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代中国音乐历史上,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下简称“音教会”)是一个十分特殊、且贡献突出的音乐组织。该组织的创始人是音乐家、国民党党歌曲作者程懋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音教会的研究一直未进入音乐学者的研究视野。在中国近代推行音乐教育的组织②中,江西音教会持续时间最长、开展工作最为丰富。其工作可以分为战前、战时及战后三个时段。战前1933年至1937年,音教会在南昌开展大量工作,推行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改良民众娱乐,创作民众音乐替代品,成立管弦乐队③,创办《音乐教育》杂志④。战争期间1937年至1944年,音教会的工作重心由战前的“革固”、“除害”、“创新”转变为利用音乐与戏剧进行抗战宣传,从“艺术至上”美学观转变为实用主义音乐美学观。先后在南昌、吉安、遂川、泰和、赣州开展工作,组织抗敌歌咏话剧团深入江西偏远地区开展抗战宣传。期间音教会举办各种类型的音乐会,开办了两期音乐师资训练班,并出版《音乐与戏剧》专栏(《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期刊、《音乐教育战时续刊》及《音教抗战曲集》。1944年由于经费困难,音教会在赣州解散。抗战胜利后1946年音教会在南昌复建,因经费问题,同年在南昌解散。本文对音教会战争期间的音乐活动进行研究,希望此文能够帮助人们重新认识江西音教会的历史贡献。
一、 南 昌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音教会开始进行抗战宣传,号召各个阶层积极抗日。音教会组织了江西省公私立各级学校教职员抗敌歌咏团、江西省各机关公务人员抗敌歌咏团、省会党政军机关及学校双十节游行歌咏团,在南昌城市的街道、礼堂、公园内进行各种形式的游艺活动。1938年1月音教会在南昌创办了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程懋筠任团长,何士德、赵定保、宋居田、张咏真任音乐指导,聘请黄若海、陈鲁南、徐廷敏担任话剧导演,吸收了南昌及外地流亡的青年学生加入该团。⑤1938年1月,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和几个救亡团体在南昌公安局礼堂举行歌咏演唱大会,由何士德、程懋筠指挥,各单位的歌手们引吭高歌《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再牺牲,再前进》,雄壮的歌声激动人心。1938年2月16日,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支持下,由上海流亡青年歌咏一队发起,南昌市内各音乐团体共同组成的南昌抗日歌咏协会在百花洲举行成立大会,会后举行了上千人的抗日歌咏大游行。1938年5月,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在南昌街头演出了崔嵬编剧、吕骥作曲、黄煌导演的《放下你的鞭子》一剧,裘忠恕、高孝泓、傅汝昌等主演,由于艺术形象的逼真,观众竟然被剧情激起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慨,从而出现了十分动人的演出效果。1938年6月,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走出城市,沿南浔铁路线,赴九江、永修、新建县等地进行宣传工作,在露天场地临时搭台演出,演唱《救国军歌》、《全靠俺自己》等歌曲,并演出《扬子江暴风雨》、《三江好》等独幕剧,数以千计的观众前来观看。⑥此外,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先后同其他宣传团体联合演出数十场之多,如田汉编剧、作词,聂耳作曲,陈鲁南导演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由甘铎民、胡德龙、高孝泓、傅汝昌等人主演),黄若海导演的《血洒晴空》(由黄若海、张慧主演),邵惟执行导演的《最后的胜利》(由徐廷敏、刘曼华主演)等。
二、 吉 安
1938年7月赣北的重要城市九江失陷,日军沿南浔路向南推进,南昌危在旦夕,江西省政府机关向赣南撤退。1938年8月,音教会随省政府迁往吉安,会址位于吉安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内。吉安期间,音教会开展歌咏活动,组织儿童歌咏队、警察歌咏队、少女歌咏队,出版《音乐与戏剧》专栏(《抗战日报》),编制壁报《反攻》。
