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鼻气流动力学研究仿真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y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制鼻腔鼻窦仿真模型,并验证其在鼻气流动力学实验研究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①用正常成人鼻腔鼻窦作为灌注模板,以透明树脂和琼脂为灌注材料,制作出鼻腔鼻窦透明仿真树脂模型;②用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确定模型内部结构符合人鼻腔鼻窦正常形态与结构;③用鼻声反射仪检测确定模型的截面积和容积曲线并与正常人鼻声反射结果比较;④使用摄像机记录烟雾在鼻腔鼻窦模型内的流动方式与分布范围,以检测其透明性和直观性,其结果可经计算机处理。结果成功制作出鼻腔鼻窦模型。模型具有仿真性强、透明性高的特点。模型的内部结构、形态、声反射图形与正常人鼻腔鼻窦检查与测试结果相近。从外部可观测烟雾在鼻腔鼻窦模型内的走向与分布,并可用高速摄像机记录。鼻吸入气流以两种主要流动方式到达后鼻孔:气流流过鼻阈后,大部分气流直接冲击中鼻甲前端,在中鼻甲前端形成漩涡;气流大部分经总鼻道和中、下鼻道呈半弧线型,小部分经鼻腔中上部呈抛物线型到达后鼻孔。快速吸气时鼻腔中上部的气流迅速增加;在鼻阈后中鼻甲前端和鼻咽部两处气流出现漩涡。呼吸时气流可直接进入上颌窦,呼吸时上颌窦内的气流均形成漩涡。结论①研制的仿真透明树脂鼻腔鼻窦模型可用于鼻气流动力学的实验研究;②鼻吸入气流以两种主要流动方式到达后鼻孔:大部分经总鼻道和中、下鼻道,小部分呈抛物线型经鼻腔中上部;③鼻吸入气流主要冲击部位是中鼻甲前端和下鼻甲,呼吸时上颌窦内的气流均形成漩涡。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隐蔽部位动脉性鼻出血出血点的识别方法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08年1月63例隐蔽部位动脉性鼻出血患者内镜下诊治过程。结果63例出血点均明确,其中嗅裂鼻中隔部36例(57.1%)、下鼻道后穹隆16例(25.4%)、中鼻道后下部7例(11.1%)、下鼻道前上端2例(3.2%)、鼻咽部2例(3.2%)。63例中,单纯烧灼31例(49.2%),烧灼+局部明胶海绵填塞19例(
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是一种听功能异常性疾病,表现为声音可以通过外耳、中耳正常地进入到内耳,但是声音信号不能同步地从内耳传输到大脑,患者主诉为可以听到声音但是对言语的辨别及理解能力异常。听力学检查表现为诱发性耳声发射(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EOAE)正常、听性脑干反应(ABR)严重异常。听神经病的认识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一直以来国内外
患者女,36岁,因左侧突发性面神经麻痹10年,左耳搏动性耳鸣、听力下降4年余于2006年11月20日入院。10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嘴角向右侧歪斜,当地医院以Bell面神经麻痹治疗,效果一般,但未进行性加剧。4年前出现左侧持续高调搏动性耳鸣,与脉搏节律一致,按压同侧颈部血管区后明显减轻;
目的检测鼻咽癌中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micm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LVD),探讨鼻咽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鼻咽癌和20例鼻咽部炎性反应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LYVE-1行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肿瘤内MLVD,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鼻咽癌组和炎性反应
目的探讨自体砧骨搭桥术在听骨链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自体砧骨搭桥听骨链重建患者,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9.75个月。将自体砧骨塑形后桥接于完整的锤骨和完整活动的镫骨之间。观察术后并发症并行听力学疗效分析。结果术后无1例自体砧骨脱出,2例移位。平均纯音听力(pure tone average,PTA)的气导由术前(46.69±18.32)dB提高到(30.21±9.46)d
目的探讨恶性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征、病理及预后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2年2月至2006年6月50年间收治的9例恶性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9例均行超声检查,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4例,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3例。术前动脉压迫锻炼5例,其余4例肿物较小可触及颈动脉走行者未行压迫锻炼。术式均为动脉体瘤及周围组织扩大切除术,3例阻断颈总动脉,其中1
肺栓塞是外科手术后致命的并发症之一,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易被手术本身掩盖,故误诊、漏诊率高,死亡率高。本文回顾分析1例重症OSAHS患者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后肺栓塞的有关资料。
患者男,63岁,以发现左侧颈部包块10年,间断憋气1年,加重4个月于2007年2月18日入院。患者自述颈部包块生长缓慢,感冒时增大,引起憋气、胸闷,休息后缓解,4个月前加重,并有吞咽不畅,可进食,“抗生素”治疗后缓解。否认颈部外伤史。查体:颈部对称,无明显隆起,甲状软骨左侧可触及2.0cm×2.0cm包块,质硬。纤维喉镜检查:左梨状窝变浅,声带及声门裂前部偏向右侧,声带运动无异常。
支气管源性囊肿是先天性囊肿性疾病的一种,临床比较少见,而位于上纵隔气管食管沟内的支气管源性囊肿并感染极为罕见。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耳鼻咽喉科于2008年1月3日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气迷路是指迷路中有气泡存在,气迷路非常罕见。临床上气迷路多由于外伤引起,国外报道常见原因为颞骨骨折,其次为医源性如镫骨手术和电子耳蜗植入。气迷路可导致患者眩晕和听力下降。现报道1例因外耳道异物手术后导致前庭腔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