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xhz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各种教育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制约着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在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转变,学生获得健康身心的过程中,也能够形成重要的心理素质。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能够注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不断意识到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教育滞后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地找到農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在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转变,形成重要的学习意识,在不断规范自身行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同时,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指导。学校、教师、家长一起联合建立一个有关心理健康的教育机制,督促学生能够自己处理一些心理方面的难题,形成积极向上的发展面貌。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一、 引言
  农村小学在不断进行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进入校园管理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重要的心理问题。教师和家长都对学生有着更高的期望,从而在完成教育任务进行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明显,有些学校倾向于德育培养,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无法承受心理压力,形成自卑心理,在承受挫折方面也逐渐出现没有安全意识的心理发展问题。学校在不断重视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能够为教师提供重要的心理健康培训空间,逐渐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同时,进行多资源的教学融合,形成心理健康实践活动以及心理健康现代化教育新模式,在用爱去呵护,转变学生心理问题,也能够更好地与家长进行联合,关心学生心理成长,让他们敢于表达,敢于交流,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建设。
  二、 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学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让学生逃避学习,在面对各种压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错误的心理问题。农村小学校和教师都应当意识到现阶段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更好地让他们形成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在积极应对各种社会挑战的同时,也能够将自身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树立远大的发展目标,形成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效果。农村地区经济状况不发达,教育意识不够清晰,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联系脱节,学生失去了自主发展意识,在封闭的空间内形成心理矛盾。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向前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从而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对学生不同问题实施心理辅导,形成心理教育机制,促进学生在健康环境中的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不足
  农村小学校由于教学设施落后,在不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教育的有效引导,但大多只是徒有形式,在进行心理健康实践的过程中,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农村小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忽略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交谈的过程中,出现了心理交流障碍。学校应当意识到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在不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设定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创新理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家长外出打工,出现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参与学校教育和生活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关爱和陪伴,出现了自卑的心理,不爱与教师进行表达和合作,在参与集体活动中总是不合群,学生心理缺乏安全感,逐渐阻碍了学生未来的成长,甚至会出现犯罪心理。有的农村小学校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落到实处,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创新性,在心理压力较大的状态下,学生开始接触社会上的不良教育环境,在脱离学校教育环境的过程中,逐渐无法控制自身的网络嗜好以及社会玩乐心理,学生的心理压力无法释放,逐渐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信心。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在不断进行有效教育科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学生应当能够得到有效的引导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在不断进行心理表达以及心理沟通的过程中,重要的心理压力得以释放,解决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
  (三)学校、教师、家长存在的心理教育困境
  农村学校在不断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受地区教育条件的影响,失去了教育的先导性,学生在参与学校教育和生活的过程中,缺乏主体性认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并没有设置专业的教师以及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引导者,进行实际教学目标融入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较差,在不断进行琐事处理的过程中,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有心无力的现象。农村家长在不注重学生教育的同时,开始脱离学生的管理,在不断给予学生经济资助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困境。
  三、 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不断将教育进行现代化思考的过程中,应当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逐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形式和教学方法。在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指导以及教育目标调整的过程中,逐渐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重要的环境条件,学校、教师、家长齐心协力,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的基础。在与学生积极交流以及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应当能够让学生获得快乐以及舒适的教育环境,从而在树立自律自强自信意识的同时,能够通过有效的途径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学生自觉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在不断进行个体教育价值发挥的过程中,调节自己的情绪,形成心理健康学习的重要目标。
  (一)学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师勇于实践
  学校是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在不断从学生实际心理问题出发,构建有效教育机制的过程中,学校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在学科教学以及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效渗透。教育改革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在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能够平衡学生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自身的实际心理问题。学校在加大设施设备投入的过程中,应当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重要的教育资源,从而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正面的心理健康影响,在教育实践中形成自身健康心理形象以及积极学习状态,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形成心理健康的有效交流。   (二)分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者,在不断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分析的过程中,能够抓住学生形成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不断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学生的心理压力找到有效的释放途径,从而能够对症下药,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在进行教育沟通形成家校合作教育模式中,不断进行实地走访,与学生和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形成自我情绪的良好控制,让家长发挥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作用,学生在被关心、被呵护的状态下,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发展趋势。教师运用现代化沟通设备与家长取得联系,实时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反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构建心理辅导机构
  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教师都有责任对每一名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监督,在不断用语言引导、实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通过教育课程形成专项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学校应当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课程的讲解,也可以为教师提供重要的心理培训,从而在构建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同时,设置相应的心理辅导机构。在现代化教育环境下,农村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有效的沟通平台形成重要的教育引导方向,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学习环境,逐渐在心理健康实践活动中,达到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四)教师与家长联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农村小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实践的过程中,应更好地让教师发挥自身的教育桥梁作用,在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传递的过程中,能够让家长将心理健康知识实践在陪伴中,从而在不断解决留守儿童实际教育问题的同時,与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取得联系,进行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家长应当积极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转变心理状态,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感受到无比的幸福,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 结语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进行不断的教育总结和教育探究,在引起家长、社会、学校及教师共同关注的过程中,形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学生在参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生活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在进行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自主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教材和实践心理教育活动,家校联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宗苏秋.浅析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困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4):31-33.
