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江苏高考已经走过了十一年。十一年来,语文科目的文言文考查从文本选择来看,以人物传记为主,共8篇,另外有2010年卷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2012年卷的《伯父墓表》、2014年的论说类书信《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看,从2008年卷南北朝的范晔到2009年卷清代的汪琬,时间跨度一千多年。从传主所处的时代说,上起东汉如2008年卷的吴汉,下至清初如2009年卷的沈通明,时间跨度近两千年。从选择的范围看,既有官修史书如2006年卷的《宋史》,也有私人著述如2007年卷的《三十国春秋》;既有“正史”如2005年卷的《新唐书》,也有如2011年卷的苏轼《陈公弼传》一类的私人文集中文章的选录。从作者知名度上来看,既有欧阳修这样的文学大家,也有历代史馆中的无名氏。从数量上看,十一年来的文言实词共计考查了42个。从形式上看,又分为考查“加点词意义的比较”和“对加点词词意的理解”两种;前者见于2005年卷,后者则是其余十年所采用。从内容上看,42个词中,又考了4个双音节词,剩下都是单音节词。
如果再加细化,在必考的120个文言实词中,江苏高考涉及的分别有:谢、辞、数、度、属、率、归、易、及、爱等11个,其他31个基本都是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求掌握的,大多都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基本都能从教材中找到依据。
下面谨以年份为序,逐一疏理解析十一年来的文言实词考查题。
2004年是江苏语文高考自主命题的开始,当年的文言文阅读选自《宋史·徐勣传》,在实词考查部分,考查了“胜”“夺”“沮”“更”四个词。
该年题目要求是选择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项“胜”作“能承受”解,在《鸿门宴》中有“沛公不胜桮杓”,句中“胜”用法与此相同。此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等三个“胜”字的用法则作“尽”讲,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作为答案的B项中,“夺”,题中解释为“强迫”,实应为“强行改变”。在《陈情表》中,有与此一致的用法:“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又有名句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句中“夺”即为“强行改变”。C项“沮”,解为“阻止”,《左传》有言:“左右或沮之”;王勃《上刘右相书》:“重耕耘之务,则邪嬴之计沮矣”;又有词为“沮其成行”,其中的“沮”便作“阻止”意。D项“更”作“经过”解则较为少见,但在《史记·河渠书》中有“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史记·大宛列传》中有“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句,两处“更”即作“经过”解。《捕蛇者说》中有“更若役”为“更换”意,《前赤壁赋》中的“洗盏更酌”的“更”作“重新”意,《陈情表》中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中的“更”,则作“轮替、更替”解。此外,“更”还有表示计时单位的“几更天”,以及本意为“离席,更换衣服”后被借为对“大小便”的婉辞的“更衣”等意。
2005年,江苏高考语文卷中,文言文文本选自《新唐书·阳城传》。文言实词考查了“谢”“辞”“引”“数”四个词。
在考查形式上,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换了一种形式,采用比较式:每个选项中有两个有相同实词的句子,一句来自选文,一句来自课本,要求选出意义不相同的一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查难度。A项课本中的句子来自《鸿门宴》,“是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此处“谢”作“道歉”解,符合文中“及觉,痛咎谢”的文意。此外,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还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用法也与此相同。B项是本题的答案项,课本中的句子来自《阿房宫赋》,“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辞”作“辞别、告辞”解,在《鸿门宴》中有“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此外,选文中“强饮客,客辞”,则作“推辞”解,《陈情表》中有“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两处“辞”的意义一致。C项中,课本中的句子来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江苏省的高中语文课本采用的是人教社的试验修订本·必修本系列教材。在现在使用的苏教版本中是没有这一篇的。不过,虽然没有这一篇,但并不影响现在的学生理解本选项中“引”的用法,因为在现在的苏教版课本中,便有用法、意义相同的句子:《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引觞满酌”一句,其中“引”与文本中的“即自引满”一样,都作“拿、举”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赵使者蔺相如”作“引领、引见”,“左右或欲引相如去”作“拉”,“相如引车避匿”中作“牵、拉”,引申为“调转”意,《孟子》有“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作“引弓”解,是“引”的本意。D项中的“数”所采用的课文选句是《史记·魏公子列传》,无论是文本还是课文都作“多次、屡次”解,与此用法相同的还有《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一句。
2006年的文言文文本选自《宋书·董槐传》,考查形式回到了2004年的找出不正确的一项。实词考查了“遇”“责”“徇”“麾”等四个。
