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SA模型的冲击矿压危险性评估

来源 :能源技术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89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煤矿冲击矿压的危害性严重波及到作业人员的安全生命,制约了煤矿作业的正常生产。以某矿现场所取岩样通过声发射实验仪器采集的相关数据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声发射信号的评价指标振幅、抗压强度、振铃数所占的权重,结合模拟退火算法,建立了工作面冲击矿压危险性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在现场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为了解决深埋松软煤层钻孔全孔深封孔技术难题,提高钻孔瓦斯抽采效果,通过对郑州矿区某煤矿瓦斯抽采钻孔护孔和封孔施工工艺以及钻孔瓦斯抽采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异径护孔和“软连-短接”封孔改进技术措施及施工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异径护孔技术,通过优化孔径管径比,减少了护孔管下管阻力,全孔深护孔成功率显著提高;采用“软连-短接”封孔技术,提高钻孔有效抽采长度,增强封堵材料的可塑性,减少了封孔管和封堵材料的破坏,提高了钻孔密封效果。经测试102 m深钻孔瓦斯抽采参数,在测试周期内平均单孔甲烷抽采浓度提高了93%
采空区遗煤自燃、瓦斯外泄是造成煤矿灾害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合理地构筑采空区密闭墙对防止煤矿灾害事故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井下工程试验等方法,对山西某矿1302工作面采空区密闭墙构筑位置、厚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该工作面采空区密闭墙最佳构筑位置为距回风巷3~6 m,密闭墙合理厚度为2 m,井下试验期间密闭墙前瓦斯浓度在0.2%~0.3%,与回风巷瓦斯浓度基本一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其他矿区采空区密闭墙构筑提供借鉴意义。
利用程序升温实验测试灵泉矿煤样,研究煤样在程序升温条件下的耗氧速率、CO、CH4、C2H6及C2H4的产生规律。通过实验确定了煤样耗氧速率、CO浓度、CH4浓度、C2H6浓度和C2H4浓度与温度的关系,并通过非线性曲线拟合,得出其与温度的拟合方程,从而得出煤样由低温氧化转为快速氧化的临界温
李堂煤矿1301采煤面推采过后,对老空区进行了常规措施封闭。在动压影响下,封闭砖体墙及巷体出现了开裂及漏风现象,造成老空区遗煤发热氧化,CO等毒害气体流出,1301轨道巷CO含量超限,威胁正常采煤面的推采。根据该段巷道实际条件,采用超高水速凝砂浆材料回充受影响的老巷,改良了巷道岩体的稳定性,填封了漏风裂缝通道,杜绝了新鲜空气流入采空区,避免了老空区遗煤进一步蓄热氧化,保障了生产采煤面供风的可靠性,为矿井采煤面的正常推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可可盖煤矿是我国首例采用敞开式TBM施工超长斜井的煤矿,面临长距离通风、排水以及穿越含水层、破碎带等诸多技术难题。结合该工程的特点,分析并阐述了关键问题所在,提出了完善的应对技术措施,可有效地解决敞开式TBM过破碎带、防治水及超长斜井的通风等难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国内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
为保证工作面过空巷时的围岩稳定,以温庄煤业15106工作面过外切眼空巷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外切眼空巷不同支护强度下外切眼空巷的稳定性,并利用现场观测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外切眼空巷采用加强支护方案后,顶板下沉量显著减小,较原支护方案顶板下沉量降低了52.5%,工作面顺利通过外切眼空巷,对工作面过空巷支护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针对黄陵一号煤矿软岩硐室底鼓量大的问题,根据通讯硐室的工程地质条件,对软岩硐室的底鼓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底板超挖反拱浇筑混凝土加底锚杆、锚索群综合加固技术,并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硐室底板加固前后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现场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案有效地控制了大断面硐室底鼓的发生。
为了解决山西回坡底煤矿10102工作面开切眼遇断层冒顶问题,对冒落区域实施注浆加固,通过采取铺设人工假顶、实施注浆工艺、加强支护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冒落区域破碎顶板的位移,保证了工作面顺利推进。
金川公司金属矿山二矿区在深部硐室集群施工中,为实现硐室群安全、快速、优质、高效施工,通过采用分区、分层、阶梯掘进和错位支护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附近硐室群围岩的扰动,保证了硐室群的相对稳定。成功运用增压接力喷浆等联合施工技术,实现了均衡生产,大幅度缩短了工期,保障了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以赵固二矿121302工作面运输巷道为研究对象,对巷道出现的变形破坏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巷道出现较为严重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为巷道所处地段的地应力较高、泥岩和煤层的整体强度偏低、围岩出现明显的劣化和偏应力作用、采动影响较为明显以及围岩表现出明显的流变效应等。结合巷道所处地段情况,设计采用了“支护+改性+卸压”的协同耦合支护方案,返修支护取得了较好的支护效果,保证了巷道的使用效果,为类似条件的巷道支护方案确定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