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象“名教即自然”玄学教育思想浅析

来源 :世界家苑·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478435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魏晋玄学上承两汉经学,下启隋唐佛学及宋明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郭象玄学作为魏晋玄学发展的高峰,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郭象当时所面对的问题,与其他魏晋玄学家一样,是自然与名教的矛盾,因此,本文通过解读郭象“名教即自然”来浅析他的玄学教育思想。
  关键词:郭象;名教;自然;教育思想
  郭象(公元252-312),字子玄,西晋河南人。历任黄门侍郎、豫州牧长史、太傅主薄等职。有才理,好《老》《庄》,善清言,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1]。致力于把道家哲学纳入儒家思想体系之中。内圣和外王、自然和名教在他那里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是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现存的主要著作有《庄子注》,集中反映了他的玄学教育思想。
  一、“名教即自然”的教育观
  “名教即自然”的教育观在魏晋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从正始时期的以王弼为代表的“名教出于自然”,到竹林时期的以嵇康为代表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再到元康时期的以郭象为代表的“名教即自然”。王弼与嵇康是魏晋早期的玄学教育家,他们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名教”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郭象则调和了“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将二者糅合统一起来,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思想[2]。
  郭象所处的玄学发展阶段是元康玄学阶段,而这一时期,经过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理论模式对君权和社会的否定,造成了人与社会、自然与名教的对立。为了化解人和社会以及自然和名教的矛盾,郭象就把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与内心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他认为:物之生也,莫不块然而自生。世间万物都是浑然天成,而且万物都把自然作为最高法则,名教作为万事万物中的一小部分,当然也必以“万物”为正。
  (1)“物各自造”的“独化”论思想。“物各自造”即“自生”,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的自己生成的。王弼认为,“无”是事物的根本,“有”是从“无”而来,而郭象则认为,既然“无”是事物的根本,那么“无”怎么能生出有呢?他认为,“无”不能生“有”,万物均是自生的[3]。“独化”就是独立自在的运动变化,在它之外没有其他事物可以作为它存在的依据或者是原因,它的所然就是它的所以然。
  郭象曰:夫仁义者,人之性也。(《庄子注·天运》)仁义道德等名教规范是根植于人性之中的,并不是功名利禄所导致,也不是养生安命所促使,而是人的天性如此。“天下虽宗尧……而未始不逍遥也。”(《庄子注·逍遥游》)尧为世人所效仿,并不在于尧占有天下人心,而是本于自然。所以,君臣上下、礼仪法度也是自然的本性使然,是自然确定的,并无人为的成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自身运动变化发展的结果,名教也不例外。
  这样,“物各自造”的“独化”论思想反应到教育上,郭象认为教育也应按照名教的自然之理去认识和遵从,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名教,甚至抛弃名教。
  (2)“各安其性” 的人性论思想。郭象从 “物各自造”的“独化”论出发,提出“各安其性”的人性论思想。郭象把体现于人和物之中的现象、性质和规律,统称为“性”。“性”是“自生”“独化”的,一旦生成便不可改变,因此要“各安其性”。
  郭象要求人们不得逾越自己所处的等级名分,而应安于自己的地位和命运。“各安其性”的人性论是与“名教即自然”的思想相一致的,人们应当也必须按照“名教”的要求和规定去自然而然的行事,而不能随意乱为,甚至“越名教”。“各安其性”的人性论思想反映在教育上,教育内容的制定、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原则的运用等等,都应按照名教的要求去做。
  郭象从其“各安其性”的人性论思想出发,走上了人本主义教育和自然主义教育相结合的玄学教育轨道。他认为教育应当遵循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使“能方者为方,能圆者为圆,各任其所能,人安其性”,每个个体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
  本着“各安其性”的人性论思想,郭象强调“无为”。而怎样实现“无为”呢?郭象认为那就是“各用其性,各当其能,各安其位,各享其利”(《庄子注·天道》),“任性”、“足性”而已,这也就是“无为”。
  (3)“任性”“足性”的自然主义的教育主张。根据“独化”论以及“各安其性”的人性论,郭象强调“任性”“足性”的自然主义教育。所谓“任性”和“足性”,是指教育要听任和充分发展人的“天然”的本性,并在自然本性的范围内得到最大发展[4]。如果能够顺应和发挥人的自然本性,就會使个体得到正常发展。
