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化学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以“2021年广东、湖南、河北三省选择性考试题”为例

来源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s5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高考评价体系分析2021年广东、湖南、河北三省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化学试题,认为试题立意高远、情境新颖、设问科学,充分发挥了高考的核心功能,落实了高考的考查内容,反映了高考的考查要求.针对高考命题特点,提出复习备考建议:巧用平衡思想,串联必备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完善思维模型;关注学科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减慢阅读速度,提升自我效能感.
其他文献
通过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研究,明确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科核心素养的一般流程、原则和策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框架,实现“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观点”的化学学科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真实的实验情境,探究久置的Na2S固体的氧化产物,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复杂体系,建立分析复杂体系的思维模型,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微粒来源以及微粒变化、厘清干扰因素的来源、掌握消除干扰的方法,最终确定久置Na2S固体的成分,在真实复杂的实验探究情境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补铁剂中铁元素价态的检验”实验过程中,用加碱法检验Fe元素的价态,不同实验小组得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从而提出质疑,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沉淀溶解平衡常数得出结论:得不到白色沉淀的主要原因是碱的浓度过大,沉淀来不及聚沉,便优先与周围的OH-形成络合离子[Fe(OH)6]4-.进一步延伸计算Fe2+与HCO3-反应是以水解为主还是以电离为主,通过计算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吉布斯自由能等,相互验证,得出结论:反应以HCO3-的电离反应为主,主要产物是FeCO3.
创新设计了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新实验装置,装置主要由“注射器+双孔输液袋”构成,简洁且方便教师手持演示.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一方面可同时观察到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不同实验现象,促进学生形成浓度变化影响硝酸氧化性这一化学观念,另一方面还可实现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相互转化.
以“Na2CO3和NaHCO3性质探究”微主题教学为例,针对课本实验现象不明显、缺乏视觉感知的缺点,应用手持技术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解热量变化、溶液pH、热稳定性和与盐酸反应现象的异同,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解.手持技术数字实验很好地建立了“曲线表征”,以及“视觉感知—量化感知—分析比较—思维建构”的思考模式.
教师拥有处理教材的自由,但该自由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的使用存在依赖主义、虚无主义倾向.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在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以图表代替文字,加强直观性”“变教材逻辑为教学逻辑”“将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创新观念,调整教学顺序”等途径实现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并以“自然界的水”为例进行阐述.
自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提出以来,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围绕当前大中小学德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在学科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重要抓手.以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版必修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教材栏目,并对比分析教材栏目中蕴含的“思政”内容的差异性,旨在为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更好地从旧教材过渡到新教材,从而更好地开展中学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通过多年的实验实践研究,构建了基于理论、计算和实验融合的研究化学问题的通用模型,利用该模型针对一些常见高中化学实验的疑难问题进行实验创新研究.以NaHCO3溶液常温分解为研究对象,全面诠释了理论、计算和实验融合下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为广大教师开展疑难问题和实验创新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针对化学课堂燃料电池演示实验的缺失,选取9V电池、海绵、食盐水、滤纸、铝箔、电子表等为实验用品,设计了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的可用于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验的自制燃料电池.通过电压传感器探究了自制氢氧燃料电池电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电极材料、电极大小、电解质溶液等对自制金属空气燃料电池的影响.
以学生的思维“软肋”和真实困惑为起点,展开思维过程可持续发展性探究,剖析高考试题背后隐藏的深度思维.通过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的引导,开辟、拓宽深度学习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提升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