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初中学生实验的安全事故及避免措施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8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化学、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化学、生物课程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化学、生物知识和解决物理、化学、生物问题的重要的实践活动。无疑,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使学生由被动、机械地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活动,学生成了实验教学的主体。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知识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但是,教师不能就因此对学生放任自流,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不顾安危地由着学生蛮干,因为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笔者从事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教学多年,期间目睹了许多不该发生的实验安全事故。安全重于泰山,假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生了安全事故,这不但会危及学生的人身安全,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关重大,我们务必高度警惕,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切不可等闲视之。
  常见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的安全事故有如下八类:
  
  一、 未熟悉“实验室安全规则”就仓促实验,发生安全事故
  
  一走进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好多实验仪器、试剂,既令学生好奇,又令学生兴奋。但是,如果学生在未熟悉“实验室安全规则”的前提下就仓促实验,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比如:对实验试剂,用舌尝、用手拿、用鼻闻;用打孔器、针等切割或穿透物体,用手作撑垫;试管外壁有水珠就加热;撞击、敲打盛装易燃试剂的玻璃容器等等,均易发生安全事故。
  
  二、违反实验探究操作规程,发生安全事故
  
  任何事物的活动都有它的规律,因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探究活动也必须遵循操作规程,否则,极易诱发安全事故。
  例如:有的学生使用酒精灯加热物质时,因酒精灯使用时间过长,则引起了酒精灯的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呢?这是因为学生违背了酒精灯的使用操作规程。酒精灯使用时间过长,会导致灯体发热,酒精在灯内汽化,引起了爆炸。因此,当发现灯芯套边缘喷出蓝色火舌时,必须立即停止使用,换一新的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又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化学》做“稀释浓硫酸”的实验时,把水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浓硫酸中,水立即沸腾,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伤及了无辜。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学生违背了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的操作规程。上述操作恰恰将其颠倒了。我们知道,水的密度较小,把它倒在浓硫酸中,它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会使水立即沸腾,这便导致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
  再如:在学习《化学》做“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氣”的实验时,如果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氧气已完毕,学生先撤去了酒精灯,冷水就会沿着导管流入盛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试管内,以至引起试管的炸裂。这是因为学生违背了此实验的操作规程所致的。
  加热物质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应先将导管从水中撤出,再撤去酒精灯。上面的操作恰恰相反。先撤去酒精灯,再撤去导管,由于反应器变冷,反应器内的气压低于大气压,冷水就会沿着导管流入反应器内,引起反应器炸裂。
  再举二例:在《生物》“观察种子的结构”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实验中,要利用刀片切开种子和切片,由于刀片非常锋利,有的学生的手指常常被刀片切破。其原因就在于学生违背了该实验的操作规程。如果学生的左手拇指和食指捏紧所切物体,拇指又低于食指,右手持刀,两臂夹紧,使手里的物体和刀片不晃动,这样,就不至于手指被刀片切破。
  在学习《生物》“练习使用显微镜”一实验中,有的学生常常匆忙而又急速地降低镜筒,于是,物镜就压碎了玻片,划破了手指。这是因为学生违背了“应缓慢地降低镜筒以防物镜压碎玻片伤人”的操作规程。
  
  三、 粗心大意,发生安全事故
  
  实验探究是一项大胆心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谨慎行事的活动,切不可粗心大意、浮皮潦草,否则,便会引发安全事故。
  例如:实验前,假如对整个实验系统没有进行仔细的检查,一旦有损伤的玻璃仪器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炸裂,则会导致火灾发生;实验室中诸如糖、葡萄糖、乙酸等可以食用的化学试剂较多,单从外观上,糖和酚没有什么重大差别,如果粗心大意地把酚当作糖吃,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在配制高锰酸钾洗液时,如果毛毛草草地把稀盐酸作为水放入试剂瓶中溶解高锰酸钾,就会产生氯气,试剂瓶就会炸裂。
  又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化学》做“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时,由于粗心大意,高锰酸钾内混入了可燃物,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故。
  在学习《化学》做“氢气的可燃性”实验时,有的学生由于浮皮潦草,将空气混入纯净的氢气内,结果发生了爆炸事故。此实验前一定要让学生严防空气的混入,保证氢气的纯度,避免发生上述事故。
  因此,学生做实验探究活动时,教师一定告诫学生要大胆心细、一丝不苟、小心翼翼,切不可粗心大意,马虎了事。
  以上仅是常见的、特“醒目”的易发生安全事故的两例实验;再看下面几例实验安全事故: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实验时,如果学生粗心大意地将钩码挂不稳,钩码就极易掉下来砸伤学生的手指。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做“观察水的沸腾”一实验时,如果实验刚结束,学生不等烧杯冷却下来就仓促地拆卸烧杯,手指就极易被滚烫的烧杯烫伤。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做“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一实验时,如果学生用电源做实验,一定要注意用电安全,切不可粗心大意地用湿手触摸已通电的插座、插头等器材,以防发生触电事故。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生物》做“膝跳的反射”一实验时,如果浮皮潦草地使用木锤或者橡皮锤敲打膝骨用力过度,就极易伤骨。
  由此可见,事无巨细,一时的疏忽大意,必定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 取用试剂过量,发生安全事故
  
