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回荡在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x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以美育的观点审视和处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语文教学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状态,从而以美育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审美化教学应该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审美 品读文本
  美感是一种生命体验的感觉。学生在与文本的对接、碰撞和交融中,使审美思想的表达在知识和生命之间达到内在的和谐,从而赋予文本以生命的灵性,深刻领悟文本内涵,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姿态品读文本,为生命构筑诗意的精神世界,在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富有创意地进行文本意义的建构。
  一、走进教材,感受审美
  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凝聚着智慧与豪情,富有审美想象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体验先人们血脉中洋溢的绵绵情怀,领略泱泱中华的博大精深。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除了会引起学生丰富独特的联想外,还会让他们产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美的审美感受。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学生欣赏领略山清水碧的壮丽;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使学生有鹤飞充天的美妙意境;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使学生充满豪情壮志。教师对于这些优美诗文教学应该从语言文字的审美方面加以突破,使学生在心灵深处顿悟美。作为文化载体的语文教材,其包含的人文内容就是一道道独特而瑰丽的美的风景。儒家学说中的民本思想、仁爱思想,屈原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陶渊明的超然物外、淡泊明志,杜甫的感时伤世、忧国忧民,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博大胸怀。还有许多课文中蕴含的美好情怀,如对亲人的思念,对真善美的独到追求,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对事业的矢志执著,都让学生受到震撼。
  二、利用续编,激发想象
  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十分宝贵的财富,是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的重要条件。有些课文为了给读者留出想象、思考的空间而作了艺术留白,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续编、小练笔等形式对文本留白进行填补,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使所写文章富有真情实感,进而提高创造能力与写作水平。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采用续编的方法,丰富学生的想象。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利用能进行想象的内容,要求学生续编故事,深化自己的认知。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当学生充分理解与把握文本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合理发挥想象,根据如下情境提示续写故事结局:假设穷困潦倒的于勒最后找到菲利普夫妇,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进行创造性的描写;或围绕故事情节的发展提问,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组交流讨论,再选出想象合理且有创意的课文进行讨论、交流,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整理补充,使之成为一篇新的童话故事。
  三、美的设计,吸引学生
  尽管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他们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必然还存在一些不可解决的盲点。如果教师善于质疑,启发联想,便可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豁然开朗,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方面有针对性地设疑、质疑、解疑,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鉴赏审美教材的过程中打开自己的思路,深入理解作品实质。质疑问难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考。语文教学中很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激发与培养,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让本应丰富多彩的课堂变得死板教条。课本内容涉及范围很广,这些内容并非都是学生熟悉的,更谈不上亲身经历。如果不借助联想与想象,学生就无法认识它,所以我们要放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大胆地跨越时空与文本对话。不妨随屈原去两千年前的楚国会湘神,与孙悟空一起去天庭吃仙桃,和莫泊桑一起去万里外的法兰西见于勒夫妇,与贺敬之“回延安”、唱“桂林之歌”、会“白毛女”。如果做到了这些,学生就会被美深深地吸引,从而不觉得语文学习是枯燥的。
  四、媒体展示,欣赏美文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观察感知探索理解。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让文本之美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唤起学生对美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对感知材料进行理解和概括,实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达到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理解语言的最佳效果。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先用媒体展示学生搜集的有关济南的图片,如趵突泉、大明湖等,进而简单地介绍泉城济南及作者老舍,顺利导入新课。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济南冬天的情景,想象作者饱含感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的阳光小山图、雪后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在充分阅读、想象的基础上,媒体展示:柔和的阳光、秀气的小山、安详古老的济南城……同学们陶醉其间,真切感受到济南冬天的山秀与水清,美的形象在他们的脑海中深深扎根。他们自觉地对美产生了一种追求的欲望。抓住现代信息手段最佳作用点,多角度、多手段地渲染、熏陶文学美,这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处不影响学生的情感、智慧与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言以蔽之,美是教育的宝贵磁石。
  参考文献:
  [1]钟彩莲.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论坛,2011(6).
  [2]潘桂云.强化审美教育策略[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3]王清芳.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湖南教育,2011(9).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互动式护理干预对血透高磷血症患者治疗及生活质量疗效.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接受血透治疗的患者中抽选62例展开系统研究,按照抽签法分组,对照组31例行普通护理,观察组
摘 要: 同形词是汉日语言对比研究的一个传统领域。本文从中日同形词的成因及意义上的分类两个侧面对同形词现象进行了研究,以期对中国学生的日语学习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帮助意义。  关键词: 中日同形词 成因 分类  1.引言  自古以来,汉语和日语就一直在不断相互渗透和影响,日语当中有很多来自汉语的汉字和汉字词汇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现代汉语当中也存在大量来自日语的“外来语”。正因为两种语言的相互影响,以至于
高等学校人事管理是一门科学,是行政学或行政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人事行政学或人事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它的任务包括对教职员工的定编、调配、使用、培养、考核、晋
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构成要素。语言会不同程度地反应和体现文化特点,而词汇则是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因素。本文拟从日本的“家”文化这个方面对相关日语词汇进行分析。  关键词: 日语词汇 “家” “内外”  日本属于稻作文化圈,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以共同作业的方式进行水稻栽培。因此,在日本社会,“家”这个概念一直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属于社会基本单位,与个人相比拥有更强的
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中有很多关于道德教育的篇章,如:《出师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道德是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化身。“德”是由大道决定的,真正的“德”是厚道而真实的,不负于人,不欺于人,叫厚道。如果敢面无惧色地承担起“厚道”与生俱来的良知和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我们就会形成诚实、善良、
在我国众多的民间艺术门类中,闽南惠安石雕以其特有的风格广受人们喜爱,从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角度对闽南惠安石雕进行艺术探讨和分析,能更准确地发现惠安石雕在中华传统文化
所谓技法,就是玉雕创作中作者对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根据对石材特点的评估和判断,依据作品设计构思和草图,由外向内,
新课程下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吸收课本上的现成观点,不再是教师思想的俘虏,而是一个亲自参与思维活动、经历实践与创新的过程。在现代教育改革下,“以人为本”是主旋律。“以
摘 要: 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其他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努力帮助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进而使得学生真正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应当成为每个语文教师实施自己的语文教学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文化引领 精神成长 实践策略  语文教育涵盖文字、文学
受传统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古人在建筑和装饰方面将木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我国古建筑、古代家具对木的运用以及技巧的纯熟是处于当时世界顶峰的,这些技法和雕刻手法直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