A项“遇槐严”中,“遇”作“对待”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这里的“遇”便作“对待”解,《鸿门宴》中“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也是这个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一句中的“遇”与此用法相同。B项是答案项,题中解释“吾属将责之偿”的责为“谴责”,实则应为“要求”。若作“谴责”,《陈情表》中便有“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用法。成语中有“求全责备”,可以对应此处“要求”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多处“责”的用法:“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本作“谴责”,引申为“反省”,“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则作“责任、差使”解,一如“敷衍塞责”。《促织》又有“令以责之里正”,作“索取”解。C项的“斩以徇师”一句中,学生对比此处“徇”不甚熟悉,相对熟悉的是“徇私枉法”中“徇”作“顺从”解;而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就有“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一句,意义、用法与考题一致,都是表示“示众”。此外,在《太史公自序》中,“徇”还有“攻占、占领”的意思:“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不仅如此,文言中还有“徇行”一词,有“巡视、视察”之意。D项“麾妇人出”中“麾”,解为“挥手使……离去”。麾的本意有“指挥”的意思,此处作“指挥”解亦可通,指挥妇人出去,挥手是“指挥”的具体表现,离去则是结果。《离骚》中“麾蛟龙使梁津兮,招西皇使涉予”,“麾”就是“指挥”的意思。“麾”还有“用作指挥的旌旗”解,如“麾下”,指“部下”,《项羽本纪》中就有“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八百余人”,《李将军列传》中也有类似的用法。 2007年起,江苏高考语文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形式沿袭了2004、2006年的考查形式,并保持了长达八年的稳定期,都采取了“找出不正确的一项”的形式。当年的文言文文本选自《三十国春秋》,这是南朝梁元帝之子萧方组织编著的一部上起自曹魏明帝时、下至东晋安帝时,以记录两晋十六国史事为主的纪传体史书。这部书从全国语文试题文言文文本的选择几率上来说都属比较小。题目考查了学生对“爽”“刑”“伺”“趋”四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就题目来看,A项的“爽”作“差错”解,有几个常用的例子如“屡试不爽”、“毫发无爽”。《诗·卫风·氓》有“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其中“爽”的意思,即“差错”。此外,“爽”还有表示“明朗、清亮”的意思,如“秋高气爽”;形容人“率直、痛快”用“豪爽”;说人违背约定用“爽约”;感到“舒服、畅快”的“人逢喜事精神爽”等等。B项“刑”为“宰杀”意,在《吕氏春秋·顺说》中有“甲之事,兵之事业,刈人之颈,刳人之腹,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高诱注:“刑,杀也。”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刑马作誓”,也是表示“杀”的意思。C项是答案项,“伺”作“等候”解不合题意,应为“在旁边陪着”。作“等候”解的“伺”有“伺机而动”;而作“在旁边陪着”,则如“伺候”。在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中,有句“伺候于公卿之门”,便是此意。D项“趋”作“快走”解,用法和意义与之一致的如成语“趋之若鹜”,在《滕王阁序》中有“他日趋庭”的例子,《乐羊子妻》中“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等。
2008年是江苏省进入新课改以来的第一年高考,从当年起,高考语文的题型、顺序等都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动。这一年的文言文文本选自《后汉书·吴汉传》。对文言实词,则考查了“听”“迫”“壁”“度”四个词。
A项中“听”解为“准许”,《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与此一致。“听”本意作动词,意为“用耳朵感受声音”,如《琵琶行》中的“如听仙乐耳暂明”。又有“接受、听信、接纳”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故听之”、“而听细说”以及《前出师表》中的“开张圣听”。此外,还有表示“治理;管理或执行事务”的“听政”、“听治”、“听决”,表示“等候;等待”的“听用”、“听选”,表示“听凭,任凭”的“听其自便”。甚至还有一个比较少的“侦察”的意思,如《战国策》中“请谓(为)王听东方之处”。B项“迫”的解释是“逼近”,在《〈指南录〉后序》中有“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一句与此相同。“迫”除了“强迫”“逼近”的意思之外,还有“危急”之意,如《鸿门宴》中“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在《后汉书·窦融列传》中有表示“狭窄”的意思,“如西州地势局迫”。C项的“壁”解释是“营垒”,是“壁”的一个重要的意思,如成语“作壁上观”,就是“壁垒、营垒”的意思。《史记·高祖本纪》还有“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的例子。D项作为答案项,将“度”误解为“考虑”,但作为多音字的“度”在读作“dù”时,意为“限度”,如《谏太宗十思疏》中“则思三驱以为度”。而当“考虑”讲时,读“duó”,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在文中“常度”指“常态”,此处的“度”作“态度”解,应读为“dù”。
