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一线工作经验出发,具体讨论了公开课、常态课、有效课的课堂现状,力求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常见课型,给广大同行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公开课;常态课;有效课
作者简介:曹庆珠(1982-),女,江苏邳州人,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外语系,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研究。(江苏 徐州 221116)
作为教师,除了上课,教学活动中还有一课,那就是听课。听课的乐趣在于换位思考中的将心比心。其实,久别学生角色好多年,能有一个机会到讲台下,成为一名聆听者,做回学生,不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吗?笔者综合了自己一学期以来的听课记录,谈谈自己对于听课的一些感悟,希望在促进自我观念转变的同时,能够给广大同仁带来一点启示。
一、公开课的“玄机”
公开课就是学校推出的精品“菜肴”,过程火爆:学生参与性高,往往有小组活动,学生忙于问题的讨论、活动材料的整理,教师忙于一个个活动的组织和过渡,忙于小组间穿梭指导;讨论环节,学生胸有成竹,滔滔不绝,将问题展示得头头是道;教师富有激情,PPT展示精彩纷呈,各个环节衔接自然,分秒不差。一堂课下来,感觉太完美了。公开课色香味俱全,45分钟的课堂行云流水,无懈可击。
这就是公开课给我们呈现的画面。作为老师,我们为了这短短的45分钟要付出七八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定上课时间、上课班级、上课地点;选择上课教材、上课内容;备课细化到每分每秒的上课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课堂用语、板书每一个单词在黑板上的具体位置;课件的每一张图片的呈现都在网上百度一遍、每一个设计按钮都要设计再设计、每一个视频动画或声音都要反复试播;然后就是试讲,设备调试。主讲教师那天穿什么,学生穿什么,教师听课坐哪儿等等都要考虑在内。这还不包括准备过程中的茶饭不香、夜寐犹思。这一切都得等公开课下课时那清脆的铃声来救赎。评课时,大家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活跃的课堂气氛等褒扬有加。至此,我们就好像脱掉了一件绚丽但却沉重的华服,教师学生都如释重负。
诚然,这并不是现在公开课的全部,但却又有一定的代表性。公开课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异化为教师展示个人能力和“表演”的场所,学生在被动的知识接受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同时,教学的目标和过程也被“理想化”了,学生很难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
二、常态课的“品读”
常态课就是“学校食堂的家常菜”,烹饪简单:简单的问候就导入新课,读生词,跟读自读齐读,理解课文,翻译句子,讲解语法,PPT也穿插其间,布置作业;学生大部分跟着老师走,但也会看见表现欠佳的学生,老师也会发火训斥学生的不自觉。一节课结束,老师意犹未尽,学生抓紧时间自由活动,当然,绝对也有学生就课堂疑问追着老师“打破沙锅问到底”。
这也许就是我们的常态课,作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这样的课型贯穿着我们教学生涯的每一天。我们备好课,改好作业,一根粉笔一个优盘就轻松上了讲台,与学生的交流也很轻松随意,就像穿着一件居家棉质衣服般舒服自然。学生也习惯了我们的授课方式,他们甚至都私底下笑侃我们的口头禅。
是的,简单、明了、平常,我们的随堂课就是这样,或者预约听课的我们稍做准备、考虑,但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我们和学生最真实的课堂:没有过多的铺垫,按照课时进度按部就班地讲解,也会有起伏也会有高潮。仔细品读回味这种课,教师更多的感觉是just so so。我们会把精彩片段记录,也会把遗憾瞬间备忘,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这时的我们,都会想起教育的那句另类定义: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事业。”
三、有效课的“成长”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一节好课有五个标准:一是有意义的课,即充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扎实的课;三是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我们不能全盘否认公开课的唯美华丽,也不能忽视注重常态课的模式: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要保留原生态的学习:有不会读的生词,对文本的理解由不懂到懂的过程,口语的表达有结结巴巴的时候。还能勇敢质疑,各抒己见,并能够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解决。磕磕巴巴的课很真实,也更有示范性。课堂上要留下遗憾。
其实,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它们的意义都绝不只是饭店橱窗里摆出的样板菜。我们提倡有效教学,倡导有效课堂,我们听课吵课评课,忙得不亦乐乎,但不要忘了所有的着眼点都是学生,虽然学生众口难调但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立足教学实际、学生学情,研究一下,针对不同学生的口味,适当添减作料,选择烹饪方法,让学生会吃爱吃并从中摄取知识的各种营养,教师在此过程中,注意用心总结每节课的得与失,注意提升自我,让每一节常态课上出精彩,上出质量,就像又舒服又好看的服装一样,打出自己的上课风格品牌。而这是场锤炼,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成长。
四、结语
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我们将在这里见证着学生的青春也同时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是美好的事业。为了这份事业的美好,让我们行动起来,与浮躁的教育现象战斗,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公开课;常态课;有效课
