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应加强体育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但这并不是让课程脱离学术轨道,而是让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
关键词:学科本位 学生本位 社会本位 综合本位
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学校体育学》一书中提出学科本位、学生本位、社会本位以及综合本位的四种课程模式,首先将书中提到的四种模式罗列和比较一下。课程模式及该模式特点:学科本位体育课程模式重视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强调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轻运动技能学习;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强调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综合本位体育课程模式注重技能传授、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前三种体育课程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职业技术学院应建立综合本位的体育课程模式。
1 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目标培养需要出发,应建立综合本位体育课程模式
1.1职业技术学院的性质决定——注重社会需求
为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1995年职业学院就提出了“以胜任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的课程模式构建和教学计划开发指导思想,探索、形成并确立了“做人与做事双维度、社会与职业双向度”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是提高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传授职业知识的主渠道的课程观。课程模式的构建必须考虑社会适应的成分,体育课程模式作为其中的一部分。
1.2高职学生体育锻炼现状——注重学生的个体需求
以不同班级300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提问、交谈等方法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与分析得知喜爱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每周3次以上)78人,占28.7%;有时或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136人,占50%;不太愿意或被迫参加体育活动的58人,占21.3%。显示经常和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不足总人数的1/3,70%以上学生是有时或偶尔参加体育活动或不太愿意或被迫参加体育活动。反映大多数学生在思想上还未充分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没有真正体会到运动所蕴藏的乐趣。可见课程模式的构建必须考虑职业学院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各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都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美国加州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①让所有学生都有一种通过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而获得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和能力;②体育课程应该在满足每个学生个性需要的基础上提供不同的适宜教学方法;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为所有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并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④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教师要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的有机联系,注重体育对人格培养的特殊价值,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态度、良好的情绪、自主学习和社会交往的能力等。
1.3处理好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关系
要摈弃单纯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但是,这决不是要贬低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既是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学生主要是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实践来获得情感体验的。所以,那种“淡化技能教学”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获得有关参与身体活动、增强体能、加强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运动的生物力学和生理学的原理,在游戏、比赛、跳舞、体操、水上运动、户外运动、闲暇和娱乐活动中是一位有技能的参与者。英国体育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获得和发展技能,选择和应用技能、策略和观点,获得体能和健康的知识。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运动概念和运动技能,以提升体能。
2 符合高校总体课程模式改革的要求
首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召开以来的课程研究成果,交流近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经验,了解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都显示:推进我国的课程改革至少应从8个方面把握课程改革的趋势。1)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2)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学校课程的基础有可能从“双基”发展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例。4)注重综合化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以克服分科教育的缺陷。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析和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因此,我们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该综合的坚决综合,该分科的坚决分科,综合中有分科,分科中有综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5)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但这并不是让课程脱离学术轨道,而是让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6)重视课程体系三级管理,早在1989年,有学者就提出了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建议,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7)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课程个性化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题,课程多样化尤其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教材的多样化,是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需要。8)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赋予课程以新的内涵与时代特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课程改革的走向表现为5个方面:1)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性课程;2)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3)加强课程统整;4)转变课程设计方式;5)强化课程研究。
3 符合新纲要规定的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体育教材、组织课程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的依据。特定的体育课程模式体现特定的体育课程思想,但它的建立必须以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前提。新《纲要》中把高校体育课程划分为5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目标已经向多元化发展。新的体育课程目标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体育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这意味着体育课程将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最重要的特征是从事身体练习并承担一定的负荷,体育学习过程不仅是一种技能的学习,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要扮演多种角色,密切人际关系,体验丰富情感。除了认知能力的发展外,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也是其他理论课程无法比拟的。课程模式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任何课程模式总是为完成特定的课程目标而设计的,也可以说课程模式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手段。但由于体育的学科性质以及课程目标的多样化,仅仅靠单一的体育课程模式是很难达到多种体育教学目标的。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是实现多种体育课程目标的必然途径,仍然是未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钟起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孔祥伟.关于新型体育课程模式的分析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10):21-5.
