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中国好声音》 传播生态“中国蓝”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nwu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无界,境自远。蓝色散发着浓郁的艺术和人文气息。蓝色代表着“蓝海”,“蓝海”象征着生生不息、波澜壮阔和放眼天下。这正是浙江卫视“中国蓝”这一形象的深刻涵义。浙江卫视经过多年的蓄力,厚积薄发打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中国蓝”形象。在节目构架方面更是极具特色,近些年凭借几档超人气的电视栏目,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品牌感染力,不仅为平台创造了巨大的效益,成功的经验也成为业界学习的榜样。本刊特约记者就浙江卫视的发展经历、发展经验、未来发展模式等问题,对浙江卫视频道副总监麻宝洲进行了专访。
  以厚底蕴为依托锻造“中国蓝”品牌
  《传媒》:浙江卫视“中国蓝”这一品牌是怎样创建、定位和运作的?
  麻宝洲:浙江卫视真正的起飞是从2008年开始的,当时广告盈收只有6个亿,只能混温饱而已,最近这两年,每年增长4亿~5亿元,我们去年的广告盈收是25亿元,到今年应该会有30亿元。2008年,夏陈安总监从教育科技频道来到浙江卫视之后,带领团队开始对浙江卫视进行整体定位。夏总认为浙江卫视的蓝色台标存在那么久肯定有它的道理,因此他让大家在蓝色上去下文章。我们的一个同事就提出“锦绣江南·中国蓝”这样一个定位,在经过一轮投票之后,大家认为“浙江卫视·中国蓝”更好。
  一开始,很多人不明白“中国蓝”有什么内涵,我告诉他们,就是把这个蓝色的台标贴到屏幕上,让你们在收看节目的时候看到它。这就是我们最初的目标。近年来,我们对此进行了提升,把梦想的因素也添加进去了,在台标中加入了“让梦想起飞”。可以说,“中国蓝”的品牌在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延伸。在有了“中国蓝”这一品牌之后,我们以《我爱记歌词》《麦霸英雄汇》为龙头,从点到线再到面不断突进,慢慢拓展,这两年的发展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这正如胡雪岩所说:“有一座城的眼光,就能做一座城的生意;有一个国的眼光,就能做全国的生意”。前段时间,我们在做一档关于浙商的节目,其中一个浙商将成功概括为“三公”精神,第一是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第二是灵活多变的济公精神,第三是铁面无私的包公精神。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传统媒体也需要进行企业化运作,像我们这样的媒体人在导向正确的情况下,也应该提倡这样的企业家精神。
  《传媒》:浙江卫视目前的节目构成有哪几大板块?
  麻宝洲:主要有新闻类、综艺类、电视剧类、人文类节目。另外按照总局的要求,也有道德类节目。浙江卫视的《人文深呼吸》一度在晚上21点播出,现在改在了晚上23点播出,经历了几次改版,我台一直保留着这档节目。
  《传媒》:为什么一直保留着这档节目?
  麻宝洲: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浙江卫视内部有一支对人文类节目孜孜以求的团队,无论怎样的市场化,都不放弃对于人文的追求;另外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浙江卫视自身对于人文的追求由来已久,并且从未止步,尽管要竞争收视率,我们也绝不放弃对于人文的追求。《亚妮专访》《文化时空》《文化公园》《沧浪亭》《浙江卫视周末版》这一系列文化类节目说明我们对于这方面节目的追求是有历史渊源的。此外,观众对于浙江卫视的诉求也希望有比较浓厚的人文底蕴。
  《传媒》:浙江卫视对未来有哪些规划?
