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韵十里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d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堤十里,秋水一方,千亩荷。满目碧绿在辽远处渐渐接入天际。
  夏日里那温婉又娇艳的荷花,早已随秋风凋零而去。荷叶依然亭亭如盖,就像一群高傲不羁的调皮少年,一阵风吹过,满塘挤挤挨挨摇曳舞动着,卷起一波又一波富有节奏的绿浪。莲蓬饱满朴实而又挺拔壮硕,与荷叶的柔软顺从不同,它们高耸在荷塘里,棱角分明。
  荷塘边的草丛中,几只野鸭慵懒地趴卧着,偶尔探出头来,叼几口青草,嘎嘎地叫两三声,享受着独属于鸭的单纯世界。
  与野鸭的慵懒单纯不同,蝴蝶们欢快活跃许多。不知是在寻觅那早已消失了的荷花香气,还是在向游人展示自己独特的优美舞姿,蝴蝶一群群扇动着多彩的翅膀,在荷叶上空一尺高的位置,施施然不停变幻着舞姿,一会儿飞降到高高的莲蓬上,一会儿又悠悠然飘落在荷叶端。它们和那些不知名的飞虫交相舞动,活力四射,仿佛在认真表演一曲动人的乐章,明艳照人。
  这荷塘、野鸭、蝴蝶与飞虫构成的美景,动与静相得益彰,虽没有大城市的繁花似锦,也没有《西洲曲》里姑娘采莲的温情暖人,但另有一番原生态的韵味,独特生动,让人流连忘返。
  垂柳依依,阳光和煦,温暖舒适。闲散的游人三三两两漫步在长堤上,迎面吹来几缕风,垂柳飘摇依依,柔软如姑娘的眼波。
  金秋十月,适值果实累累,缀满堤坝两岸的各色果树。果子一串串、一簇簇,诱人招摇,惊艳了游人们平素浅淡的眉眼,也撩拨起了孩童们顽皮淘气的心。
  大人们四顾微笑着,不时被哪棵树上的果子吸引,停下来按动相机拍照。在各色果树中,山楂和柿子树尤其抢眼,因到了成熟收获的季节,红彤彤、金灿灿地摆着各种令人垂涎的姿态,令游人们惊喜连连,不时按动快门来几张特写,偶尔还摘下一两颗品尝。
  孩子们一刻也不肯安静,他们欢笑着、打闹着、奔跑着,叽叽喳喳的嬉闹声响亮在碧空四野。偶有几个孩子恶作剧,拿小石块去撩拨塘边休憩的野鸭,野鸭们一时间变得好灵活,惊叫着扑棱棱飞起,躲到荷塘更深处去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在城里人优哉游哉,满腔小资情调享受这秋韵美景时,农人们虽一派繁忙,但也满心愉悦。
  远处荷塘里的白莲藕在泥塘中已安睡了数月,此时被农人吆喝着挖起,胖乎乎虽沾滿了黑黑的泥巴,但依然如孩子的嫩白小脸,惹人千般怜爱。
  大货车沿着堤坝轰隆隆开来了,离开荷塘的莲藕们,仿佛还没有睡醒,一片懒洋洋、慢腾腾,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成为菜肴的命运。农人们把莲藕一批批地装到货车上,司机哼着欢快的小曲,莲藕们被快快乐乐地运走了。
  堤坝外面那新收的苞米和稻谷杂乱地堆积在晾晒场上,农妇们扎着彩色头巾,不停地翻晒着,望一眼,新米的香味仿佛已溢满了唇齿之间。
  浅秋平淡少人语,暮秋寂寥多闲愁。
  金秋就是这么喜洋洋,暖洋洋。这果实累累、长堤绿树、蓝天白云交织在一起,是充实,是喜乐,是城里人心头对大自然的牵念,更是他们袖中指尖想轻轻触摸的温暖。
  在农民的眼里,这丰收与繁忙,这晒黑的粗糙肌膚,这额上的缕缕汗水,是满足,是幸福,更是他们一年四季对收获美好的期盼。
  春风十里惹人醉,秋韵十里温暖了一季,温暖了心房,温暖了我们游荡的灵魂与信仰。
其他文献
莲花次第绽放,月落蜀河  步履轻轻,拾级而上  这些自远方梦游而来的  青石,群兽安详;焰火,袅袅寂静  星光闪闪的眸子  照亮一些角落里  被遮蔽的事物  诗人孤独的背影,陷入朦胧  向上的青苔幽幽  黄州馆,高门敞开  杨泗庙,香火缭绕  迎着嘹亮的足音  望江亭上  那个眺望的女子,声调悠长  ——桐花开喽  ——桃花雨来喽  青山一道  虽有白鹭翩飞  碧水长天  风涛却一浪高过一浪  此
文学首先是写作者个人内心的需要,其次才考虑读者,甚至可以完全不考虑读者。  一部作品在还没完成之前就去考虑读者,那是不道德的。在写作过程中,唯有依据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创作,真正的文学。我们要相信读者,读者也在成长。  當下的世界提供的全是碎片,那他们只能读碎片,但是只要有史诗可以提供,一定会有人阅读史诗,到头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史诗的境界远远高于碎片。
