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语言品味 彰显语文本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f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是提高能力和修养的重要过程。但目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堪忧。
  一直以来,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急功近利(主要是针对就业班学生),打着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旗号,置中职学生的终身发展于不顾,简单地认为学生懂得技能就行了,重点应放在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这些实用知识上,至于阅读教学,基本上选几篇课文简单讲讲让学生了解内容就完事了。二是应试化(主要是针对对口单招班学生),无视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沿袭普高应试化的教学模式,以知性分析为主,习惯于将课文肢解,课堂上只是一味机械分析层意、段意与文章中心、写作特色等,却忽视了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可谓“知识一大堆,文本不着边”。这两种做法从学生层面来说,严重挫伤了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学习索然无味,更不要说学生阅读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了;从教师的角度讲,这样的阅读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只是蜻蜓点水,比较飘忽,不够实在,只求囫囵吞枣地感知而忽视了真正的语言教学,使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儿。
  随着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颁布实施,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呈现了一些新气象,阅读教学的理念、模式、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但从一些公开课、探讨课来看,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课堂讨论热烈了,但琅琅的读书声少了;个性化的解读多了,但合理化的推演少了;多元化解读多了,但误读也不少了。课堂教学看起来热闹,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基本无所得。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的内在目的,架空语言进行所谓的分析,丢掉了语文本色。
  1、阅读教学应该教什么?
  “教什么”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作为“语言文字”的性质,因此,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理解和运用中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学要彰显语文本色就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和意,使一个个文字成为有呼吸、有脉搏、有翅膀的灵性之物,叩击学生的语言敏感点,达成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程是学生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说过“阅读教学要关注课文内容,更要关注作者是怎么写的,关注它的形式和语言。”语文新课标指出“中学语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品味、揣摩、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这是基础,是“本”;语文课改方案要求“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积极探究语言”。这些论述与要求都强调语文教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带领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教学岂能忽略语言?如上文所说的常态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漠视语言本身,不去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腹地”,让他们与语言真正接触,试问语感从哪里来,语文素养从哪里来?
  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当代青少年的智能应包括7种能力,其中第一种就是语言能力,从中可以看出语言能力的重要性。而语言能力的获得,有赖于对教材范文中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评点、推敲、赏析。中职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很多是名篇佳作,这些经典作品是语言运用的范例,在教学中应重视让学生充分学习其优秀语言,在学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内化语言所负载的内容。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骨架,那么语言就是文章的血肉。语言是一座冰山,八分之一浮在海面上,八分之七藏在海水里,浮在海面上的是语言表象,藏在海水里的是作者的思想与感情。我们要通过海面上的八分之一来挖掘海水里的八分之七,挖掘作者内在的思想和感情。让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文章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这才是阅读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把品味语言作为重点,于无疑处见疑,于平常中见奇崛,从平平常常的语句中挖掘出作者深藏的感情,可以说抓住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通过品读文本,积累语言,通过品味语言,感悟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由品“文”而悟“道”,不仅落实了语言感悟能力的训练,审美和思辨能力的训练,也落实了语文的“工具性”,而且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也就使“人文性”有了着落。“品文”与“悟道”相融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才是阅读教学的有效课堂模式。而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的品味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听说写等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也才有语文味儿。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对帮助学生揣摩和感悟语言,通过训练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还做得远远不够。
  现在的学生学习语言的渠道很多,如文本阅读、影视阅读、网络阅读等,完全可以从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以外的地方吸取语言营养。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多花点时间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指导他们学习、帮助他们积累,不是可以成为一种催化剂,促进学生将课内外的人文营养更好地转化、吸收吗?阅读教学中学生亲近语言,沉潜于文本语言内部,涵咏一字一词的生命,就在语言中和通过语言,学生在倾听、在吐露、在表现,处在一种充满生机的“语文状态”中,他们的自我意识、存在价值得到展露、得到生长。对师生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更有诱惑力呢?
  2、阅读教学中怎样品味语言?