音教会在《抗战日报》上开辟《音乐与戏剧》专栏,共33期。专栏记录了音教会在乡村巡演的情况,刊登了宣传抗战的歌曲及戏剧作品,为抗战期间艺术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及抗战宣传演出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吉安期间,音教会还深入乡村进行抗战宣传,当时到各地巡回演出条件非常艰苦。1938年12月音教会赴凤凰墟等地演出,一位署名为“明”的音教会成员在《村工作散记》中写到:“每天睡的是稻草,吃的是粗米饭,搭台,布景,唱歌,演戏,教歌,访问,写标语,卷行李,跑路……”⑦1939年5月7日早上,音教会曾赴遂川宣传演出,音教会成员“好像是一群伤愈将士重赴前线似的,个个精神抖爽,面露笑容,虽然在外边工作生活是比较辛苦而不安定的”。⑧一次音教会在遂川体育场演出遇到大雨,大家就跑到中山台上避雨,同时许多民众也来到中山台上,程懋筠忽然想起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指挥音教会的演员唱了一首《精神总动员歌》,然后又一句一句地教民众演唱,不到20分钟民众学会了这首用五声音阶写成的歌曲。1939年5月15日,音教会到上田村演出,晚上音教会在上田村萧氏祠堂里布置舞台,六盏汽油灯将祠堂照耀的如同白昼,前来观看的人非常多,当天歌咏队演出了歌咏节目,接着话剧团演出了话剧《火焰》、《电线杆子》、《壮丁》,晚上11点钟演出结束,音教会的演员们“打开铺盖,在祠堂里舞台上和地下睡了一夜”。⑨
1939年6月4日,音教会第二次到遂川旅行公演。6月4日早上7点钟,音教会成员21人从吉安出发,沿着赣粤公路线向遂川前进。音教会在遂川公共体育场的中山台前高高得挂起碧绿色的幕布,一直垂到地上,前幕的上面挂着两盏丝丝作响的汽灯,一块长条白布横挂在前幕的最高处,一行黑色字从白布上反衬出来“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抗敌剧团旅行公演”,节目单挂在舞台右侧的幕上。当天晚上音教会表演了话剧《壮丁》、《血钱》、《火焰》。第二次到遂川的巡回演出期间,音教会还到距离遂川七里之外的乡村——螺溪的万家埠实验区公演,当时螺溪聚集了六百多名从安义、新建迁来的难民。
三、遂 川
1939年6月14日,日军飞机轰炸了吉安市区,音教会所在地吉安乡村师范学校被炸。⑩音教会离开吉安迁往遂川,会址位于遂川竹子头下郭村庆云堂。遂川期间音教会继续开展抗战宣传活动,编制壁报《反攻》,在《抗战日报》上开辟《音乐与戏剧》专栏,出版两期《音乐与戏剧》期刊,出版《音教抗战曲集》,建立音乐教师通讯网,调查音乐师资状况,创办第一期音乐师资训练班。 音教会到遂川后继续编制壁报,在遂川城内张贴,同时绘制壁画在乡村张贴,内容以抗战图画为主。音教会还制订了乡村家庭调查表及家庭访问谈话提要,了解当地农民生活状况和对抗战的认识,在会址所在地(郭村)及附近各乡村,分组举行家庭访问,联络农民感情,并慰问出征军人家属,到1939年8月,累计访问八十余户。为了在乡村儿童中宣传抗敌思想,音教会在郭村组织儿童抗敌歌咏队,每天除教唱抗战歌曲外,还讲述防空、国耻、卫生等常识。{11}
1939年8月7日,音教会在遂川城内省立民众教育馆遂川施教处,举行了音乐戏剧公演。{12}1939年9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会议上,音教会的提案《审查推行国歌运动办理细则案》经大会审查通过,提案中音教会提议由省党部、省政府民政厅、音教会合组推行国歌委员会,并成立国歌训练班,为期两周,由县政府派人前来受训,培养指导人才,由教育厅通令各县转饬各区中小学及保学音乐教师教唱国歌。中学生也有指导家属、邻居学唱国歌的责任,小学生中有音乐兴趣者可协助指导,并由国歌视察员负责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国歌会唱大会,检查推行国歌的效果。{13}
抗战爆发后,江西省的印刷业成为全国之最。1940年2月,音教会在遂川创办了《音乐与戏剧》杂志,由当时江西规模很大的中国合作图书社印刷厂出版,《音乐与戏剧》刊物的定位“普及音乐戏剧教育,介绍音乐戏剧著作,提高大众欣赏程度,供给抗战宣传材料”。{14}共出版了两期,刊登了一些歌曲和戏剧作品,程懋筠在发刊词中说:
当我提起笔来写这“前奏”的时候,不能不想起我们办了五年的月刊——音乐教育。它因为抗战关系,稿源缺乏,印刷困难而不幸停刊了!