关键词:学科本位 学生本位 社会本位 综合本位
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学校体育学》一书中提出学科本位、学生本位、社会本位以及综合本位的四种课程模式,首先将书中提到的四种模式罗列和比较一下。课程模式及该模式特点:学科本位体育课程模式重视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强调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轻运动技能学习;社会本位体育课程模式强调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综合本位体育课程模式注重技能传授、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前三种体育课程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职业技术学院应建立综合本位的体育课程模式。
1 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目标培养需要出发,应建立综合本位体育课程模式
1.1职业技术学院的性质决定——注重社会需求
为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1995年职业学院就提出了“以胜任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的课程模式构建和教学计划开发指导思想,探索、形成并确立了“做人与做事双维度、社会与职业双向度”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是提高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传授职业知识的主渠道的课程观。课程模式的构建必须考虑社会适应的成分,体育课程模式作为其中的一部分。
1.2高职学生体育锻炼现状——注重学生的个体需求
以不同班级300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提问、交谈等方法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与分析得知喜爱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每周3次以上)78人,占28.7%;有时或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136人,占50%;不太愿意或被迫参加体育活动的58人,占21.3%。显示经常和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不足总人数的1/3,70%以上学生是有时或偶尔参加体育活动或不太愿意或被迫参加体育活动。反映大多数学生在思想上还未充分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没有真正体会到运动所蕴藏的乐趣。可见课程模式的构建必须考虑职业学院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各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都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美国加州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①让所有学生都有一种通过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而获得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和能力;②体育课程应该在满足每个学生个性需要的基础上提供不同的适宜教学方法;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为所有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并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④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教师要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的有机联系,注重体育对人格培养的特殊价值,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态度、良好的情绪、自主学习和社会交往的能力等。
1.3处理好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关系
要摈弃单纯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但是,这决不是要贬低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既是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学生主要是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实践来获得情感体验的。所以,那种“淡化技能教学”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获得有关参与身体活动、增强体能、加强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运动的生物力学和生理学的原理,在游戏、比赛、跳舞、体操、水上运动、户外运动、闲暇和娱乐活动中是一位有技能的参与者。英国体育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获得和发展技能,选择和应用技能、策略和观点,获得体能和健康的知识。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运动概念和运动技能,以提升体能。
2 符合高校总体课程模式改革的要求
首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召开以来的课程研究成果,交流近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经验,了解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都显示:推进我国的课程改革至少应从8个方面把握课程改革的趋势。1)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2)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学校课程的基础有可能从“双基”发展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例。4)注重综合化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以克服分科教育的缺陷。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析和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因此,我们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该综合的坚决综合,该分科的坚决分科,综合中有分科,分科中有综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5)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但这并不是让课程脱离学术轨道,而是让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6)重视课程体系三级管理,早在1989年,有学者就提出了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建议,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7)强调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课程个性化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题,课程多样化尤其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教材的多样化,是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客观需要。8)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赋予课程以新的内涵与时代特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课程改革的走向表现为5个方面:1)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性课程;2)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3)加强课程统整;4)转变课程设计方式;5)强化课程研究。
3 符合新纲要规定的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体育教材、组织课程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的依据。特定的体育课程模式体现特定的体育课程思想,但它的建立必须以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前提。新《纲要》中把高校体育课程划分为5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课程目标已经向多元化发展。新的体育课程目标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体育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这意味着体育课程将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最重要的特征是从事身体练习并承担一定的负荷,体育学习过程不仅是一种技能的学习,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要扮演多种角色,密切人际关系,体验丰富情感。除了认知能力的发展外,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也是其他理论课程无法比拟的。课程模式是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任何课程模式总是为完成特定的课程目标而设计的,也可以说课程模式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手段。但由于体育的学科性质以及课程目标的多样化,仅仅靠单一的体育课程模式是很难达到多种体育教学目标的。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是实现多种体育课程目标的必然途径,仍然是未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钟起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孔祥伟.关于新型体育课程模式的分析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