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印尼语中植物词隐喻化认知对比研究

来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并从侧面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活习俗、认知方式和宗教信仰等,而隐喻在语言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认知思维和文化视野,可见语言、隐喻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汉语、印尼语中植物词所折射的隐喻能够鲜明地反映中华民族和印尼民族的精神文化特点.系统地对汉语、印尼语中植物词隐喻化认识的研究能够让我们对中华民族和印尼民族文化特征进行深入了解,从而促进中、印两国人民之间民心相通,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应用能力.
其他文献
银饰是水族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内容.水族银饰一般分为头饰、颈饰、手饰和腰饰.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成品样式十分精美,是水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
九江山歌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发挥过良好的社会功能.在新时代中,山歌的某些功能退化,某些功能应该得到强化.地域文化是当地人民核心价值观社会化的最好载体.新时代中,九江山歌的社会化功能也要得到与时俱进的创新.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全球网络治理的共同话题.分析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背景有助于了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而分析作为网络空间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群体,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责任的培养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天然要求.要从加强自我建构,挖掘大学生网络责任伦理生成的内部源泉;强化教育引领,打造“三位一体”网络道德教育责任体系;加强法律保障,开辟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征程和新方向3个方面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责任.
根据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从宏观的、全新的角度对辅导员在不同的语境下与学生的互动进行观察.具体而言,着重探究高校辅导员的人称指示语选择情况,聚焦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辅导员所建构的身份角色.通过分析辅导员人称指示语的使用,确认其建构的不同身份角色,进一步研究最终产生的交际效果,为辅导员今后的培训等工作提供借鉴与帮助.
上党郡在春秋晚期三家分晋前就已设立,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分别设立上党郡,从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王龁攻占整个上党地区开始到唐乾元元年(758年)更名为潞州,存续了千余年的历史.在这千余年的时间里上党郡多次易名、迁移治所、辖境和层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对当地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位于长治市区中心的上党门作为古代上党郡署的大门,也依然见证着上党地区的历史变迁.长治市区曾长期作为上党郡郡治,上党已成为长治的代名词.
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为了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号召,湖北大学于2020年2月17日全面推行网络课程教学,并进行了一个学期的网络教学.为了有效推动学校网络课程建设,提高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该研究对湖北大学网络课程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调查发现了网络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网络学习平台过多,操作繁琐;网络课程缺少教师的实时监管;学生课堂互动参与度一般,生生互动少;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网络因素、软件操作问题、电子产品干扰等因素对学习会有影响.在此基础上,依据在线教育教学理论
在新时代“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指导下,语言服务业的迅猛崛起,对于打造一流的翻译人才提出了迫切性的要求.为助推山西省对外交流的步伐加快,应加大力度改革MTI教育模式,将对外交流与语言服务业翻译人才培养相紧密结合,竭力探索我省对外交流与MTI教育模式之间相互促进的新路径.然而,目前山西省本科院校的翻译专业(MIT)培养模式尚未完善,亟待加以调整,以满足我省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需求.该文以语言服务业为定位,梳理了目前山西省语言服务业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旨在重构语言服务业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本科
中国武术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具象型的体现,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其他国家武术的发展有迥然不同的历程和特点,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医药学,养生学,戏曲军事谋略审美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形成了独具一格,极具中国特色的武术门类.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想要随着社会进步一并发展,就需要对其文化内核有深刻的认识,根据其内核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对内容进行提取和发展,既要符合内核要求,同时也要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所需的要求,既要保留传统武术中的精神内涵,也要考虑到未
明确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现状是做好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工作的前提.通过调查桂东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状况发现:受调查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学校教师在安全教育认知方面存在一定偏差;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存在师资和教材缺乏、教育经费有限、留守家长忽视安全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力量不足等现实障碍.
衢州非物质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丰富多样.民俗类“非遗”更是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的基础和前提.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对衢州民俗类“非遗”的外宣和传播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该文通过分析衢州市民俗类“非遗”英译现状,结合针对性的“非遗”英译以及传播原则,对“非遗”英译进行策略性探究,希望能对衢州市民俗类“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外宣工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