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与守望:“候鸟型”乡村教师现象审思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bi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候鸟型”乡村教师现象业已成为乡村学校的一种新趋向.其中,对子女在乡村学校受教育可能导致其学业质量低下的担忧、对城市便捷美好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城乡教学压力差异的规避等是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缘由.但长期两地奔波会使“候鸟型”教师在“迁徙”与“坚守”的摇摆中消磨教学热情,在“融入”与“孤立”的两难中产生角色认同冲突以及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落差中弱化幸福获得感.今天,使“候鸟型”乡村教师安心于乡村教育,需要从重塑教育愿景激发教学创造力、增强其乡村教育振兴和乡村文化传承创造者的角色认同、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专业发展以及多重保障并举以提升职业幸福感等多方位努力.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改革的国家逻辑是指由中央政府主导,为了实现国家意志和最大限度增进公共利益,制订统一的教育改革政策、规范或标准,通过国家掌握的权力、资源去推动实施教育改革的
  要本文主要考察了介孔碳材料CMK-3 对氯乙烯/乙炔的吸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由于CMK-3 对乙炔几乎不吸附,0.1MPa 时,氯乙烯/乙炔的分离系数高达45.6,远高于常用吸附剂活性
  本文研究了磷改性和水热处理对成型ZSM-5 催化剂酸性的影响,并考察其MTP 反应性能。研究表明:成型催化剂经磷改性后强酸量明显降低,而弱酸量基本不变;同时磷的引入使催化剂
乡村教师情感、情怀是影响其留任的重要因素,然而已有的教师身份建构研究中甚少回答教师的情感劳动及教育情怀在其中的作用的问题.本研究以优秀乡村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焦点
激发乡村学校办学活力是落实办学自主权、营造良好教育环境的目标指向,也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体现.城市学校的大班大校和乡村学校的小规模,形成了城乡学校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在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中,从强调知识学习向突出素养提升的教学转型,其
  环己酮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有机化工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纤维、合成橡胶、工业涂料、医药、农药和有机溶剂等工业。目前,工业生产环己酮主要采用环己烷氧化法,但采
  通过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s,简称DBD)方法,在O2气氛下,反应温度为130℃,DBD发生器功率在250W条件下,仅需反应50 分钟就可以完全脱除ZSM-5中的有机
“优秀教师留任”是当前困扰乡村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即便多种奖补政策并行,优秀教师依然留任困难.究其原因是由于优秀教师留任乡村使其自身损益失衡.通过分析发现,对教师奉
  以内蒙古高岭土矿物为原料,对其进行酸化、CTAB 改性处理,合成了具有介孔结构的高岭土。初步探索了其丙烷氧化脱氢(ODHP)催化性能。研究发现,经介孔改性后丙烯高温选择性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