  麻宝洲:浙江卫视除了打造“中国蓝”这一品牌以外,还在2009年提出了“生态传播”的理念。从2009年开始,我们加强了对节目的审核,在提高收视率的同时更注重社会影响,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2011年,我们提出了“顶层设计”的理念,就是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坚持“大片”战略、坚持做好人文类节目。去年,我们又提出了“综合评估”这一概念,提出了2015年在“综合评估”上居卫视之首的愿景。“综合评估”包含三个力,第一是传播力,传播力的内涵最核心的是收视率,除此之外还有覆盖率;第二个力是政策力,即政策响应度,听从党的安排;第三就是品牌力,这也是为什么浙江卫视比较重视人文类节目的原因。根据央视CTR的统计,浙江卫视在收视的排名上是第三,在“综合评估”的排名上也是第三,我们希望今后“综合评估”能排第一。
  希望好节目能由“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传媒》:目前,我们的很多有影响的节目,都是买国外的版权,为何我们的原创力不够?
  麻宝洲: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的节目要更多地回应老百姓所关切的问题。对于浙江卫视而言,就是怎样启动一个既叫好又叫座的节目。目前我们还处于一个向外国购买版权的阶段,总有一天我们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这是必经之路,因为在物质生产领域已经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了。哈佛大学前任校长说过,英国、法国的崛起不足为奇,美国和日本的人口规模也没有中国的大;他认为,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可以和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相提并论。在中国的发展之初,技术引进是必须的。在电视领域,2005年引进的是《超级女声》,之后就是《非诚勿扰》,再后来就是《中国好声音》了。那么几年之后,是不是能出现一个中国自行创造的节目,甚至输出到国外去?什么时候做到这一点了,我们才是真正的强国。我觉得,我们在经历物质生产领域转型时,科学技术领域、工业生产领域的创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文化精神领域也一定能出现由制造到创造的转型。
  我参加一些会议的时候,发现很多传媒集团都成立了所谓的“研发中心”,浙江卫视曾经也有一个“研发中心”,但是经过了几年的实践,发现并没有显著的效果,于是就撤掉了。但是这个问题必须辩证地看待。例如国外,生产一个节目是有一个严格的流程的,会首先向节目模式公司购买创意,将其中的10%的创意付之于节目创作,而这10%之中并不是100%能运用于节目中,还需要后期测试,最后也许只有2%~3%投向市场。这就和农民选种子的道理一样,农民可以自己选种子,但种子公司更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就国际电视产业链而言,英国、荷兰这些国家就承担了种子公司的职能,由于国内的市场小,制作了节目之后就专门卖给美国、中国这样有着大市场的国家。如果中国能在这方面跟上的话是最好的。但是节目模式公司的运行有一个特点,它可能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就要求有足够的耐心。用证券市场的话来说,这就是“风投”的概念。投资的有十个项目,也许成功只有两三个,其他的七八个都是失败的,但是这成功的两三个就足以弥补失败的那七八个了,甚至远远超过那七八个。在我国的电视生产领域,这方面的精神准备还是不足的,但我相信进一步发展之后,大家会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就是前期准备都是“沉默成本”,但是一旦抓住了某些东西,就足以弥补先前的成本。相信市场竞争到一定程度,大家就都会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传媒》:浙江卫视在“走出去”上有什么打算?
  麻宝洲:浙江卫视除娱乐节目外,还在积极地制作“大片”,例如《艺术:北纬30度》,就走了十几个国家。去年的中秋晚会,我们把全球的华人都团聚在一起,我去的国家是法国,我的其他同事有去美国的、阿联酋的、南非的,我们在走出去的同时也把我们自己的节目放在国外的播出平台上播,这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文化传播。而我们的《艺术:北纬30度》则是更加主动的一种方式,因为中秋晚会毕竟一年只有一次,而“艺术北纬30°”这一现象则是国外也有人在关注的。从我们的视角来看,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文化输出的过程。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随着浙江卫视的不断壮大,“走出去”的工作也一定会越做越好的。
  《中国好声音》背后的故事
  《传媒》:《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诞生的初衷是什么?
  麻宝洲:“好声音”的诞生绝非偶然,是因为浙江卫视对于唱歌类节目一直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加上与版权方的博弈与合作,最终促成了《中国好声音》的诞生。名字的由来,最早定为“中国之声”,临播在即,在浙江卫视大楼的第十七楼,夏陈安总监说“要么就取中国好声音吧”,当时制作方还觉得“中国好声音”这个名字太“土”。没想到半年之内“中国好声音”这个名字就红遍了大江南北。
  《传媒》:《中国好声音》在引进版权之后,在节目内容上做了哪些创新?