  郭象曰: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所以为正也。(《庄子注·逍遥游》)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鹏能高飞,斥鴳不能高飞,椿木可以长长,早晨的菌木不能长长,所有的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受到本能的限制,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
  当然,郭象所提倡的“任性”、“足性”并不是说要否定教育在人的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强调的恰恰是:在教育的引导下,遵循个性发展的规律,使个体获得自然和谐的发展。郭象认为,人的先天生理条件是后天发展的基础,教育的作用之一,便是顺应个体的自然本性并充分发展这些条件,同时还应充分发展个体自身的各种先天潜力,最终达到完善的人生境界。
  (4)“内圣外王”的圣人观。郭象“名教即自然”的教育觀最终是要培养“内圣外王”的圣人。“内圣”是一种理想人格,是人的精神方面的东西;“外王”则是一种功业、事业,是人的社会行为。“内圣外王之道”则是整合道家出世和儒家入世思想为一体。
  在郭象看来,“内圣”与“外王”是统一的。“内圣”就是“外王”。人的“内圣”品格、境界并不是离世的结果,“内圣”之境只能在现世中。当人在现世中有了“内圣”之境后,人自然就会按“内圣”这种品格去生活,去行动,这就自然有了外在的功业,由内而外,“内圣”就自然表现并体现在“外王”中了。内圣外王,无疑是整合道家出世和儒家入世思想为一体的结晶,溶名教、自然于一炉。它对双方的价值都承认并肯定,认为名教和精神自由可以并行不悖。至此,郭象“名教即自然”的理论就达到了最终目的。   二、教育原则
  (1)“教因彼性”。郭象提出了“教因彼性”的因材施教观,是说施教者应当依据受教育者的本性施教,遵循受教育者的自然本性,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个性、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充分发挥其各自的特长,发展多样化的个性,而不对教育对象做统一化标准的要求。
  (2)“无器材”。郭象认为,人在生理上是无差異的,但在智力上有差异。体现在社会层面上,圣人和普通人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民众的范围里,大家道德水平都大同小异,即“夫民之德,小异而大同”。基于此,他提出了“无弃材”的教育原则。认为民众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应面向所有的人,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受教者。这反映了他的教育民主平等的倾向,是有积极意义的。
  (3)循序渐进。郭象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内在逻辑顺序的,教育工作应当根据教育对象能力发展、知识掌握和教育内容内在的逻辑结构顺序,去循序渐进的进行。郭象把教育工作比作种植树苗,强调好的园丁应当按照树苗生长规律逐步培养,而不是急于求成。
  (4)迁善改过。郭象注意到改过与迁善在教育中的内在逻辑联系,认识到改过是迁善的先决条件,迁善是改过的终极方向。迷失者会因为失去正确的方向而丢弃了天性,应该努力地恢复其原有的天性,积极地改过迁善。所以,教育不强令他们,却能使他们各自改过而从善。
  三、教育途径和方法
  郭象提出了“寄言出意、存意忘言”的教育方法。郭象由他认识论中的“冥而忘迹”推出方法论中的“寄言出意,存言忘意”。
  郭象云:所以迹者,真性也。夫任物之真性者,其迹则六经也。况今之人事,则以自然为履,六经为迹。他认为,文字书籍为“迹”而非“所以迹”。“六经”是记载古代圣人言论和事迹的东西而非圣人言论及其事迹本身,没有揭示产生这些事迹的原因。“所以迹”是圣人的“无心”真性。但是,世人效法圣人之业绩,拘泥于六经所载及其所倡的名教制度,不懂得真性无为,从而失了自己的本性,即“所以迹”,也就破坏了人类社会和谐淳朴的状态,即“寻其迹者,失其所以迹矣。”因此,他提出了“冥而忘迹”的主张,在认识事物时应通过其“迹”却要忘掉其“迹”。这就需要通过“寄言出意、存意忘言”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来实现。
  “言”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等基本的学习材料,属于教育的工具和中介;“意”为通过学习材料所要传达的某种意义、思想或事物存在的规律等。郭象认为教育过程应通过对“言”的教与学,理解与思考,达到对“意”的体会和把握,即“寄言出意”,而把握了“意”之后,对文字材料等教育的工具就可以忘掉甚至抛弃,即“存意忘言”。郭象的“存意忘言”与王弼和嵇康的“得意忘言”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通过“寄言出意,得意忘言”,教育就可以摆脱文字、书籍等外在条件的限制,从而引导受教育者对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理解和把握,即从寻其“迹”到寻其“所以迹”。
  在魏晋思想史上,郭象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已经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并且对后世影响甚大。他“名教即自然”的教育观,主张教育顺应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等,这些都对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启发意义。在他思想中有很多只是美好的理想,因为在当时缺乏实现的历史条件。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黑暗魏晋时期的郭象以及他的思想,犹夜空中的星,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07.
  [2]邵先锋.从“名教出于自然”到“名教即自然”——论魏晋玄学教育思想体系的特点和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6.
  [3]杨立华.郭象《庄子注》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2.