但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推行我们的任务起见,这小小的刊物,又在艰难困苦中,以新的姿态,呈献于读者之前了。敌人的飞机大炮,永远不能摧毁我们的心灵和意志!{15}
在遂川期间,为了解全省中小学音乐教师情况,音教会开始举办全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登记,建立了音乐教师通讯网,调查音乐师资状况,并拟定筹设音乐师资训练班,从事造就音乐指导人才。{16}1939年江西全省社会教育会议上,程懋筠曾提议筹办音乐师资训练班,程懋筠的提案《拟筹办中小学校音乐教师训练班以应需要案》提交到江西省教育厅,希望由教育厅补助经费筹办为期4个月的短期音乐教师训练班,征集中学师范高中毕业及公私立专门或大学文艺科肄业生,让那些有音乐基础的人接受训练,毕业后,计有小学或中学音乐教师之资格,由教育厅发给文凭,并分派工作,并希望教育厅函令遂川县政府及学校,解决音乐师资训练班的班址及学员住所问题。{17}
1940年至1941年间,音教会分别在遂川和泰和办了两期音乐师资训练班,学员有上海、杭州流亡到江西的青年,也有学校音乐教师。1940年4月1日起音教会在遂川、吉安、赣县三地招收音乐师资训练班学员录取男女学员三十余名,5月10日第一期音乐师资训练班正式开课,该班教授除主任程懋筠外,还聘请宋居田、萧而化等人。{18}这次音乐师资训练班为学员开设了英文、美学、声乐、合唱、乐理等课程。
1939年9月的江西全省社会教育工作会议上,程懋筠有两项提案《各校歌咏宣传材料应送教厅审查以求统一案》、《请教厅发给津贴编印大量抗战歌曲集案》。“音教会认为现在各校歌咏宣传材料,内容多不统一,在宣传实践中有以黎锦晖之唱片吸引民众者,不但与抗战环境不适合且与部令抵触。希望教厅通令各校嗣后歌咏宣传材料,应送厅审查,以求统一。并通令禁用不良教材。”{19}为扩大歌咏宣传,激发民众抗敌情绪和补充目前学校抗战歌咏教材的不足,音教会采选适合当时环境需要的抗战歌曲百余种,准备编印歌集一万册,但“惟该项印刷费为数至巨,本会经费,均有固定开支,难以负担,拟请教厅发给津贴2500元,俾早付印”。{20}该项提案经过大会审议通过。音教会于1940年9月18日出版了《音教抗战曲集》,包括冼星海、黄自、贺绿汀、舒模、江定仙、何安东、夏之秋、陈田鹤、陆华柏、胡然、周巍峙、章枚、吕骥、刘雪庵、赵元任、宋居田、程懋筠、唐学咏、沙梅、老志诚、塞克、劫夫、朱洪干、李惟宁、周淑安、洛宾、刘天浪等音乐家的作品,共收录歌曲117首,对抗战期间歌咏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遂川期间音教会还举办过一些音乐会。1940年4月20日,音教会在吉安真源小学校举行音乐演奏会招待吉安各界民众,节目有音教会歌咏团的齐唱、合唱,新运总会第六医疗队的合唱,及男高音独唱、男低音独唱、女高音独唱、钢琴独奏、钢琴联弹、口琴合奏、钢锯独奏等,并有美籍教士柯逸乐、费文达两位的合奏,听众达六百多人,观众情绪高涨,演出受到热烈欢迎。{21}
四、泰 和
泰和县位于江西中部偏南,战略地位重要,自古以来有“咽喉荆广,唇齿淮浙”之说。抗战爆发后,江西省省会先撤到吉安再迁到泰和,泰和成为江西省的临时省会长达5年之久。1941年初音教会从遂川迁往泰和,在泰和县的会址位于泰和县上田村“临江花园”,音教会抗敌歌咏团继续在泰和开展活动,出版《音乐教育战时续刊》,创办第二期音乐师资训练班。
1941年3月15日,音教会在泰和出版了《音乐教育战时续刊》,这本刊物是《音乐与戏剧》和《音乐通讯》两种刊物合并编行,因为经费缩减和印刷困难《音乐教育战时续刊》是由音教会成员手写油印出版的。刊物中刊登了李中和的歌曲《筑路者之歌》,张咏真的《国画上之六法与音乐之关系》、张慕鲁的《怎样辨别调子》两篇文章及音训班学员汪洋的《音训日记连载》{22}。
1941年10月至1942年6月,音教会在泰和举办第二期音乐师资训练班,{23}两期音乐师资训练班为战时后方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学员中屠咸若、刘凤羽、胡德龙毕业后赴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国立戏剧学院继续深造。1943年张慕鲁、李中和、李敏芳、蔡君豪、徐学惠、沈晓、黄荣森、程远、万滋德等前往福建国立音专继续深造。另外,还培养了音乐人才:李凤文、周柏年、陈芳梅、傅汝昌、吴兆凤、傅徵、赵诗溶、皮宪英、林国瓦、程国英、熊志成、陈敏明、李林白、陶端栉、周宇平、陈雁影、袁明、虞明德、吴善斌、朱琪星等。{24} {13}《审查推行国歌运动办理细则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报告》南昌一职印刷所1939年9月,第81—86页。