2009年的江苏高考语文在2008年的基础上又有所调整,在文言文本选择上则突出了“江苏特色”,选择了清代汪琬的《书沈通明事》,是受到较多好评的一年。在文言实词考查上,第一次出现了双音节词,考查了“属”“引却”“魁垒”“率”四个词。
就四个选项来说,A项“属”读作“zhǔ”,解释为“托付”,“属”通“嘱”,意为“托付、委托”,如《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就是一例。《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则是“撰写”的意思。《核舟记》中“神情与苏黄不属”为“类似”意。《张衡传》中“衡少善属文”为“撰写”意。《赤璧赋》中“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为“劝”意。《屈原列传》中“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为“相连”意。《项羽本纪》中“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骑”为“跟随”意。另外,“属”读作“shǔ”时,在《琵琶行》有“归属”意,“名属教坊第一部”。《扁鹊见蔡桓公》中有“掌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桃花源记》里表示“种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鸿门宴》中“表示等、辈”,“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等用法。B项考查了“引却”,实则就是对“却”的意思的考查,“引”有“带领”的意思,《魏公子列传》“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中就是如此。而“却”作“后退”解则较为常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相如因持璧却立”,《六国论》中的“李牧连却之”也是这样的意思。C项对“魁垒”解释为“高大”的意思考查几乎成为“孤例”,笔者一时没有找到任何与课本相关的用法或常见的例句。而且,对该词的词义理解,2009版《辞海》和《辞源》是有出入的,二书都认为此处“魁”的读音应该是“kuài”,同是引《汉书·鲍宣传》:“朝臣亡(通‘无’)有大儒骨鲠,白首耆艾,魁垒之士。”《辞源》认为该词是“雄伟”的意思,《辞海》则认为是“正直磊落”的意思。按《汉书》颜师古注引“服虔曰:‘魁垒,壮貌也。’”似应以《辞源》为是。《汉语大词典》该条引例:“明宋濂《安道堂记》:‘江淮之间豪杰魁垒之士,翕然附从。’”在现代汉语中犹有“魁梧”,也是形容人的身体强壮高大的样子。D项中将“率”错解为“率领”,实则此处与《六国论》中“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和《进学解》中“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的“率”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都、全”的意思。此外,“率”还有表示“率领”的常见意项,如《愚公移山》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汉书·贾谊传》的“荩谋者率以为是”中,“率”则是“大致,一般”的意思。
2010年起的三年时间里,江苏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文本都是从名家作品中选择,如当年就选择了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在文言实词的考查中,又一次出现了双音节词。共有“归”“容止”“著”“庶几”等四个词被放到了题目中。
如果再加细化,在必考的120个文言实词中,江苏高考涉及的分别有:谢、辞、数、度、属、率、归、易、及、爱等11个,其他31个基本都是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求掌握的,大多都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基本都能从教材中找到依据。
下面谨以年份为序,逐一疏理解析十一年来的文言实词考查题。
2004年是江苏语文高考自主命题的开始,当年的文言文阅读选自《宋史·徐勣传》,在实词考查部分,考查了“胜”“夺”“沮”“更”四个词。
该年题目要求是选择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项“胜”作“能承受”解,在《鸿门宴》中有“沛公不胜桮杓”,句中“胜”用法与此相同。此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等三个“胜”字的用法则作“尽”讲,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作为答案的B项中,“夺”,题中解释为“强迫”,实应为“强行改变”。在《陈情表》中,有与此一致的用法:“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又有名句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句中“夺”即为“强行改变”。C项“沮”,解为“阻止”,《左传》有言:“左右或沮之”;王勃《上刘右相书》:“重耕耘之务,则邪嬴之计沮矣”;又有词为“沮其成行”,其中的“沮”便作“阻止”意。D项“更”作“经过”解则较为少见,但在《史记·河渠书》中有“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史记·大宛列传》中有“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句,两处“更”即作“经过”解。《捕蛇者说》中有“更若役”为“更换”意,《前赤壁赋》中的“洗盏更酌”的“更”作“重新”意,《陈情表》中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中的“更”,则作“轮替、更替”解。此外,“更”还有表示计时单位的“几更天”,以及本意为“离席,更换衣服”后被借为对“大小便”的婉辞的“更衣”等意。
2005年,江苏高考语文卷中,文言文文本选自《新唐书·阳城传》。文言实词考查了“谢”“辞”“引”“数”四个词。
