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知道我的知道?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wang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91-01
  一直清楚地记得当我还在念初中的时候,我的数学老师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其实,我只要通过你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我就能基本猜出你们的内心真实想法!”从教以来,我一直摸索着在追寻这样的一种境界,希望有一天,我也能与我的学生有着这样的默契,能够真正融入他们的世界,通过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知道他们的所感、所想。然而,也在这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的付出与收获相信只有身临其境的老师才能真正的体会到,这里有一个我在一次专家讲座中听到的案例,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节数学课上,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生用字母表示数时遇到这样一道题:请你用字母表示小青蛙的只数、嘴巴、眼睛和腿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孩子大胆的举手发言回答: a只青蛙,a 条腿,a只眼睛,a张嘴。老师一听,立刻生气地说:如果你的青蛙是这样的话,那你的青蛙一定是一只怪物。孩子惭愧的底下了头,再也没有勇气举起他的小手。
  故事在这里并没有结束,这节课除了有老师和学生在还有一位教育界的专家也在场,下课以后,这位专家在全班找寻刚才发言的这个孩子,可是没有人敢举手,也许孩子觉得,如果他举了手,他一定又会被批评,也许还会被别人嘲笑,嘲笑他的怪物青蛙。专家见没人举手便自言自语的说: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聪明呢?和我想的简直是一模一样,当是1只青蛙的时候,第一个a就表示1,第二个a也表示1,第三个a就是2,第四个a就是4。哪个小家伙和我这么有默契呢?孩子群里有一个小家伙的眼睛顿时明亮了起来,他高高的举起了小手。“老师,你怎么知道我知道的呢?”专家回答:因为我也是这样想的阿。孩子再一次露出了自信的微笑!接着专家走到孩子身旁说道:“小家伙,你知道为什么别人会觉得我们两个的不太正确,而他们的一看就知道是对的呢?”孩子抓抓脑袋说:“因为我们没有告诉他们我们的a表示的是什么,而他们的一看就知道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就不用别人看一个还要解释一下那么麻烦了。专家趁机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如果别人看一次我们就要解释一次多麻烦啊。要不,我们也直接用字母就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表示清楚,这样也就更简洁了,也不至于不被别人理解,让别人以为咱们的青蛙是怪物了。你说呢?小家伙!”孩子开心的点点头。
  感触:故事到这里应该说是可以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了,然而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心底深处有着许多的感触与思考。孩子的那句话时时回荡在我耳边“你怎么知道我的知道呢?”是呀,为什么我就没能想到他的知道呢?倒是专家的一句“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聪明呢?和我想的简直是一模一样”一下子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也抚慰了孩子不被人理解和认可的挫败感。专家老师的这番话,给了孩子很大的鼓舞与自信,同时更是给初为人师的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原来,教书育人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突发事件,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真正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这往往是一门比纯粹地教书更需要研究的学问。专家凭借他善于捕捉孩子内心世界的眼睛,激励的话语,真正融入了孩子的世界。这才完完全全改变了孩子当时所面临的窘态,更改变了孩子在以后学习中对待知识的严谨态度,唤起了孩子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探索欲望、由衷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自己认可的强烈自信。感谢专家给我上了如此生动有意义的一节课,让我彻底改变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首先一定要融入可爱的孩子们,用心去观察、去体会他们的认知与感受;尽可能多地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上去思考,并随时调整自己的课堂。相信这样做下去,我的孩子们会因为我的关注,而闪现更多的亮点,收获更多的喜悦,对于我本人而言更是一种无形的进步!
  有人说,犯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应有的权利,我们不能苛求学生人人完美。如果学生有了过错,教师要学会等待和宽容。既然错误总是难免存在,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就不必火冒三丈,也不能奢求靠一两次批评、谈话就立竿见影,让每个学生一下子都痛改前非,让自己满意。因为,一个好的品质的形成,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相反,这却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多一点信心,多一点鼓励。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等待之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与老师与学生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候,存在于师生情感共鸣、心灵契合之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也能骄傲地听见孩子们满怀好奇地对我说:“老师,你怎么知道我的知道呢?”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90-01  案例背景  语文教学以教材为凭借,把学生带进更加广阔的空间。教师处理教材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对教材进行多方位的二度创作的过程。语文老师应有恰当处理教材的能力,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适当适量补充,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案例描述  《行道树》出现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文
期刊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男女之间必然会有交往的需要和行为,这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和生理不断成熟,中学男女生交往的欲望愈发强烈。由于部分家长和教师引导不当,造成一定不良后果屡见不鲜。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男女生交往问题作一些分析,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正确把握中学男女生之间的交往,科学引导他们正常交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科学认识男女生的交往  现实中有不少教师和家长害
【摘要】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是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由于特殊的社会形势,课程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少学校走过场,做形式。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拓创新,精心组织,经过几轮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再总结,探究出了课堂与课余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群体与个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安排与自愿相结合的实施方式。  【中图分类号】R7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