{14}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音乐与戏剧》1940年第1期,第32页。
{15}同{14},第2页。
{16}同{14},第31页。
{17}《拟筹办中小学校音乐教师训练班以应需要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报告》,1938年版,第79—80页。
{18}{21}《音乐戏剧动态》,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音乐与戏剧》1940年第2期,第51页。
{19}《各校歌咏宣传材料应送教厅审查以求统一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工作报告》,南昌一职印刷所1939年9月,第66页。
{20}《请教厅发给津贴编印大量抗战歌曲集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工作报告》,南昌一职印刷所1939年9月,第79页。
{22}因为经费困难《音乐教育战时续刊》仅出版了一期,所以该日记只登载了一部分。
{23}黄顺强、王书红《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始末简论》,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西方志》1991年第3期,第52页。
{24}熊志成《三十年代江西省音教会史况》,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程懋筠的音乐人生》,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25}黄顺强、王书红《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始末简论》(江西省地方志编篆委员会《江西方志》1991第3期)一文记述音教会是于1942年在赣县设立分会,熊志成在《三十年代江西省音教会史况》(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程懋筠的音乐人生》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49页)一文认为音教会是于1943年在赣县设立分会的,根据江西省档案馆提供的档案材料,音教会赣县分会于1943年元旦被炸请领救济的往来公文可以判断音教会赣县分会应该是1942年设立的。
{26}笔者对音教会会员熊志成进行采访时的记录。
{27}熊志成《音乐教育在南昌的起步》,南昌市地方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编《南昌史志》1990年第4期,第45页。
{28}吴识沧、挈领《程懋筠和他创建的音教会》,《南昌文史资料》1993年4月,第67页。
林媛 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一、 南 昌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音教会开始进行抗战宣传,号召各个阶层积极抗日。音教会组织了江西省公私立各级学校教职员抗敌歌咏团、江西省各机关公务人员抗敌歌咏团、省会党政军机关及学校双十节游行歌咏团,在南昌城市的街道、礼堂、公园内进行各种形式的游艺活动。1938年1月音教会在南昌创办了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程懋筠任团长,何士德、赵定保、宋居田、张咏真任音乐指导,聘请黄若海、陈鲁南、徐廷敏担任话剧导演,吸收了南昌及外地流亡的青年学生加入该团。⑤1938年1月,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和几个救亡团体在南昌公安局礼堂举行歌咏演唱大会,由何士德、程懋筠指挥,各单位的歌手们引吭高歌《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再牺牲,再前进》,雄壮的歌声激动人心。1938年2月16日,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支持下,由上海流亡青年歌咏一队发起,南昌市内各音乐团体共同组成的南昌抗日歌咏协会在百花洲举行成立大会,会后举行了上千人的抗日歌咏大游行。