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裂肝包虫囊肿的处理(附149例报告)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le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破裂肝包虫囊肿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60年6月至2003年6月手术治疗的破裂肝包虫囊肿149例.其中破入腹腔13例(8.72%),消化道穿破8例(5.37%),泌尿道5例(3.36%),肝包虫囊肿-胆道-支气管瘘8例(5.37%),破入胸膜腔9例(6.04%),胆道穿破103例(69.13%),其他部位穿破3例(2.01%),均经手术治疗.结果术后伤口感染14例(9.40%),横结肠瘘1例(0.67%),肝包虫复发12例(8.05%),腹腔内复发10例(6.71%),复发病例均经再次或多次手术治愈,死亡3例(2.01%),远期治愈144例(96.64%).结论肝包虫囊肿破裂是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急腹症、过敏性休克,以破入胆道者为多,可致胆道梗阻甚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破入消化道、泌尿道、胸腔甚至形成包虫囊肿、胆道、支气管瘘等,治疗多较困难,且易复发,故肝包虫囊肿应早期诊断及尽早手术治疗,以防破裂,进一步开展对包虫病的防治则更为重要。

其他文献
女性病人,29岁,农民.因反复右上腹疼痛3年余,再发伴巩膜黄染1周收住我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6.8℃,呼吸18次/min,脉搏82次/min,BP100/80mmHg。
期刊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发生漏胆,有一部分为迷走胆管损伤造成.文献报道,迷走胆管损伤发生胆漏并不被人所熟知,其发生率为2%(5/250)[1].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开展,会有更多的腔镜医师遇到这一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我们将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情况总结如下,并就诊治体会做初步探讨。
期刊
我院2001年6月至2003年9月共收治拔T管后胆漏病人3例,均采用胆道镜介导置导丝入胆总管,再顺导丝置入导尿管,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期刊
期刊
胆肠吻合术是胆道重建的主要方法之一,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此术式放弃了Oddi括约肌及其功能,影响了消化道生理及胆道流变学规律.我们采用保留Oddi括约肌自体组织瓣转移修复胆道病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研究广西肝癌高发区未成年人的氧化性DNA损伤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白细胞DNA 7,8-dihydro-8-oxoGuanine(8-oxoG)及其修复酶hOGG1的水平,采用PCR-SSCP 技术检测hOGG1-Cys326Ser多态性.结果 8-oxoG 与hOGG1表达水平高度相关(0.48
目的 探讨劈离式肝移植中供肝分离的手术经验.方法自2004年3月1日至9月1日,共计施行了10例体外供肝的劈离,将其分为左肝外侧叶(Ⅱ、Ⅲ段)和扩大右半肝(Ⅰ、Ⅳ~Ⅷ段)两部分,并为19位病人施行了劈离式肝移植.供体的平均年龄为32.7岁(15~51岁),平均体重64.5kg(45~75kg),ICU平均救治时间为2.4 d(1~8 d).结果劈离前整体供肝和劈离后左肝外侧叶的平均重量分别为132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暨北京市器官移植中心主办的“2005北京肝移植临床与移植病理研讨会”定于11月5、6日在北京市召开。经报中华医学会批准,参加会议者可获得国家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期刊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改进,术后处理措施的不断完善,以及越来越有效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临床应用,肝移植的临床效果已显著改善[1].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目前肝移植已成为治疗多种终末期肝病的常规方法,绝大多数受体病人能获得长期存活.然而,肝移植外科医师和肝病专家仍面临肝移植术后许多并发症的严重挑战,其中之一是后期肝移植物失功(LHAD).LHAD可引起移植肝功能障碍,需再次肝移植,甚至可导致病人死亡.本文就LH
期刊
目的 验证ABCG5和ABCG8在胆固醇转运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将含ABCG5或ABCG5和ABCG8的质粒导入7721细胞系,通过抗生素G418、zeocin筛选获得新的细胞系7721-G5与7721-DG.用RT-PCR及Western blot等方法证明细胞系7721-G5与7721-DG中分别含有ABCG5,ABCG5和ABCG8.7721、7721-G5、7721-DG细胞系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