作者简介:曹庆珠(1982-),女,江苏邳州人,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外语系,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研究。(江苏 徐州 221116)
作为教师,除了上课,教学活动中还有一课,那就是听课。听课的乐趣在于换位思考中的将心比心。其实,久别学生角色好多年,能有一个机会到讲台下,成为一名聆听者,做回学生,不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吗?笔者综合了自己一学期以来的听课记录,谈谈自己对于听课的一些感悟,希望在促进自我观念转变的同时,能够给广大同仁带来一点启示。
一、公开课的“玄机”
公开课就是学校推出的精品“菜肴”,过程火爆:学生参与性高,往往有小组活动,学生忙于问题的讨论、活动材料的整理,教师忙于一个个活动的组织和过渡,忙于小组间穿梭指导;讨论环节,学生胸有成竹,滔滔不绝,将问题展示得头头是道;教师富有激情,PPT展示精彩纷呈,各个环节衔接自然,分秒不差。一堂课下来,感觉太完美了。公开课色香味俱全,45分钟的课堂行云流水,无懈可击。
这就是公开课给我们呈现的画面。作为老师,我们为了这短短的45分钟要付出七八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定上课时间、上课班级、上课地点;选择上课教材、上课内容;备课细化到每分每秒的上课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课堂用语、板书每一个单词在黑板上的具体位置;课件的每一张图片的呈现都在网上百度一遍、每一个设计按钮都要设计再设计、每一个视频动画或声音都要反复试播;然后就是试讲,设备调试。主讲教师那天穿什么,学生穿什么,教师听课坐哪儿等等都要考虑在内。这还不包括准备过程中的茶饭不香、夜寐犹思。这一切都得等公开课下课时那清脆的铃声来救赎。评课时,大家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活跃的课堂气氛等褒扬有加。至此,我们就好像脱掉了一件绚丽但却沉重的华服,教师学生都如释重负。
诚然,这并不是现在公开课的全部,但却又有一定的代表性。公开课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异化为教师展示个人能力和“表演”的场所,学生在被动的知识接受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同时,教学的目标和过程也被“理想化”了,学生很难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
二、常态课的“品读”
常态课就是“学校食堂的家常菜”,烹饪简单:简单的问候就导入新课,读生词,跟读自读齐读,理解课文,翻译句子,讲解语法,PPT也穿插其间,布置作业;学生大部分跟着老师走,但也会看见表现欠佳的学生,老师也会发火训斥学生的不自觉。一节课结束,老师意犹未尽,学生抓紧时间自由活动,当然,绝对也有学生就课堂疑问追着老师“打破沙锅问到底”。
这也许就是我们的常态课,作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这样的课型贯穿着我们教学生涯的每一天。我们备好课,改好作业,一根粉笔一个优盘就轻松上了讲台,与学生的交流也很轻松随意,就像穿着一件居家棉质衣服般舒服自然。学生也习惯了我们的授课方式,他们甚至都私底下笑侃我们的口头禅。
是的,简单、明了、平常,我们的随堂课就是这样,或者预约听课的我们稍做准备、考虑,但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我们和学生最真实的课堂:没有过多的铺垫,按照课时进度按部就班地讲解,也会有起伏也会有高潮。仔细品读回味这种课,教师更多的感觉是just so so。我们会把精彩片段记录,也会把遗憾瞬间备忘,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这时的我们,都会想起教育的那句另类定义: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会变得更加美好的事业。”
三、有效课的“成长”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一节好课有五个标准:一是有意义的课,即充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扎实的课;三是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我们不能全盘否认公开课的唯美华丽,也不能忽视注重常态课的模式: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要保留原生态的学习:有不会读的生词,对文本的理解由不懂到懂的过程,口语的表达有结结巴巴的时候。还能勇敢质疑,各抒己见,并能够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解决。磕磕巴巴的课很真实,也更有示范性。课堂上要留下遗憾。
其实,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它们的意义都绝不只是饭店橱窗里摆出的样板菜。我们提倡有效教学,倡导有效课堂,我们听课吵课评课,忙得不亦乐乎,但不要忘了所有的着眼点都是学生,虽然学生众口难调但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立足教学实际、学生学情,研究一下,针对不同学生的口味,适当添减作料,选择烹饪方法,让学生会吃爱吃并从中摄取知识的各种营养,教师在此过程中,注意用心总结每节课的得与失,注意提升自我,让每一节常态课上出精彩,上出质量,就像又舒服又好看的服装一样,打出自己的上课风格品牌。而这是场锤炼,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成长。
四、结语
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我们将在这里见证着学生的青春也同时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是美好的事业。为了这份事业的美好,让我们行动起来,与浮躁的教育现象战斗,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