  有些实验虽然反应剧烈,假如试剂量小,则无危险;反之,则会发生危险。
  在学习《化学》做“制取蒸馏水”的实验中,如果烧瓶中加入的硬水超过了其体积的三分之一,则硬水沸腾时,轻者会顺着导管溢出,重者会冲开瓶塞,如此则会极易烫伤实验操作者。
  我们知道,红磷在氧气里的燃烧是十分剧烈的,可是,如果红磷的量较少时,则不会发生什么危险,反之,则极其危险。因此,让学生分组做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时,放入的红磷的量一定要适量。
  根据灭火的原理,学生制作简易灭火器时,如果浓盐酸和碳酸钠的量过大,则会冲开瓶塞,喷出酸液。这样,就会极易烧坏实验操作者的衣服,腐蚀其手臂或者脸庞等部位。
  
  五、 乱使用标签脱落且未经鉴定的试剂,发生安全事故
  
  一旦试剂瓶中的标签脱落,一定要检验确定再使用,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比如:有的学生在《化学》、《生物》实验中配制溶液时,试剂瓶中的标签已脱落,分不清是硫酸还是盐酸,在未鉴定的情况下,误把硫酸当盐酸使用,结果发生了伤害事故。
  
  六、 缺乏安全设施,发生安全事故
  
  在《化学》、《生物》等实验中,量取硝酸、盐酸、氨水或者其他有毒化学试剂时,一定要在通风橱里进行;化学有机溶剂的操作,演示氯气、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点燃氢气、甲烷等气体,要在通风条件下进行。如果准备室或者实验室里没有安装通风橱、排气扇,有毒、易燃气体“跑”到了空气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引起师生中毒或者其他安全事故。
  
  七、 出现安全隐患慌乱迟钝,发生安全事故
  
  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如用电热器给烧杯或者烧瓶加热时,如意外地发生了爆炸事故,容器中的酸、碱、盐溶液或者水会溅落在实验台上。如果此时此刻学生极其慌乱、反应迟钝,没有及时远离,更没有及时切断电源,因酸、碱、盐溶液或者水有导电性,那么,学生就会发生触电事故。
  
  八、乱丢“三废”,发生安全事故
  
  实验中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液、废料),如果学生胡乱丢弃,不但会污染环境,还会埋下安全隐患。实验中产生的废气,要特别谨慎小心处理,防止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向室外排放废气,要避开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废料,如果不根据其自身的性质分类处理而胡乱混淆,则会引起反应,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
  综上所述,我们务必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实验探究环境,为此,我们可采取如下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1.按“实验室安全规则”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2.一切实验要按操作规程进行;
  3.一切实验探究活动既要大胆又要心细,切不可粗心大意、毛躁行事;
  4.不得使用标签脱落且未经鉴定的试剂,随配随用,不可久置;
  5.准备室、实验室、药品室一定要配备诸如通风橱、排气扇、灭火器、防火沙等安全设施;
  6.实验过程中一旦出现安全隐患,不要慌乱,要反应机智,及时处理,消除安全隐患;
  7.不得随意乱丢弃“三废”;
  8.多请教老师和同学,不要唐突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9.熟记操作顺序,不可“走”一步看一步;
  10.熟悉实验事故的急救措施和处理方法。
  只要我们按上述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就能避免其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探究。
其他文献
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好它对学生将来从事软件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根据学习数据库理论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数据库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摘要: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四种本领,通常可以用四个L表达: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关键词:网络 培养 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了理想的自主学习条件,在
一、“德育学分制”产生的背景    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以及合格的劳动者,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德育工作被智育冲淡,特别是在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背景下更甚;其次是不能够全员参与,认为德育工作是德育处和班主任的专利,与其他教师无关;第三是要求不明确、不具体,致使德育工作没有抓手,不好操作;第四是方法不恰当,说教式的强行灌输,
信息时代瞬息万变,计算机多媒体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一种新兴的媒体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成为把“信息与学校与社会”联成一片的纽带。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材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小学少先队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一直以来少先队活动的开展还是老主题、老方式,没有走出传统模式。如何创造性地开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滚滚而来的今天,当我们用新课程理念审视传统的政治教学时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营造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政治课
本文以小学英语课程的普及推广中师资力量的培养为切入点,论述了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在推行某些政策时出现的一些急功近利现象,指出这不利于教育体制的健康发展,应该从实际情
职业高中政治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更具有可行性,这主要是相对普通高中学生而言,他们没有那么重的升学压力,有更宽裕的时间来开展研究性学习。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职高政治课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效果并不佳。我认为要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就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在教学目标上把握体验与领悟的切合点    政治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矫正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