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材料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yffg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数学教育活动材料适合儿童的需要是活动材料提供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在同一数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孩子对新活动能很快理解,做出反应,并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有的孩子则感到困惑不解,无从下手。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是指某一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它具有表述具体,操作性较强的特点,所期望的教育成果基本上可以观察到或测量到的;它大多数是从学前儿童获取哪些经验这一角度提出,有的活动对儿童认知能力、兴趣、情感和态度也提出了相应的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是数学教育活动的载体,儿童学习数学的工具;是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显性的、可见的媒介;是帮助儿童主动地构建数学知识,诱发儿童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的中介。
  一、解读目标层级
  构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是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思路。它的提出源于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内涵及其丰富,存在着横向与纵向互相平行、递进的交错关系。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同一个数学教育活动中,它的目标指向具有三维的层次的可能:具有递进关系的同一目标的纵向层级目标群;具有横向并列关系的同一活动指向多个目标的横向目标群;横向并列目标与纵向递进目标互相交目标群,大部分的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属于第三类;正是由于目标的横向并列与纵向递进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儿童的思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与锻炼。由此,我们认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研究与建立,可以为幼儿学习数学架设起一座通向数学教育活动目标顶端的楼塔,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与能力,自主选择与确定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目标层级,在教师的引导与互动中,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或一步一步上升,或跳跃式上升,最终使每个孩子步步成功,满足幼儿获得成功的需要。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我们主要从以下二个层面进行此项工作。
  1、教师预定目标层级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具有显性特点。我们首先从来自于教师预定目标层级的研究入手,从较为显性的数学教育活活动目标为切入点。教师在层级目标群的研究过程中,以查阅文献资料开始,吸纳与获得有益的经验,然后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根据对目标的研究与解读,从同一数学教育活动入手,从横向并列与纵向递进两条主线着手。在研究中,教师们创造性地开始研究工作,构建了一系列教师预定的层级目标群。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每个幼儿对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的敏感度各不相同。因此在使用层级目标群时,其递进关系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呈现出一种动态组合的状态。每个层级目标可以看作是层级目标群的一个要素,各要素的内涵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各要素的上下位置与所处的层级可以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灵活地调整,最高层次的目标是相对固定的。
  2、儿童探索目标层级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具有隐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数学教育活动中的目标层级,是获得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幼儿园数学活动‘引导发现法’运用研究”课题过程中,我们创设了“幼儿引导发现室”。在这个特定的活动空间中,为幼儿提供了充分与活动材料交互作用的场所,幼儿在此自主操作,摆弄新活动内容材料,为数学层级目标群的形成;为教师观察与解读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由此发现,孩子的探索活动不但可以为数学教育活动层级目标群的形成与建立提供依据,而且可以补充教师的思维的创造性与整体性。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源于儿童探索发现的层级目标群,比教师预定的层级目标群更吸引幼儿,幼儿内在的学习潜能真是不可估量。在此类师幼互动活动中,教师重新认识与理解了儿童,对数学教育活动也进行了再认识。
  二、研究材料提供
  學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是物质环境的重要部分,《纲要》在科学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提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由于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的丰富性,活动材料在准备上也应体现数学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层次性、多元性。在科学性上应体现数学概念的属性特征,能把幼儿所学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以直接活动的材料,让幼儿在摆弄、操作中,积累与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在多元性上要体现数学内在逻辑序列与一物多用的原则,满足教学与幼儿发展的需要,使材料的功能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在层次性上要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有兴趣地进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从而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数学教育活动材料的提供与研究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目前我们主要从以下而二个方面进行此项工作。
  1、材料匹配目标内容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材料的准备是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教师在研究中深深感受到活动材料的巧妙设计与提供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设计制作与提供活动材料时,我们从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出发,以便于操作、新颖美观、多种多样吸引幼儿。同时,依据层级目标群,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让每个幼儿喜欢活动、乐于操作,保护幼儿学习的兴趣。
  2、材料适合儿童需要
  数学教育活动材料适合儿童的需要是活动材料提供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在同一数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孩子对新活动能很快理解,做出反应,并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有的孩子则感到困惑不解,无从下手。因此,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材料,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的学习需要到关重要,它能很好的保护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求知欲望。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层级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材料提供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观察了解幼儿数学已有经验与发展差异水平;为幼儿确定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数学教育目标;提供与满足幼儿发展与需要的活动材料;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持与帮助,促进他们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为幼儿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与活动材料,支持与帮助幼儿探索数学奥秘,保护幼儿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提供师幼有效互动的依据,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幼儿的同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他文献
长久以来,小学阅读教学一直困扰着我们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有的老师为了赶时间或图省心、省事,把学生的自主性给忽视了。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对文本进行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走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老师拼命的讲,收效却甚微。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自己对作品的阅读。那么,我们该怎么做
摘 要]音乐家用音响组合形象,美术家用色彩线条组合形象,作家创造形象凭借的是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去写人物的行动、外貌、言语,从而创造一个个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  [关键词]语文语文教育  爱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21世纪,人们谈美、寻美的兴趣更加浓厚,于是,美育也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所谓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我短暂的十几教学生涯中,充满艰辛,也不乏欢乐。回顾走过的教学路,总结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获得这样一个值得肯定的公式:成功=热爱+探索+奉献。  一、热爱是事业的基石  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始终不渝的。自从我选择这个职业以来,始终乐意从事这个职业。  孩提时代,我就憧憬当一名光荣的教师,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毕业后,我分配到了一所农村小学任教。终于实现了我的夙愿,在学校
目的观察瘦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大鼠模型的心肌影响,探讨瘦素在MIRI中的作用,阐明瘦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意义,并指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疾病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然而在农村小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较低,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了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  一是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农村学生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影响,没
[摘 要]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
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配合能显著促进棉株地上部、地下部干物质的累积,但根冠比有所降低;NPK,NP,NK 配合有利于单株成铃率的提高,且成铃空间分布均匀;而棉铃性状表现为铃重、衣分、衣指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讨、去
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实效地利用它提高和增强学习效果,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中进行辅助性教学,提高课堂效果呢?  一、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体现素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多媒体手段以其提高课堂效率的优势在这方面起着良好的辅助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