  [4]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08.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现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资源过渡开发和环境遭到破坏等严峻的挑战,于是在这种情势下,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环保低碳的生活理念逐渐成为社会的风尚。尤其是年轻人在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具方面更新速度很快,很多用过时的东西闲置着,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乐活创意工作室通过对旧物的创新改造,使大学生开动脑筋,结合专业实际,从自身做起节约资源。工作室不仅追求旧物改
期刊
摘 要:城镇化的推进,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走进城市,从事非农产业活动。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一路高歌猛进,至今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超过60%。城镇化作为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社会转型,但同时也引发了对礼俗社会的冲击等问题。费孝通曾说过:“不了解这一群体的人,对其任何评价都是对这一群体的伤害。”本文无意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评任何人,旨在通过城镇化对礼俗社
期刊
剧情简介:《金山战鼓》描述以梁红玉、韩世忠为代表的南宋军民不惧金兀术十万金兵,不满宋高宗一味求和偏安,虽敌我兵力悬殊仍大智大勇与敌周旋,血战长江,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终获胜利,艺术地展现了爱国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和感人情怀。  梁红玉击鼓抗金的故事家喻户晓,公元1130年(天会八年)二月,金兀术,带着从江南各地掠夺的大量金银财物沿运河北还。临行前将具有几百年文明的临安古城付之一炬。沿途继续烧杀抢掠,江
期刊
摘 要:中西方对鬼文化在大纲上有着相同的认知,认为鬼文化都代表着神灵,在具体的领域内则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而这些不同的文化礼节也折射出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本文主要从鬼文化的内容之一丧葬制度来说明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关键词:丧葬制度;家庭价值观  节日是人们的一种庆贺,表达对前人价值观的尊重并继承其对世界的认知。丧葬制度算是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着鬼文化的内涵。如今,鬼文化越来越作为一
期刊
摘 要:核心力量训练在体操运动中有重要的作用,核心力量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我国体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还可以加强我国艺术体操专选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情况越来越不乐观。因而将核心力量训练融入到艺术体操专选学生动作的学习中,可以使艺术体操训练内容多样化,提高艺术体操专选学生的身体控制能力。对艺术体操专选学生身体素质潜力的培养和发掘有积极的影响,对提高艺术体操专选学生技能水平
期刊
摘 要:《北迁的季节》是苏丹现实主义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成名作。本文将从符号学的视角对小说中“尼罗河”在特殊语境下所蕴含的意义进行解读,以揭示萨利赫在小说中三十次提到“尼罗河”的真实意图,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以及其作品。  关键词:《北迁的季节》;语境;三十次;尼罗河;符号学  塔依卜·萨利赫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国内外评论界对《北迁的季节》的研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分析;塔拉瓦奈
期刊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写作方式,这些迥然不同的写作方式也给作家贴上了不同的标签,成为一种符号化的写作模式。有的作家一直坚持着单一的写作模式,而有的作家则有多重的写作方式。写作方式一方面说明作家创作力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代表作家自身在文体、题材方面的变革。所以说探究作家的这种形式各异的写作方式也有了一种别致的情趣,这里暂且谈及三种写作方式。  第一种是苦行僧式的写作方式。苦行僧式的写作方式指的是作家在创作
期刊
摘 要:据古彝文《起源经》记载:彝族弹毛擀毡,创始于先祖阿约阿先时代;而纺线织布,则始于彝族英雄支格阿鲁的母亲蒲嫫列依。以羊毛为主要原料的冕宁彝族传统服饰,以“瓦拉”的纺织和“杰什”的擀毡为代表,主要产品有“瓦拉”、“杰什”、“毛裙”、“查楚”(礼服毡)等。  关键词:彝族服饰;纺织;擀毡  冕宁彝族羊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是凉山彝族传统手工艺之一,其包括纺织技艺和擀毡技艺两部分。  羊毛纺织成品包括“
期刊
一、案例回顾  本案原告为江苏某公司,被告为某工商分局。湖北X公司与原告签订《购销合同》,合同履行期间原告业务经理陈某向荆能公司交纳76570元,该公司为原告开具了金额为76570元的其他服务业发票。被告认为原告的该行为涉嫌商业贿赂,于2014年1月调查,同年5月被告对原告作出行政处罚,认定原告向X公司交纳76570元的行为构成商业贿赂,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并处罚款100000元。原告不服,诉至法院。
期刊
老爹的趣事特别多,可以从天亮说到天黑。  老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晚上不到十点就睡觉了。生活十分规律,天天锻炼风雨无阻。老爹有好多爬友,他们相约一起去爬山去散步去采风。老爹很热心,跟谁都能聊起来,跟谁都能聊好久。锻炼时经常还会认好多新爬友,走在路上好多人都会给老爹打招呼,你总是会惊奇老爹为什么会认识这么多的人。  老爹很爱说话,特别能说,也特别会说。我们全家人的话有时候感觉都让老爹一个人说了。尤其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