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怍”:源于互视关系的不对称--《老王》文本的教学解读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老王》这篇课文时,不少学生对杨绛的“隗怍”之情难以理解.认为杨绛作为文革中的受压迫者对待老王已经很好了.没必要对老王的不幸产生愧怍。学生的问题引发了笔者对杨绛“隗怍”的深入思考,这种“隗怍”源于什么呢?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讨论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2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按照其入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1例患者,对
“诗可以怨”突出的是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也是儒家政治、社会理想在诗歌中的体现。这种怨、刺的情感是有限度的,即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体现“发乎情,止乎礼义
目的探讨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老年急性胆囊炎的治疗作用及优势。方法抽取60例2014年2月至2018年3月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病例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组。对照组进行开腹手术,观
师:很多同学告诉老师,他们最怕写作文,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特别的礼物。看!【屏显1】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立起来。师:人物塑造大师老舍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动作描写是表
环境侵权是特殊的民事侵权。由于它所具有的特殊性、复杂性,使环境侵权案件与一般民事侵权案件出现了分离的趋势。在环境侵权领域沿用原有民事责任制度、相关制度必须深化和发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纪伯伦这句话.人们在反思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时.时常引用。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多年间,语文教育经历了三次改革浪潮。每一次浪潮都涌现
时 间:2016年9月12日  地 点:江苏省盐城中学  授课人:江苏省特级教师李仁甫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吗?1968年。当时食指是一个20岁的热血青年。他曾经不能免俗,像大多数幼稚青年一样狂热过,然而他并没有失去自己的良知,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思想。所以当他写出一首首不满现实处境、向往美好未来的诗篇,并被大批青年学生追捧时,他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警告和审查。你们知道这首诗发表之后产
网络化远程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它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概念,打破了明显的校园界限,学生能突破时空限制,接收来自不同国家教师的指导,从根本上结束了
笔者最近听了一堂公开课《说书人》。整节课的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复述故事,梳理小说情节,把小说分成开端(叙述"我"第一次见到说书人的情景)、发展(叙述其不幸的命运)、高潮和结尾(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