  (1)朗读。阅读教学必须亲近语言、亲近文本,重视积累、感悟和运用。首先要多读多背,这样,文本中的语言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因此,阅读教学要多读,尤其要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之法。通过反复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语言的结构和规律,理解课文的词句和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中来,并使之受到思想教育。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也不会有了,包括“人文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字词句的训练就有了,语言的内化也就有了(专家说,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文中的语言就基本上属于他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
  (2)引导。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体验与探究、感悟与积累、应用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尝体验的愉悦,而不应是架空的条分缕析;应始终以语言为本体,引导学生品读一些关键语句,做最纯粹、最原始的阅读。如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写往日繁华如梦,今夕同病相怜,抓住此句,也就把握住了全诗的情感主线。教学中一旦把握住了在文中起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的句、段就足以带动学生对全文的学习,既避免了肢解文本的常见病,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只有当学生能关注句子通过语句进入文本研读时,学生的学习才会离语文更近些。
  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分析品味重要的字、词、句、段,倾听文字的声音,辨清文字的色彩,掂掂文字的份量。有个语文名师在教《荷花淀》一文时引导学生品味“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一句中“跳跃”一词,有学生品出“水生嫂娴熟的编席技术”,有学生读出“水生嫂心情的不平静”,还有学生看出“白洋淀的美丽富饶”和“水生嫂们对家乡的热爱”;既品出了人物的心情,又品出了人物的性格,还品出作品的主题,展示了语文课的独特魅力。
  引导学生品味鉴赏,感受语言的意蕴魅力。如教舒婷的《致橡树》时,在充分朗读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后重点探讨“作者通过哪些意象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歌中的三类意象的特点、象征的爱情观及诗人的态度:(1)“凌霄花”——“攀援”、“借高枝炫耀自己”——攀附富贵型爱情观——“绝不像”;(2)“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只知依附型爱情观——“绝不学”;(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一味奉献型爱情观——“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有了这样的具体品味,学生很容易总结出: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诗人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面的痴恋,即使有爱的奉献,也是不够的。很自然地由“品文”而“悟道”,效果比较好。
  还可以采用置换、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如教学《再别康桥》时,将“彩虹似的梦”置换为“美丽的梦”,让学生比较两者的表达效果,学生品味比较后,围绕“彩虹似的梦”谈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有的读出了“梦”的绚丽多彩却又稍纵即逝,有的读出了“梦”的高于现实却又遥不可及,有的读出了“梦”的只可远观和逼取便失。
  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很多,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直面文本,直面语言,从注重语言品味入手来提高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努力彰显语文本色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中职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常金梅,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其他文献
迷茫中职生“厌学”情绪rn中考失败是陈福乐意料之中的事,只是离普高线160分的差距让他有些丢脸,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读职高,可是在专业的选择上让他犯了难.“你舅舅是电
期刊
在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以及从语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教师想要达成的一个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
期刊
小学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科,小学是分为三个阶段的,它包括: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而小学三年级是小学生们从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过来后的一个关键阶段.因为小学三年级所教
“老师,我想试试报考高职,你觉得以我目前的成绩,有希望么?”rn“老师,高三太辛苦了, 我怕熬不住,我想参加成考,简单点!”rn“老师,我不想读书了,我想实习去,早点参加工作…
期刊
人文主义教育观高度崇尚人的个性和主体性,强调教育要提升学生的内在价值,如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品德以及人格价值观,反对教育强调外在价值,认为教育要关怀人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一轮的课程标准系统地提出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重视学生的心灵体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努力使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互沟通与融合。  曹禺的
退休后,我的奶奶性格发生了大转变,一直强势的她如今安静稳重,我仔细观察之后发现原来是书改变了她.每天她捧着书报,精神矍铄,似乎脱胎换骨,问之,则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
期刊
英语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词汇,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对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大有帮助,是学好英语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因此针对学生不正确
期刊
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及方法的要求有所转变,传统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非生态现象,这种问题的存在,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我居住的小区,不算大,但也不小;不算新,但也不老.小区里有一个小公园,小公园里有一座小亭子.茶余饭后,老人们聚集在亭子里,海阔天空地闲聊,古今中外,家长里短,无所不谈,哪怕
期刊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普遍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的课堂教学,都会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前提,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助力作用.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