辛辣、冷峻犀利的个性思维和快人快语的话语风格使很多听众解开了思想上的疙瘩,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使这个原本平常的谈话节目打上了极其强烈的风格烙印,产生了独树一帜的品牌效应。这和叶文在节目中始终以“本我”状态的“倾听者”意识分不开。
和叶文疾风扫落叶似的风格相反,上海东方都市广播的《相伴到黎明》主持人叶沙,是一位担当了20年夜话节目的主持人,在节目中,叶沙以朋友的身份和听众侃侃而谈,叶沙在一次全国性的主持人业务交流活动时说,主持人应该是个很好的主人,是个应答者,倾听者,而不是让听众成为你的“倾听者”。
美国著名的谈话节目主持人拉里金说:“要善于访谈,首先要善于聆听。央视主持人朱军在谈到《艺术人生》时说:“在做《艺术人生》之前,我就看过许多访谈节目,明星类的也看,不过不多。我发现,有时候主持人并不是缺乏准备,也不是缺乏热情。国内很多谈话类主持人都不是在听而是在说;不是在想而总是在问。那时,我就想着如果自己做可以换另外一种方式。”
可见,主持人在节目中作为一个“倾听者”不仅仅是节目的需要,是受众和嘉宾的需要,也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姿态,而是作为一个“本我”的人际交往的自然体现,是一种相互尊重和包容的情怀。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和嘉宾、受众交流沟通,完成节目。
三、主持人是“提问者”
提问,是人际交流最普遍、最自然而然的交流方式,它使人们在思索中,在回味中还原事件真相,体味新闻事件所带来的不同感受,而受众也正是在这种氛围中获得信息,感悟所得。无论是广播主持还是电视主持,无论是新闻性的主持人节目,还是娱乐性主持人节目,采访提问可以说是主持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目进行中,受众会有各种疑问和要求以期答疑解惑,这决定了主持人在节目中始终具有“访谈”意识和关照受众的“代言人”的意识。也就是说,主持人在节目进行中应该时时关照受众最关心、最想知道的问题,在和被采访对象交流中适宜地提出来,让他们能够说出心里话,畅所欲言,打开话匣子,使受众有一种过瘾和知足的畅快感。新闻轮盘式资讯类节目,如《央广新闻》、《央广新闻晚高峰》,主持人既要和前方记者就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做“连线”,也要和评论员做相关新闻事件的深度探讨。节目的内容和观点是在主持人和前方记者以及和嘉宾评论员不断的“提问”和“回答”中传递给听众的。访谈类节目,如《面对面》,《可凡倾听》、《鲁豫有约》等,谈话类节目,如上海东方都市广播的《相伴到黎明》,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叶文有话要说》和安徽农村广播《城乡夜话》等,都是以主持人和听众或嘉宾的现场“互动”方式呈现给受众的。
安徽农村广播《城乡夜话》的2011年2月9日播出一期《总理到咱农家过大年》的特别节目。其背景是2011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安徽省的大别山区腹地金寨县进村入户,看望人民群众,了解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同基层的干部群众共度新春佳节。虽然主持人并非作为特派记者跟随采访,而央视第二天在《新闻联播》里及时播出了这条新闻,但主持人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广播,通过声音还原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使收音机前的听众再次感受共和国总理的殷殷之情。于是,主持人通过在节目中现场连线总理到过的几户农民家庭,请他们回想总理推门而入时,握手寒暄时的场面。主持人是这样打开话题的:
主持人:“和总理握手了吗?”这句话可以说是这个春节期间金寨县城乡流行的一句拜年的问候语了!对于在2月1号下午三点多,总理第一站抵达的桃岭乡赵院村村民赵孟启来讲,可以说又是像中了头彩一样的高兴和幸运,因为那天总理是第一个迈进了他的家门。这会儿赵孟启大哥就在我们的线上,让我们和他作一番幸福的回忆—— ……
主持人:那总理来了,都给搬了些什么好吃的啊?是咱山区的特产吗?