在考查形式上,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换了一种形式,采用比较式:每个选项中有两个有相同实词的句子,一句来自选文,一句来自课本,要求选出意义不相同的一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查难度。A项课本中的句子来自《鸿门宴》,“是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此处“谢”作“道歉”解,符合文中“及觉,痛咎谢”的文意。此外,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还有“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用法也与此相同。B项是本题的答案项,课本中的句子来自《阿房宫赋》,“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辞”作“辞别、告辞”解,在《鸿门宴》中有“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此外,选文中“强饮客,客辞”,则作“推辞”解,《陈情表》中有“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两处“辞”的意义一致。C项中,课本中的句子来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江苏省的高中语文课本采用的是人教社的试验修订本·必修本系列教材。在现在使用的苏教版本中是没有这一篇的。不过,虽然没有这一篇,但并不影响现在的学生理解本选项中“引”的用法,因为在现在的苏教版课本中,便有用法、意义相同的句子:《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引觞满酌”一句,其中“引”与文本中的“即自引满”一样,都作“拿、举”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赵使者蔺相如”作“引领、引见”,“左右或欲引相如去”作“拉”,“相如引车避匿”中作“牵、拉”,引申为“调转”意,《孟子》有“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作“引弓”解,是“引”的本意。D项中的“数”所采用的课文选句是《史记·魏公子列传》,无论是文本还是课文都作“多次、屡次”解,与此用法相同的还有《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一句。
2006年的文言文文本选自《宋书·董槐传》,考查形式回到了2004年的找出不正确的一项。实词考查了“遇”“责”“徇”“麾”等四个。
A项“遇槐严”中,“遇”作“对待”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这里的“遇”便作“对待”解,《鸿门宴》中“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也是这个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一句中的“遇”与此用法相同。B项是答案项,题中解释“吾属将责之偿”的责为“谴责”,实则应为“要求”。若作“谴责”,《陈情表》中便有“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用法。成语中有“求全责备”,可以对应此处“要求”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多处“责”的用法:“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本作“谴责”,引申为“反省”,“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则作“责任、差使”解,一如“敷衍塞责”。《促织》又有“令以责之里正”,作“索取”解。C项的“斩以徇师”一句中,学生对比此处“徇”不甚熟悉,相对熟悉的是“徇私枉法”中“徇”作“顺从”解;而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就有“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一句,意义、用法与考题一致,都是表示“示众”。此外,在《太史公自序》中,“徇”还有“攻占、占领”的意思:“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不仅如此,文言中还有“徇行”一词,有“巡视、视察”之意。D项“麾妇人出”中“麾”,解为“挥手使……离去”。麾的本意有“指挥”的意思,此处作“指挥”解亦可通,指挥妇人出去,挥手是“指挥”的具体表现,离去则是结果。《离骚》中“麾蛟龙使梁津兮,招西皇使涉予”,“麾”就是“指挥”的意思。“麾”还有“用作指挥的旌旗”解,如“麾下”,指“部下”,《项羽本纪》中就有“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八百余人”,《李将军列传》中也有类似的用法。 2007年起,江苏高考语文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形式沿袭了2004、2006年的考查形式,并保持了长达八年的稳定期,都采取了“找出不正确的一项”的形式。当年的文言文文本选自《三十国春秋》,这是南朝梁元帝之子萧方组织编著的一部上起自曹魏明帝时、下至东晋安帝时,以记录两晋十六国史事为主的纪传体史书。这部书从全国语文试题文言文文本的选择几率上来说都属比较小。题目考查了学生对“爽”“刑”“伺”“趋”四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就题目来看,A项的“爽”作“差错”解,有几个常用的例子如“屡试不爽”、“毫发无爽”。《诗·卫风·氓》有“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其中“爽”的意思,即“差错”。此外,“爽”还有表示“明朗、清亮”的意思,如“秋高气爽”;形容人“率直、痛快”用“豪爽”;说人违背约定用“爽约”;感到“舒服、畅快”的“人逢喜事精神爽”等等。B项“刑”为“宰杀”意,在《吕氏春秋·顺说》中有“甲之事,兵之事业,刈人之颈,刳人之腹,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高诱注:“刑,杀也。”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刑马作誓”,也是表示“杀”的意思。C项是答案项,“伺”作“等候”解不合题意,应为“在旁边陪着”。作“等候”解的“伺”有“伺机而动”;而作“在旁边陪着”,则如“伺候”。在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中,有句“伺候于公卿之门”,便是此意。D项“趋”作“快走”解,用法和意义与之一致的如成语“趋之若鹜”,在《滕王阁序》中有“他日趋庭”的例子,《乐羊子妻》中“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等。
