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互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ied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结合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建设院校的建设方案,重点阐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工学结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六个融合“五定”原则
  [作者简介]甘宇红(1961- ),女,广西北海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广西南宁530008)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0-0026-01
  
  自2006年百所高职示范建设院校立项建设以来,中央、地方和企业的大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各校以工学结合为突破点,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内容上进行积极探索。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也以此为契机,携手全球第一大电子产品制造商、世界500强企业、国内最大出口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进行校企全方位深度融合,在机电类专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采用“择优选拔,末位淘汰”的方式组建表面黏着技术(SMT)班,该班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与富士康共育高技能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一般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二是共同商议人才培养计划;三是利用双方的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四是企业参与评价学生质量;五是企业接收学生实习与就业。校企互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上述合作的基础上,企业将合作的平台伸向学校,把企业的生产设备搬入校内建设生产车间,派出工程师来校指导;为学校提供企业生产必须的岗位知识培训教材,接收学校教师到企业学习,增强对企业文化的了解。
  
  二、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
  
  (一)企业的实力
  要想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是关键。行业龙头或大型企业,领导人有战略发展眼光和远见卓识,企业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与储备计划,重视对人才的投资和开发。这样的企业与学校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需要。富士康科技集团作为全球第一大电子产品制造商、世界500强企业,是行业龙头的典型代表,SMT事业群每年订单300人的培养计划,对人才需求表现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学校的优势
  龙头企业的实力决定合作院校也应是在当地知名度高、信誉好的院校。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富有特色;专业实力强,实训设备完善,师资队伍合理;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才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我院作为广西第一家、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建设院校,拥有4000多万元西班牙政府贷款项目建设的实训中心,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连续获得自治区“就业先进集体”称号,因此成为富士康科技集团在广西的唯一合作院校。
  
  三、校企互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实训基地建设
  1.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场所,通过不同的岗位实习,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事生产、服务。按照“校企联合、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教学质量过程监控机制。利用企业的综合生产制造各种资源,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建立有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就业机会,也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是模拟或仿真实训场地的建设。利用学校设备和技术优势,以学校为主进行实训室或车间建设。这种实训室或车间主要是运用市场机制,在“教、学、做”一体的原则下进行,使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完成实训任务。同时,组织技能培训或技术研发。二是真实生产实训场地的建设。企业赠送SMT生产线给学校,并派技术员指导;校方提供场地和师资,校企双方共建共享的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这种车间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再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实现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
  在实训车间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实现“六个融合”:一是教室与生产车间融合。学生上课的教室是实训室,也是产品的生产车间。二是学生与学徒身份融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既是专业技能的学习者,又是生产产品的学徒。三是教师与工程师互相融合。车间里既有教师又有工程师指导,工程师起主导作用,是师傅又是岗位知识的教授者,教师起辅助作用。四是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任务形式,使学生学习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从而完成该专业课程的学习。五是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融合。教学设备就是生产设备,教学素材就是生产的原材料。六是作业与产品融合。学生完成的不仅是写在作业本上的作业,也是生产出的合格的产品。
  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学生的实训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同时,学生参与产品生产,既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实训成本,也提高了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企业选派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校园,入课堂,给学生传授生产实践的核心技能和企业文化,同时了解学校办学情况;学院的专业骨干教师深入校企共建基地,学习企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提升专业能力,感受企业文化,双方互相学习交流,共同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素质结构的教学团队。
  (三)融入企业技术和文化的课程内容
  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企业向学校提供技术培训教材,与学院教师一同根据企业岗位需要,构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突出培养学生适应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四)学生管理无缝搭接
  加强学生管理,校企双方对学生管理实行“五定”原则。一是确定双方的管理人员。组建管理团队,包括学校的辅导员和企业的管理人员。二是定期召开学生会议。在学校和企业分别由辅导员和企业管理人员主持会议,介绍学校的管理规定及企业的管理办法与人才发展规划,了解学生的状况,解答困惑与问题。三是定期考评学生。建立学校和企业的学生档案,企业人员不仅在企业考评学生,还要进校评价学生。四是定期互访。双方管理人员通过互访,交流对学生的管理经验,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后,教师进入企业参与管理学生,形成双方共同管理的局面。五是定期反馈学生情况。校企双方及时反映学生思想情况,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共同承担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工作。同时企业为激励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
  (五)实习与就业对接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采用“择优选拔,末位淘汰”的方式,企业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让学生通过一年的顶岗实习,以学徒身份从事特定岗位工作,按照企业实际生产和服务要求,真实地参加工作实践,熟悉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获得适当报酬,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树立了企业文化意识,也使学生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了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对接。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社会的转型,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也面临着重大转变,培养模式上,由传统的学校为主向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上,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转变,从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的教学内容,向将学校的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的转变。因此,必须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还在不断实践与总结,但已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周济.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jyb.cn/cm/
  jycm/beijing/jybgb/zh/t20060427_16765.htm,2005-08-19.
  [2]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其他文献
[摘要]人力资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水平和发展,作为人力资源密集且承担人力资源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要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重视培养人才、注重职岗匹配、提倡综合素质、推行竞争机制、建立考评晋升机制等方面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简介]石贵舟(1974- ),男,安徽安庆人,南京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
[目的]分析社会支持在“80后”职业人群物质主义价值观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发挥的中介作用。[方法]通过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MVS)修订版、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Campbell幸福感指
[摘要]成人职业教育既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职后的职业教育,是成人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和职后职业教育的重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职业流动的加快,成人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成人职业教育学员的社会角色的双重性、突出的主体性、学习的回归性和继承性、工学结合的同一性和多元性等特征进行分析,提出成人职业教育在教学观上,教学目的要明确,教学内容要实用,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模式要以能力为中心,
[摘要]高职德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高职德育工作面临着市场经济、社会思潮、办学体制、生源素质、德育目标和德育体系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德育工作,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高职德育研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大德育工作体系与长效机制,促进高职德育工作的发
[目的]探讨医院门诊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普及患者健康知识与技能。[方法]通过设立门诊“健康角”、开展“健康学校”健教活动、提供门诊健康咨询等方法,对患者本人、家属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