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开发智力的基础学科。但数学往往显得抽象枯燥,要使数学新颖、生动,使学生乐学,就要尽可能的巧妙导课激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动手操作激发兴趣;多样练习激发兴趣。
关键词 小学 数学教学 激发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学习兴趣是推动、促进学生认识活动的巨大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入迷,钻得深,记得牢,才能有效地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才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之一。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激趣呢?
1.巧妙导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新课的几句话若能引起学习的兴趣,将使学生对本节所授内容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新的学习。因此,讲授新课前如果能结合新授知识和学生实际,设计巧妙的的铺垫过渡题,组织有趣的数学小游戏,讲述生动的数学小故事,介绍某数学问题的巧妙运算方法,运用风趣精彩的导语引入课题等。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入:“老师今天去农贸市场买菜,卖鱼的王大娘有一个疑难问题:鲢鱼每公斤要卖10元,昨天有人提出鱼头、鱼身分开卖,鱼头每公斤卖7元,鱼身每公斤卖3元。王大娘想7元加3元等于10元。这样卖不吃亏,就答应了。可是昨晚结账时,算来算去钱少了。肯定有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能帮她找出原因吗?同学们热烈讨论起来,最后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解开了疑难:原来鱼头、鱼身分开来卖,每公斤都必须卖10元,卖价才会和原来相等。从而让学生认识:“数学太重要了,学不好数学,会吃亏。”
又如,我在上“元、角、分的认识”中,设计了这样的故事:有一次小猴拿了10个1分的硬币,小熊拿了1张1角的钞票,上街买东西去。一路上小猴得意地对小熊说:“我的钱比你的多。”小熊听后哈哈大笑。接着大象也来了,它对小猴和小熊说:“你们别争了,我手里的钱才比你们的多,我有一张相当于小熊10个1角的钞票。”小朋友谁能猜出大象的钱是多少呢?学生听完故事举手踊跃,思维的主动性被激发了起来。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也就在教师的有意识训练中,学生自己主动地领会掌握了。
2.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教师可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认识过程。教学终了,学生获得知识,悬念得到解答,内心就会感到无比的喜悦。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一上课教师说:“只要同学们说出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直角三角形只说一个锐角),老师便能立即说出另一个内角的度数。倘若不信,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然后说给老师听。”这时,学生心中都装着一个谜,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有的想试试老师说的真假,有的想“难”住老师,结果老师不仅说得快,而且说得对。惊叹之余,学生又急于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学生便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学习过程之中。
加强感观,解难激趣。
课本上的知识总是相对的,一般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积极,主动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对教科书进行科学的再创作,变静为动,变“死”课本为活知识,这不仅能解决教师不易表述,学生不好理解之难点,而且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如在教学圆周率时,课前事先在小黑板上画一个圆和它直径,然后用白色胶布沿圆周盖住。课上将小黑板挂出,教师问:“谁能说出圆上这一周(指周长)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倍?”这时,学生们纷纷猜说2倍、3倍,还有的说4倍。通过演示,教师小结,得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都是自己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结论(可用圆周率的演示器再重现一次)。这个倍数是固定的,叫做“圆周率”。这一来,“圆的周长”这一概念十分清晰,周长与它直径相比得到3倍多一些,即“圆周率”,这个顽固堡垒也不攻自破了,“π”在计算中的运用便在学生脑海里打下深刻的烙印。
3.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苏霍姆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动手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活动,使他们从中发现规律。这样就使抽象的概念、法则具体化了,学生不仅容易懂、记得牢,而且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首先让学生把一个圆形硬纸片平均分成16等份;然后用剪刀把它剪开,最后,把剪开的小纸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大家看着自己拼好的图,老师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学生交流后得出: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πr),宽就是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πr×r=πr2。就得到了圆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学生不仅学会了圆的面积计算,而且还了解了公式的来历,加深了印象。
4.多样练习激发兴趣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呆板练习,乏味练习往往会把学生在学习知识中激发出的学习兴趣淹没,甚至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从而降低练习效益,陷入苦学的困境之中。所以,在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更新练习形式。如通过巩固练习加强双基练习,用弹性练习以开发智力,加强直观演示、学具使用及电化教学,引导学生一题多变、多问、多解,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好数学,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第二实验小学)
关键词 小学 数学教学 激发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学习兴趣是推动、促进学生认识活动的巨大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入迷,钻得深,记得牢,才能有效地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才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之一。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激趣呢?