1938年5月,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在南昌街头演出了崔嵬编剧、吕骥作曲、黄煌导演的《放下你的鞭子》一剧,裘忠恕、高孝泓、傅汝昌等主演,由于艺术形象的逼真,观众竟然被剧情激起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慨,从而出现了十分动人的演出效果。1938年6月,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走出城市,沿南浔铁路线,赴九江、永修、新建县等地进行宣传工作,在露天场地临时搭台演出,演唱《救国军歌》、《全靠俺自己》等歌曲,并演出《扬子江暴风雨》、《三江好》等独幕剧,数以千计的观众前来观看。⑥此外,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先后同其他宣传团体联合演出数十场之多,如田汉编剧、作词,聂耳作曲,陈鲁南导演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由甘铎民、胡德龙、高孝泓、傅汝昌等人主演),黄若海导演的《血洒晴空》(由黄若海、张慧主演),邵惟执行导演的《最后的胜利》(由徐廷敏、刘曼华主演)等。
二、 吉 安
1938年7月赣北的重要城市九江失陷,日军沿南浔路向南推进,南昌危在旦夕,江西省政府机关向赣南撤退。1938年8月,音教会随省政府迁往吉安,会址位于吉安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内。吉安期间,音教会开展歌咏活动,组织儿童歌咏队、警察歌咏队、少女歌咏队,出版《音乐与戏剧》专栏(《抗战日报》),编制壁报《反攻》。
音教会在《抗战日报》上开辟《音乐与戏剧》专栏,共33期。专栏记录了音教会在乡村巡演的情况,刊登了宣传抗战的歌曲及戏剧作品,为抗战期间艺术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及抗战宣传演出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吉安期间,音教会还深入乡村进行抗战宣传,当时到各地巡回演出条件非常艰苦。1938年12月音教会赴凤凰墟等地演出,一位署名为“明”的音教会成员在《村工作散记》中写到:“每天睡的是稻草,吃的是粗米饭,搭台,布景,唱歌,演戏,教歌,访问,写标语,卷行李,跑路……”⑦1939年5月7日早上,音教会曾赴遂川宣传演出,音教会成员“好像是一群伤愈将士重赴前线似的,个个精神抖爽,面露笑容,虽然在外边工作生活是比较辛苦而不安定的”。⑧一次音教会在遂川体育场演出遇到大雨,大家就跑到中山台上避雨,同时许多民众也来到中山台上,程懋筠忽然想起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指挥音教会的演员唱了一首《精神总动员歌》,然后又一句一句地教民众演唱,不到20分钟民众学会了这首用五声音阶写成的歌曲。1939年5月15日,音教会到上田村演出,晚上音教会在上田村萧氏祠堂里布置舞台,六盏汽油灯将祠堂照耀的如同白昼,前来观看的人非常多,当天歌咏队演出了歌咏节目,接着话剧团演出了话剧《火焰》、《电线杆子》、《壮丁》,晚上11点钟演出结束,音教会的演员们“打开铺盖,在祠堂里舞台上和地下睡了一夜”。⑨
1939年6月4日,音教会第二次到遂川旅行公演。6月4日早上7点钟,音教会成员21人从吉安出发,沿着赣粤公路线向遂川前进。音教会在遂川公共体育场的中山台前高高得挂起碧绿色的幕布,一直垂到地上,前幕的上面挂着两盏丝丝作响的汽灯,一块长条白布横挂在前幕的最高处,一行黑色字从白布上反衬出来“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抗敌剧团旅行公演”,节目单挂在舞台右侧的幕上。当天晚上音教会表演了话剧《壮丁》、《血钱》、《火焰》。第二次到遂川的巡回演出期间,音教会还到距离遂川七里之外的乡村——螺溪的万家埠实验区公演,当时螺溪聚集了六百多名从安义、新建迁来的难民。
三、遂 川
1939年6月14日,日军飞机轰炸了吉安市区,音教会所在地吉安乡村师范学校被炸。⑩音教会离开吉安迁往遂川,会址位于遂川竹子头下郭村庆云堂。遂川期间音教会继续开展抗战宣传活动,编制壁报《反攻》,在《抗战日报》上开辟《音乐与戏剧》专栏,出版两期《音乐与戏剧》期刊,出版《音教抗战曲集》,建立音乐教师通讯网,调查音乐师资状况,创办第一期音乐师资训练班。 音教会到遂川后继续编制壁报,在遂川城内张贴,同时绘制壁画在乡村张贴,内容以抗战图画为主。音教会还制订了乡村家庭调查表及家庭访问谈话提要,了解当地农民生活状况和对抗战的认识,在会址所在地(郭村)及附近各乡村,分组举行家庭访问,联络农民感情,并慰问出征军人家属,到1939年8月,累计访问八十余户。为了在乡村儿童中宣传抗敌思想,音教会在郭村组织儿童抗敌歌咏队,每天除教唱抗战歌曲外,还讲述防空、国耻、卫生等常识。{11}
