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所谓康方言中的“声调”语音特征

来源 :南开语言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ui248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中国国内流行的藏语方言分类中的“康方言”土话中所确认的“声调”现象探讨其谙音特征,并对其历史发展予以分析。从语音学的角度来看,“康方言”中的“声调”现象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音高对立、发声态对立以及声域对立。此三类历史上互相独立发展,非共同创新。 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ne” phenomenon identified in the dialect “Kang Dialect” of the popular Tibetan dialect classification in China and analyze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rom a phonetic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mainly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tone ” in Kang Dialect: opposition of pitch, opposition of phonetic states, and opposition of phonograms. These three types of history are mutually independent and non-co-innovative.
其他文献
作者采用中医药结合血肿清除术治疗83例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患者,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予以报道.
文章以豫北晋语入声字的舒化为考察对象,通过方言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从豫北晋语的整体情况看,调值拉长自主舒化是清入字舒化后归入阴平的主要方式,大部分方言次浊入舒化后多
普通话拟声词阴平一统天下,其背后存在三个谜题:这种声调分布格局是古已有之,还是历史演变造成的;如果是历史演变造成的,其历时过程如何;更重要的是这种声调分布格局背后的制
本文对初级汉语水平的韩国女性汉语口语产出的韵律边界特征进行了实验分析,并将中国女性的发音语料作为基线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初级汉语水平的韩国女性口语韵律边界
本文针对调类合并过程当中的山西沁源交口乡方言,通过双字组前字调的基频曲线分析,讨论声调演变的方向性和双字调与单字调在调值演变上的关系。 This paper aims at the dia
本文用脑血流图检查局部脑血流显像辅以半定量分析方法对脑出血患者出血后不同时期,不同部位脑血流灌注与临床的关系做了研究,现予以报告.
畲语的调类演变中存在一个其他苗瑶语极罕见的~*B2调与~*C2调的合流现象。考虑到其音韵特点及畲汉两语的密切接触,本文认为它是畲语引进汉语的“浊上归去”这一规律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