  麻宝洲:第一,我们在对学员的包装上进行了更多的本土化改造,尤其注重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对我说:“你们的‘好声音’比美国的‘好声音’好看。”原因就在于我们对节目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因为中国人除了喜欢听到好的声音外,更希望能听到好的故事。就《中国好声音》而言,观众通过声音认识了学员之后,就希望知道他或她的背景以及背后的故事,因此我们很注重对于故事的挖掘。第二,《中国好声音》是以正能量为宗旨的节目,这也是浙江卫视一直所坚持的方向和选择的路线。第三,《中国好声音》体现了真正的好声音,真正的正能量。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档节目没有所谓的“毒蛇”评委、“怪咖”等,不用这些元素来吸引眼球。节目真正做到了又叫好又叫座,上上下下都是一片肯定之声,《中国好声音》和《中国梦想秀》就是浙江卫视的“幸福双响炮”,这两档节目使浙江卫视挺近一流卫视的步伐势不可挡。第三,严格的内容把关。浙江卫视必须为在这个平台上播出的所有节目负责,作为把关人,我们对节目的审核是非常认真细致的。每周四晚上22点半,所有的总监、副总监就组成一个十人左右的审片班子,开始审节目,审完之后还要讨论,有时候审到凌晨2点多钟。这样发现任何问题都能赶在星期五节目播出之前及时修改。
  《传媒》:除了内容上的创新,《中国好声音》在整体的运营和产业链打造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麻宝洲:就目前而言,灿星制作主要负责的是节目制作和内容生产,浙江卫视主要负责整合营销传播。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好声音》在开播之前差点“裸奔”,在距离节目开播还有一周的时间,前面的广告商都跑掉了,其中包括联合利华和宝洁。这个时候,灿星制作决定自行垫钱,先把节目制作出来。就在这最后一周的时间,浙江卫视找来了“加多宝”冠名,灿星制作也十分佩服浙江卫视的营销能力。因此,浙江卫视在整合营销方面起的作用更大。
  反过来说,我们一点也不担心目前的这种合作方式,首先双方利益都取得了最大化,另外一方面,制播分离是大势所趋。浙江卫视是在利用自身的优势打造优质平台,利用市场优势生产优质内容,从而打造一个平台与内容相符合的产业链。
  《传媒》:《中国好声音》为浙江卫视带来了哪些方面的收益?
  麻宝洲: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冠名费是6000万元,全年的广告招商是3亿。2013年,广告冠名拍卖到了2亿元,全年广告经费增长到了10亿元,在得到相关管理部门、社会等多方面肯定的情况下,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此外,在与版权方的博弈过程中,浙江卫视始终抱着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坚持如果节目好即可让步,节目不好绝不让步,所以打造了这档充满正能量的节目,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是我认为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传媒》:浙江卫视对《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的未来发展有何规划?