  [2]李少聪.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疏导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
  [3]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4]李翠苓.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5]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3):44-46.
  作者简介:
  刘曼军,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改政策的深入推进,小学阶段各科教学都开始了改革和优化。怎样提升对学困生的辅导教育成为综合性的社会课题,直到今日这个问题仍然在困扰着教育学界,且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难之一。所以相关教师要深入分析现有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辅导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对此文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学困生;辅导方式  一、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摘 要:在国家不断发展的同时,教育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因此新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课堂的授课同时会将阅读教学作为重点,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还创新了多种教学方式来为学生讲课,以促进小学生的综合发展,从而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能力  一、 良好阅读能力培
摘 要:初中阶段数學学科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当中,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培养学习主动性,已经成为教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只有做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活,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提升整体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文章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如何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可行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初中数
摘 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课标)提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处理,这些数学素养也在高考试题中体现出来。解三角形高考题中涉及最值的问题经常出现,以解三角形为载体,考查最值问题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考查方式,这类问题常常令许多考生没有解题思维,导致失分。文章从两个维度来处理此类问题,给出两种转化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
摘 要:“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应当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作业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践行“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重要部分。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作业的实施过程中,融入“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需要教师从作业设计、作业指导和作业评价三方面系统地把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作业实践,助力个性化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因材施教;作业;个性化教育  一、 引言  教育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师在教学上也要做出相应的转变,重视对学生自学、探究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果想要达到该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有效运用问题驱动模式,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问题引导下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基于此,文章针对问题驱动下高中数学新教学模式进行探究,首先探讨问题驱动下高中数学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性,然后简单介绍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相关内容,最后分析问题驱动下高中数学新教学模
摘 要: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大问题导学在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在大问题导学的教学课堂,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地位发生了改变,学习氛围更加活跃;通过大问题的设置,教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因此,在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积极推动大问题导学的使用。  关键词:大问题导学;初中数学;课堂建构  一、 引言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教师的教学是按照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
摘 要: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英语的学习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交互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人际互动为取向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方式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交互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实现资源的共享,在互帮互助中不断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文章先对交互式教学的概念和作用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交互式教学
摘 要: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上大都存在着教师读、学生跟读,强制记忆的现象,课堂缺少灵动的色彩。笔者认为灵动性不强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自主意识不强、课堂探究问题设计得不合理、师生关系不和谐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建议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去开展教学活动,以兴趣的激发为教学的切入点,构建灵动的英语课堂。  关键词:小学英语;自主;课堂;灵动  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这个理念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已经得到了广大教
摘 要:为了提升高中英语语篇教学成效,作者对所在学校语篇教学情况进行了研究,部分教师进行语篇教学时往往脱离语境、采用碎片化教学。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作者采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英语活动观的理念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利用活动观进行逆向教学设计,发现采用英语活动观进行语篇教学改变过去碎片化脱离语境的教学,激发学生对语篇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英语学习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活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