我记得那些年自己走过的走廊,漫长、回环、曲折,鞋底踩在大理石铺就的地板上,能清楚听到掷地有声的回响,每一声都像在问候,又仿佛在告别,与我说着成长路上的再见。  声音堆堆叠叠,跟随着我走了好远的路,当我回头时,身后竟空荡荡了。冬天的微光像轻薄的手掌贴在地上,一个声音都不再响起,那一刻或许便是永远的再见了。  坐早班客机回工作地,适逢雨天。飞机起飞的那一刻,机舱剧烈抖动着,整个人往后倾斜,突然有种错觉
很多人在为人处世上,对人对己,都习惯往前看。运动,习惯往前;生活,也是往前看。这种“前”,更多的是一种下意识的本能。  这样的本能,占据了多数人的思维。其实,有时逆本能而行,也能收获奇效。比如运动,有的人爱倒着走,保健效果亦很好。而在生活中,反向思维更是通往成功的一条捷径。  怎么把人生“反”过来呢?关键的一点,就是延迟和压抑本能。  比如说,对于大学毕业的学生而言,下一步该怎么做?很多人从本能出
“影子真讨厌!”小猫汤姆和小猫托比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摆脱它。”  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汤姆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它们就会看到令它们抓狂的、自己的影子。  不过,汤姆和托比最后終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  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着眼睛;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
有时我觉得很奇怪,许多女孩子和男孩子都问我:“怎样可以忘记一个人?”  人本来就是最善于忘记的动物。  你根本不用害怕自己无法忘记一个人,当然,你不會完全忘记他。到了后来,你的记忆里,只有往事的轮廓,细节已经模糊了。  你记得两个星期前的周末,自己在哪里吃饭吗?你记得初恋男朋友的生日吗?你记得你中学时最要好的一个同学的生日吗?  你说:“这些事情当然不记得!”  你说:“不!不!不!我绝对忘不了他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生活于盛唐时代的王维,有一种迥异于世的潇洒与孤独。他的诗以歌咏山水田园为主,清幽绝俗。在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王维的诗作漂洋过海,被翻译成英语、西班牙语、法语等诸多版本。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艾略特·温伯格的中国诗歌翻译研究《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问世。今年2月,这本书得以经由商务印书馆翻译引进。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
惯常意义上的书籍,无一不以印刷品的形态呈现。也就是说,我们是印刷品的儿女。公元二世纪有了纸张以后,我们是纸张文明的后代;十五世纪印刷品被大量生产出来后,我们是印刷文明养育下的子孙;直到互联网发明前,我们的生命仍与印刷品息息相关。  即使在互联网已经相当普及的今天,书籍仍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比互联网更重要的角色。我想说,即使互联网占据大半壁江山,书籍仍不会消失。一个经历了近两千年风雨的“物种”,如非
风吹着早晨,也吹着黄昏  空气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不知道,哪一粒氧离子  会进入我的血液  哪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是从你的肺中呼出  空白向四围延伸  我们在无限中移动  灵魂若有形状  它一定是四边形  作为一名理想主义者  我总是固执地在白纸上  画上更多的三角形  在风中,在不確定的空气中  给旋转的球体  二百七十度的谅解
《红楼梦》第60回写大观园里的姑娘们吃的菜上面有一味“飘马儿”。  这味“飘马儿”对于现今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头雾水了。什么东西是“飘马儿”呀?这“飘马儿”究属何物?启功先生曾对此作出过译解。据启功先生说:用熟鸡蛋片、熟鸽蛋片或各色蔬菜做菜品上的装饰物,叫“飘马儿”亦称“顶马儿”。因为那蛋片或蔬菜是氽在汤上面的,所以又称为“顶飘儿”。  那“飘马儿”说白了是装饰或点缀在汤品菜肴上的蛋皮片或蛋皮丝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