  麻宝洲:《中国好声音》风靡的速度很快,就像一股旋风,从国内刮到了国外,风靡全球。我们之前也没想到这档节目能如此之火,能有如此巨大的能量,这是我们没有料到的。《中国好声音》在节目制作上基本是符合标准的,但是在营销上还是有点准备不足,所以第二季,我们就要打有准备之战了。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还是要尽力把这档节目做好。
  我们不敢幻想《中国好声音》会一直火下去。我们一方面要引进更多更好的节目;另一方面,如果条件成熟,我们也会自己创作节目。《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成功带给我们的除了成功的喜悦之外,更多的是对于第二季的担忧,比如评委和选手的变数都是不一定的,这些都会对节目产生影响。在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节目的内容还要根据我们的进程来具体跟踪和关注。第一季节目已将各种资源一网打尽了,第二季的阵容是否还能有这么强大,对观众的吸引力是否能够达到或超越第一季的情况,这些目前都很难说。
其他文献
高校学报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学科建设、繁荣高校学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作为学术期刊重要群体的高校学报,人们更愿意关注他的学术质量,而往往忽视了他的编校质量。但期刊发展实践告诉我们:编校质量是评判一本刊物整体质量的最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编校质量的水平基本可以反映一本刊物的整体实力和水平。本文抽取了全国正规出版的1448种高校学报,对其编校质量的整体水平进行研究,并试图寻
期刊
区县报作为党和政府在基层最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基层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长期以来,区县报在新闻报道方面多以严肃的“面孔”呈现在读者面前,亲和力和可读性明显下降,主流地位受到新兴媒体和都市生活类报纸的强烈冲击。  由此,提高报纸可读性,从而更好地为广大群众传递各种讯息,成为区县报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近年来,在破解这一难题的过程中,《江津日报》坚持“党报性质、都市报风格”办报理念,牢
期刊
今年1月4日,《人民日报》在第5版“黄金版位”推出该报“历史上第一块新闻评论版”,版式追求生动,如头条的评论员手写签名等,并推出一系列观点鲜明、剖析透彻的作品。由于《人民日报》独特的身份标识,这次改版引发广泛关注。无独有偶,2012年元旦,位处华南、在中国报业改革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张市场化程度颇高的地方党报——《广州日报》,亦针对评论进行了新一次大胆的改版,将以往的“热评”版提前到自己首创的党报
期刊
4月末在清华大学举办的“2013传媒发展论坛”上,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焦宏奋谈到:目前我国电影业仍处于产业链链接过程中,票房仍是目前最大的盈利模式,并预计到2020年中国电影银幕会超过30000块。从2012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大势来看,中国电影制作水平与市场都保持鲜明的上升态势,未来前景颇为乐观。中影集团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如何看待中国电影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又将如何发挥龙头作用进一步带
期刊
“传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在信息社会,人们对这一权利的认识与实践愈加深刻和广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规模已经远非昔日可比,对信息的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已经成为每个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不仅给新闻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对其信息吸纳能力和使用能力提出了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记者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目前,我们新闻学教学现状远未适应日
期刊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社会化媒体的资料接触的比较多。《光明日报》发表长篇文章谈到自助出版对传统编辑工作的挤压现象。《中国新闻出版报》载文讲“微博有资格登上新闻评奖殿堂”,报道了河南决定把微博平台纳入到明年的新闻评奖序列中来,该报还载文主张“从社交媒体‘寻宝’也须有度”,列举了一些社交媒体有意无意地发表不真实消息的情形。一些颇有主流媒体管理运作经历,同时兼具新闻理论修炼的专家、学者则提出了“两个舆论场”
期刊
数字杂志、手机出版等新媒体的推进,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加入,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全民的阅读习惯,随时、随地、随机阅读变得触手可及,此般碎片式的阅读,无疑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带来极大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纸媒即将崩盘,恰恰这种碎片式阅读,同报纸的深度阅读形成鲜明对比和强烈反差,从而为报纸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契机。为更好地开展读者活动,增加有效阅读率,《西安晚报》读书版推出的“长安悦读”公益读书沙龙活动
期刊
军事学术期刊在我国的期刊界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发展军事学术事业,推动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军事学术期刊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所担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办好军事学术期刊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装备》杂志为例探讨军事学术期刊的创新与发展问题。  准确把握办刊宗旨和特色定位  办刊宗旨是期刊的灵魂,风格特色决定着刊物的成败。办好
期刊
摘要: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具体路径进行了分析。首先提出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三个标准,接着分析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基本思路,然后从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方式和渠道、传播效果四个方面提出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操作方案。通过分析认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将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华文化 走向世界 标准 路径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期刊
继文字、印刷术、电报之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传播革命正在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这场以“技术赋权”为主导的传播革命已经快速渗透到社会的不同领域和各个角落,深刻改变着社会话语的权力空间,将传播的主导权逐步分解、让渡或转移给公众,在“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的同步进程中塑造全新的传播格局。  在当今中国,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也在深刻改变着传媒运营和新闻生产的机制、普通公众的信息接触和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