2008年是江苏省进入新课改以来的第一年高考,从当年起,高考语文的题型、顺序等都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动。这一年的文言文文本选自《后汉书·吴汉传》。对文言实词,则考查了“听”“迫”“壁”“度”四个词。
A项中“听”解为“准许”,《陈情表》中“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与此一致。“听”本意作动词,意为“用耳朵感受声音”,如《琵琶行》中的“如听仙乐耳暂明”。又有“接受、听信、接纳”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故听之”、“而听细说”以及《前出师表》中的“开张圣听”。此外,还有表示“治理;管理或执行事务”的“听政”、“听治”、“听决”,表示“等候;等待”的“听用”、“听选”,表示“听凭,任凭”的“听其自便”。甚至还有一个比较少的“侦察”的意思,如《战国策》中“请谓(为)王听东方之处”。B项“迫”的解释是“逼近”,在《〈指南录〉后序》中有“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一句与此相同。“迫”除了“强迫”“逼近”的意思之外,还有“危急”之意,如《鸿门宴》中“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在《后汉书·窦融列传》中有表示“狭窄”的意思,“如西州地势局迫”。C项的“壁”解释是“营垒”,是“壁”的一个重要的意思,如成语“作壁上观”,就是“壁垒、营垒”的意思。《史记·高祖本纪》还有“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的例子。D项作为答案项,将“度”误解为“考虑”,但作为多音字的“度”在读作“dù”时,意为“限度”,如《谏太宗十思疏》中“则思三驱以为度”。而当“考虑”讲时,读“duó”,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在文中“常度”指“常态”,此处的“度”作“态度”解,应读为“dù”。
2009年的江苏高考语文在2008年的基础上又有所调整,在文言文本选择上则突出了“江苏特色”,选择了清代汪琬的《书沈通明事》,是受到较多好评的一年。在文言实词考查上,第一次出现了双音节词,考查了“属”“引却”“魁垒”“率”四个词。
就四个选项来说,A项“属”读作“zhǔ”,解释为“托付”,“属”通“嘱”,意为“托付、委托”,如《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就是一例。《屈原列传》中“屈平属草稿未定”则是“撰写”的意思。《核舟记》中“神情与苏黄不属”为“类似”意。《张衡传》中“衡少善属文”为“撰写”意。《赤璧赋》中“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为“劝”意。《屈原列传》中“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为“相连”意。《项羽本纪》中“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骑”为“跟随”意。另外,“属”读作“shǔ”时,在《琵琶行》有“归属”意,“名属教坊第一部”。《扁鹊见蔡桓公》中有“掌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桃花源记》里表示“种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鸿门宴》中“表示等、辈”,“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等用法。B项考查了“引却”,实则就是对“却”的意思的考查,“引”有“带领”的意思,《魏公子列传》“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中就是如此。而“却”作“后退”解则较为常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相如因持璧却立”,《六国论》中的“李牧连却之”也是这样的意思。C项对“魁垒”解释为“高大”的意思考查几乎成为“孤例”,笔者一时没有找到任何与课本相关的用法或常见的例句。而且,对该词的词义理解,2009版《辞海》和《辞源》是有出入的,二书都认为此处“魁”的读音应该是“kuài”,同是引《汉书·鲍宣传》:“朝臣亡(通‘无’)有大儒骨鲠,白首耆艾,魁垒之士。”《辞源》认为该词是“雄伟”的意思,《辞海》则认为是“正直磊落”的意思。按《汉书》颜师古注引“服虔曰:‘魁垒,壮貌也。’”似应以《辞源》为是。《汉语大词典》该条引例:“明宋濂《安道堂记》:‘江淮之间豪杰魁垒之士,翕然附从。’”在现代汉语中犹有“魁梧”,也是形容人的身体强壮高大的样子。D项中将“率”错解为“率领”,实则此处与《六国论》中“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和《进学解》中“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的“率”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都、全”的意思。此外,“率”还有表示“率领”的常见意项,如《愚公移山》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汉书·贾谊传》的“荩谋者率以为是”中,“率”则是“大致,一般”的意思。
2010年起的三年时间里,江苏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文本都是从名家作品中选择,如当年就选择了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在文言实词的考查中,又一次出现了双音节词。共有“归”“容止”“著”“庶几”等四个词被放到了题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