1939年8月7日,音教会在遂川城内省立民众教育馆遂川施教处,举行了音乐戏剧公演。{12}1939年9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会议上,音教会的提案《审查推行国歌运动办理细则案》经大会审查通过,提案中音教会提议由省党部、省政府民政厅、音教会合组推行国歌委员会,并成立国歌训练班,为期两周,由县政府派人前来受训,培养指导人才,由教育厅通令各县转饬各区中小学及保学音乐教师教唱国歌。中学生也有指导家属、邻居学唱国歌的责任,小学生中有音乐兴趣者可协助指导,并由国歌视察员负责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国歌会唱大会,检查推行国歌的效果。{13}
抗战爆发后,江西省的印刷业成为全国之最。1940年2月,音教会在遂川创办了《音乐与戏剧》杂志,由当时江西规模很大的中国合作图书社印刷厂出版,《音乐与戏剧》刊物的定位“普及音乐戏剧教育,介绍音乐戏剧著作,提高大众欣赏程度,供给抗战宣传材料”。{14}共出版了两期,刊登了一些歌曲和戏剧作品,程懋筠在发刊词中说:
当我提起笔来写这“前奏”的时候,不能不想起我们办了五年的月刊——音乐教育。它因为抗战关系,稿源缺乏,印刷困难而不幸停刊了!
但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推行我们的任务起见,这小小的刊物,又在艰难困苦中,以新的姿态,呈献于读者之前了。敌人的飞机大炮,永远不能摧毁我们的心灵和意志!{15}
在遂川期间,为了解全省中小学音乐教师情况,音教会开始举办全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登记,建立了音乐教师通讯网,调查音乐师资状况,并拟定筹设音乐师资训练班,从事造就音乐指导人才。{16}1939年江西全省社会教育会议上,程懋筠曾提议筹办音乐师资训练班,程懋筠的提案《拟筹办中小学校音乐教师训练班以应需要案》提交到江西省教育厅,希望由教育厅补助经费筹办为期4个月的短期音乐教师训练班,征集中学师范高中毕业及公私立专门或大学文艺科肄业生,让那些有音乐基础的人接受训练,毕业后,计有小学或中学音乐教师之资格,由教育厅发给文凭,并分派工作,并希望教育厅函令遂川县政府及学校,解决音乐师资训练班的班址及学员住所问题。{17}
1940年至1941年间,音教会分别在遂川和泰和办了两期音乐师资训练班,学员有上海、杭州流亡到江西的青年,也有学校音乐教师。1940年4月1日起音教会在遂川、吉安、赣县三地招收音乐师资训练班学员录取男女学员三十余名,5月10日第一期音乐师资训练班正式开课,该班教授除主任程懋筠外,还聘请宋居田、萧而化等人。{18}这次音乐师资训练班为学员开设了英文、美学、声乐、合唱、乐理等课程。
1939年9月的江西全省社会教育工作会议上,程懋筠有两项提案《各校歌咏宣传材料应送教厅审查以求统一案》、《请教厅发给津贴编印大量抗战歌曲集案》。“音教会认为现在各校歌咏宣传材料,内容多不统一,在宣传实践中有以黎锦晖之唱片吸引民众者,不但与抗战环境不适合且与部令抵触。希望教厅通令各校嗣后歌咏宣传材料,应送厅审查,以求统一。并通令禁用不良教材。”{19}为扩大歌咏宣传,激发民众抗敌情绪和补充目前学校抗战歌咏教材的不足,音教会采选适合当时环境需要的抗战歌曲百余种,准备编印歌集一万册,但“惟该项印刷费为数至巨,本会经费,均有固定开支,难以负担,拟请教厅发给津贴2500元,俾早付印”。{20}该项提案经过大会审议通过。音教会于1940年9月18日出版了《音教抗战曲集》,包括冼星海、黄自、贺绿汀、舒模、江定仙、何安东、夏之秋、陈田鹤、陆华柏、胡然、周巍峙、章枚、吕骥、刘雪庵、赵元任、宋居田、程懋筠、唐学咏、沙梅、老志诚、塞克、劫夫、朱洪干、李惟宁、周淑安、洛宾、刘天浪等音乐家的作品,共收录歌曲117首,对抗战期间歌咏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遂川期间音教会还举办过一些音乐会。1940年4月20日,音教会在吉安真源小学校举行音乐演奏会招待吉安各界民众,节目有音教会歌咏团的齐唱、合唱,新运总会第六医疗队的合唱,及男高音独唱、男低音独唱、女高音独唱、钢琴独奏、钢琴联弹、口琴合奏、钢锯独奏等,并有美籍教士柯逸乐、费文达两位的合奏,听众达六百多人,观众情绪高涨,演出受到热烈欢迎。{21}
四、泰 和