赵孟启:有板栗、花生。这是我们的土特产。
主持人:总理都尝了吗?
赵孟启:尝了。
……
主持人:我想今年你家拜年的亲戚朋友,是不是把“总理到咱家过大年”也当成了热点话题,都和你谈起,都羡慕你吧?
赵孟启:对,今年新年都是这个话题。到哪里都是这个。
…………
该节目主持人赵媚后来在谈到创作感受时说:“在和赵孟启事先的交流中,觉得他非常淳朴,并不能说会道,因此我尽量将问题想得细一些,通过我的“提问”,可以帮助他回忆当时的场景。”是的,在主持人设计的不断“提问”中,赵孟启一一道来,使听众跟随赵孟启的思绪情景再现地回到了当时那处乡村小院儿,共同回味了那幸福的场景,感受到了总理心里始终装着群众的浓浓为民情怀。
由此可见,主持人的“提问者”身份使节目得以顺利推进,让受众在收听节目的同时始终可以与主持人、嘉宾一起“共鸣”。
四、 主持人是受众“可信赖的人”
如果就节目而言,主持人是策划者、倾听者和提问者,那么主持人的社会角色应该是受众“可信赖的人”。
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是媒体的形象代言人。受众由信赖主持人,继而信赖节目信赖媒体,从而建立起媒体的公信力。因此,主持人做受众“可信赖的人”至关重要。
首先,主持人要具备人文关怀意识。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在相互关怀和帮助中建立起来的,因此对人的关注、关心至关重要。在国家广电总局2009年度播音主持业务培训中,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认为:“要关注新闻中的人,好的新闻人就是在新闻中关注人的存在”。 央视主持人张越在一次讲座中说,“面对采访对象你得把她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去体味她的思想感想,融入自己的感情,从细节着手引入话题。”
其次,主持人还应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北京电视台法制节目主持人徐韬在一次协助警方抓捕持刀劫持人质的犯罪嫌疑人时,为稳住犯罪嫌疑人,为警方赢得营救人质时间,喝下掺有高效安眠药的矿泉水。她还多次跟随警方出警,及时报道了大量鲜活的案例侦破过程。在遭到犯罪嫌疑人妻子殴打的情况下,她没有选择报警,而是想跟她“再聊一聊”。徐韬说:“我感觉可以通过这次聊天可以改变她更多的看法。我愿意去试一试。我希望我们这个社会能多一个爱生活的人,更多一个生活中充满阳光的人,虽然不一定能成,但是我一定要试。整整聊了七个小时。聊她丈夫贩毒对社会的危害,聊她丈夫的贩毒多少个家庭家败人亡,聊她丈夫贩毒所带来的一切,后来我都觉得我没有完全能够说动她,但是我以德报怨的精神感动了她,有一年春节的时候我收到了一张贺卡,上面写了这样一句话,徐滔从你身上我明白什么叫替别人着想。”徐韬以她忘我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荣获“北京市公安局荣誉人民警察”称号和“范长江新闻奖”。
因此,人文关怀意识,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为民服务的责任感成就了主持人成为受众“可信赖的人”。 正如杨澜2012年4月在与无锡广电传媒同行交流时说的:“每一个主持人在镜头面前需要树立一个信誉度,就是观众听到你讲的东西是相信你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最高的职业成就,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要做好最后一棒的主持人,其实是要求更高的,而且越不能被取代的恰恰是这一份工作。”
节目主持人作为广电媒体新闻宣传环节的最后一棒,以“本我”的面目出现又非本我,从节目选题到策划,再到节目进行中的各环节驾驭,都闪现着主持人的身影、智慧和汗水,而编辑思想的体现,舆论宣传的精准以及受众的反响,更折射出节目主持人作为受众“可信赖的人”的媒体形象。
作者简介:尤文庆(播音名:闻罡),安徽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节目部主任,《法制时空、阳光热线》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