1.巧妙导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新课的几句话若能引起学习的兴趣,将使学生对本节所授内容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新的学习。因此,讲授新课前如果能结合新授知识和学生实际,设计巧妙的的铺垫过渡题,组织有趣的数学小游戏,讲述生动的数学小故事,介绍某数学问题的巧妙运算方法,运用风趣精彩的导语引入课题等。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入:“老师今天去农贸市场买菜,卖鱼的王大娘有一个疑难问题:鲢鱼每公斤要卖10元,昨天有人提出鱼头、鱼身分开卖,鱼头每公斤卖7元,鱼身每公斤卖3元。王大娘想7元加3元等于10元。这样卖不吃亏,就答应了。可是昨晚结账时,算来算去钱少了。肯定有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能帮她找出原因吗?同学们热烈讨论起来,最后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解开了疑难:原来鱼头、鱼身分开来卖,每公斤都必须卖10元,卖价才会和原来相等。从而让学生认识:“数学太重要了,学不好数学,会吃亏。”
又如,我在上“元、角、分的认识”中,设计了这样的故事:有一次小猴拿了10个1分的硬币,小熊拿了1张1角的钞票,上街买东西去。一路上小猴得意地对小熊说:“我的钱比你的多。”小熊听后哈哈大笑。接着大象也来了,它对小猴和小熊说:“你们别争了,我手里的钱才比你们的多,我有一张相当于小熊10个1角的钞票。”小朋友谁能猜出大象的钱是多少呢?学生听完故事举手踊跃,思维的主动性被激发了起来。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也就在教师的有意识训练中,学生自己主动地领会掌握了。
2.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教师可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以最佳心理状态投入认识过程。教学终了,学生获得知识,悬念得到解答,内心就会感到无比的喜悦。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一上课教师说:“只要同学们说出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直角三角形只说一个锐角),老师便能立即说出另一个内角的度数。倘若不信,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然后说给老师听。”这时,学生心中都装着一个谜,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有的想试试老师说的真假,有的想“难”住老师,结果老师不仅说得快,而且说得对。惊叹之余,学生又急于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学生便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学习过程之中。
加强感观,解难激趣。
课本上的知识总是相对的,一般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积极,主动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对教科书进行科学的再创作,变静为动,变“死”课本为活知识,这不仅能解决教师不易表述,学生不好理解之难点,而且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如在教学圆周率时,课前事先在小黑板上画一个圆和它直径,然后用白色胶布沿圆周盖住。课上将小黑板挂出,教师问:“谁能说出圆上这一周(指周长)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倍?”这时,学生们纷纷猜说2倍、3倍,还有的说4倍。通过演示,教师小结,得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都是自己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结论(可用圆周率的演示器再重现一次)。这个倍数是固定的,叫做“圆周率”。这一来,“圆的周长”这一概念十分清晰,周长与它直径相比得到3倍多一些,即“圆周率”,这个顽固堡垒也不攻自破了,“π”在计算中的运用便在学生脑海里打下深刻的烙印。
3.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苏霍姆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动手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活动,使他们从中发现规律。这样就使抽象的概念、法则具体化了,学生不仅容易懂、记得牢,而且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首先让学生把一个圆形硬纸片平均分成16等份;然后用剪刀把它剪开,最后,把剪开的小纸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大家看着自己拼好的图,老师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学生交流后得出: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πr),宽就是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πr×r=πr2。就得到了圆的面积公式。这样教学生不仅学会了圆的面积计算,而且还了解了公式的来历,加深了印象。
4.多样练习激发兴趣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呆板练习,乏味练习往往会把学生在学习知识中激发出的学习兴趣淹没,甚至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从而降低练习效益,陷入苦学的困境之中。所以,在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更新练习形式。如通过巩固练习加强双基练习,用弹性练习以开发智力,加强直观演示、学具使用及电化教学,引导学生一题多变、多问、多解,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好数学,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