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中的美学映像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别具特色。周朝的《诗经》、秦汉的乐府,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唐朝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时期的古典小说,无一不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在所有的诗词歌赋当中,也体现着深刻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中和;意境;意象
  一、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属于与“崇高”相对应的审美范畴,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靜穆等特性。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情感抒发是人的本性的正常流露,但又必须“中节”,受到一定节制,符合理性规范。这就是说,中和之情不能过分剧烈,不能愤激狂放。《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相思和追求。“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欲虽满却止乎礼,没有丝毫淫乱之心,更没有过分的举动,对淑女的追求也仅限于“鼓琴瑟”“敲钟鼓”。这样的追求方式限定于礼仪的范畴之内,这样的恋爱,既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又表现得平和而有分寸,因而成为儒家典范。《关雎》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精神,正代表着典礼用乐的“中和”标准。
  二、感受之美
  感受之美体现在人通过感官所产生的心灵触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中,只有视觉和听觉是审美的器官,因为视觉和听觉可以接收符号,他们具有精神性,而其他器官如味觉和触觉等只有生理功能,不能接受符号,不具有精神性。它们可以产生生理上的快感而不能产生精神上的美感。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所描写的“雁过也,正伤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去的大雁、梧桐细雨,这些皆是作者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词看到了包括线条、色彩、形状等构成的表现美和生活意象构成的再现美。
  视觉美与听觉美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互相融通、转换。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审美意象中之间的相通性,不同的审美意象可以打破感官的差异,互相融通、转换。这就是联觉和通感。如杜甫的《后出塞》中“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 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让我们感受到这首诗所产生的审美效果就像是一部电影,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让人情真意切。
  三、意境之美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
  意境这一名称最早见于王昌龄的《诗格》。其诗有三境说。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中唐刘禹锡的《诗论》开始提到意境,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说:“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意境说的创始。刘禹锡的“境生象外”最合于意境的理论。 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实际讲的都是各种境界,即如何创作出“雄浑”、“高古”等境界。明清至近代是意境理论的深入发展时期,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他又将有无意境作为衡量诗歌艺术高下的一个标准,这一标准具有合理性。
  “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诗歌作为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的样式而存在着,它以语言文字的物化形态荷载着诗人的心灵世界。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无论是诗人意境、诗歌意境、读者意境,都会有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的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正基于此《登幽州台歌》才成为千古名篇。
  四、诗歌中的意境与意象
  说到诗歌的意境就不能不谈到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条件。但意境与意象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二者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意象”是经过诗人思想、情感和想象重新把握与处理过的感觉,它是感觉材料的主观处理,是诗篇中最具体、最细小的形象单位。毛翰教授认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他还把意境与意象的关系作这样的表述: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白色恐怖。听起来似乎有点渲染和夸张,但在一定意义上却很形象地说明了意境与意象的关系。诗歌意境的产生是离不开意象的,没有了意象的支持,那么意境也就变得空洞而无味了。
  因此,无论是中和之美,还是视觉听觉美,或是意境之美,在这些诗词歌赋中都有美学映像,这不仅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反映出人们的思想越来越趋于自由。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也存在着悠久的审美历史,我们不固守传统,要创造现代的新审美传统,才能使中华民族审美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M].商务出版社,1979.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其他文献
期刊
突然,一只黑、蓝、白三色相间的蝴蝶飞落在我办公桌前古铜色台灯罩上。当时我的心猛一吃惊,想这么一个隆冬季节,怎么会飞出一只如此惊艳矫情的彩蝶?而这只与我面面相觑的三色
目的:探讨理气化解毒汤应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136例,对照组给予甘利欣胶囊,研究组给予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高校排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现状及具体部位,分析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预防措施。  关键词:高校排球教学;运动损伤;原因;预防  本文通过大量走访调查和研究,了解高校排球教学中运动损伤的现状、具体部位以及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期对高校顺利完成排球教学任务、保障学生身体健康有所裨益。  一、高校排球运动教学中运动损伤现状及具体部位  排球运动注重战术,注重与队友之间的
摘要:“平均美”把美作为一种实体对象,容易引起“美”与“审美”的混淆,对“美学意义上的美”界定的模糊,对审美感悟力被扼杀分析的简单化,无法真正实现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美学批判。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平均美;审美感悟力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新世纪中国美学的热点之一,引起了学者的积极参与,尤为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美学批判里,有学者是从核心概念“平均美”展开的,但这个概念能
对中国小说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它不仅影响小说的题材,语言弄口表现手法,而且对小说的结构模式也有很大影响,造今为止,其影响仍不绝如缕.本文就对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在结构模
期刊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矛盾日趋激烈,严重危及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危,引发完善刑法结构、补增刑法规定的强烈需求。立基犯罪圈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