泰和县位于江西中部偏南,战略地位重要,自古以来有“咽喉荆广,唇齿淮浙”之说。抗战爆发后,江西省省会先撤到吉安再迁到泰和,泰和成为江西省的临时省会长达5年之久。1941年初音教会从遂川迁往泰和,在泰和县的会址位于泰和县上田村“临江花园”,音教会抗敌歌咏团继续在泰和开展活动,出版《音乐教育战时续刊》,创办第二期音乐师资训练班。
1941年3月15日,音教会在泰和出版了《音乐教育战时续刊》,这本刊物是《音乐与戏剧》和《音乐通讯》两种刊物合并编行,因为经费缩减和印刷困难《音乐教育战时续刊》是由音教会成员手写油印出版的。刊物中刊登了李中和的歌曲《筑路者之歌》,张咏真的《国画上之六法与音乐之关系》、张慕鲁的《怎样辨别调子》两篇文章及音训班学员汪洋的《音训日记连载》{22}。
1941年10月至1942年6月,音教会在泰和举办第二期音乐师资训练班,{23}两期音乐师资训练班为战时后方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学员中屠咸若、刘凤羽、胡德龙毕业后赴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国立戏剧学院继续深造。1943年张慕鲁、李中和、李敏芳、蔡君豪、徐学惠、沈晓、黄荣森、程远、万滋德等前往福建国立音专继续深造。另外,还培养了音乐人才:李凤文、周柏年、陈芳梅、傅汝昌、吴兆凤、傅徵、赵诗溶、皮宪英、林国瓦、程国英、熊志成、陈敏明、李林白、陶端栉、周宇平、陈雁影、袁明、虞明德、吴善斌、朱琪星等。{24} {13}《审查推行国歌运动办理细则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报告》南昌一职印刷所1939年9月,第81—86页。
{14}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音乐与戏剧》1940年第1期,第32页。
{15}同{14},第2页。
{16}同{14},第31页。
{17}《拟筹办中小学校音乐教师训练班以应需要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报告》,1938年版,第79—80页。
{18}{21}《音乐戏剧动态》,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音乐与戏剧》1940年第2期,第51页。
{19}《各校歌咏宣传材料应送教厅审查以求统一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工作报告》,南昌一职印刷所1939年9月,第66页。
{20}《请教厅发给津贴编印大量抗战歌曲集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工作报告》,南昌一职印刷所1939年9月,第79页。
{22}因为经费困难《音乐教育战时续刊》仅出版了一期,所以该日记只登载了一部分。
{23}黄顺强、王书红《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始末简论》,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西方志》1991年第3期,第52页。
{24}熊志成《三十年代江西省音教会史况》,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程懋筠的音乐人生》,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25}黄顺强、王书红《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始末简论》(江西省地方志编篆委员会《江西方志》1991第3期)一文记述音教会是于1942年在赣县设立分会,熊志成在《三十年代江西省音教会史况》(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程懋筠的音乐人生》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49页)一文认为音教会是于1943年在赣县设立分会的,根据江西省档案馆提供的档案材料,音教会赣县分会于1943年元旦被炸请领救济的往来公文可以判断音教会赣县分会应该是1942年设立的。
{26}笔者对音教会会员熊志成进行采访时的记录。
{27}熊志成《音乐教育在南昌的起步》,南昌市地方志编篆委员会办公室编《南昌史志》1990年第4期,第45页。
{28}吴识沧、挈领《程懋筠和他创建的音教会》,《南昌文史资料》1993年4月,第67页。
林媛 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