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不翼而飞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琴大师俞伯牙的左手一夜之间被人砍掉,此刻,他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大师平日疯疯癫癫为人高傲,没人敢靠近。这还是外卖小哥久敲门不应,发现门虚掩着,推门而入发现的。
  病床旁的小桌上放一满杯水,纹丝未动。大师舔了一下干巴巴的嘴唇,他一直盯着那杯水,却没有要喝的意思。
  随后他充满忧伤地看着自己绑满了绷带的左手,依然有血渗出来。
  “没左手了我怎么弹琴?我干脆以后别弹琴了!”大师声音悲伤中带有一丝歇斯底里的兴奋。
  以大师现在的状态,他没有心情和能力向警方描述现场的任何细节。
  “反正没人听,谁帮我把我的右手也砍了吧。”这三天以来,大师总是这样喃喃自语。
  这样子令刑警队的郭队长更加揪心,三天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着案发现场的每一个细节。
  当时俞伯牙大师倒在卧室里呻吟,他身旁的止痛剂瓶子倒在一边,散落一地。看来大师是做了及时的处理,无奈伤口产生的剧烈疼痛,这点止痛剂也于事无补。地板、床、茶几都有血迹,现场一片凌乱,似乎有搏斗的迹象,这里可以确认就是第一案发现场。
  但凶手无疑是一个老手,现场除了俞伯牙本人的指纹,没有发现第二个人的。茶几上还发现一个沾有血迹的翻开的笔记本,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线索,也没有发现凶器。
  但好在最重要的发现是,在俞伯牙家对面的电线杆上,密集的线路中探露出一个老旧的摄像头,正对俞伯牙家门口,只是不确定还能否使用。经过查看四周,这个摄像头处于俞伯牙家和古琴巷的交叉点。
  俞伯牙家三面靠着护城河,护城河宽且深,淤泥水草混杂,不具备越河作案的条件,而且如果越河,不可能在岸边不留下任何痕迹。这一点刑侦科各位是已经确定了的。
  也就是说,凶手如果想进入受害人家里实施犯罪,古琴巷是必经之路,而且摄像头本身没有任何被损坏的迹象。也就是说,罪犯作案必然难逃摄像头的法眼。
  郭队长立刻让技术科同事紧急调取视频监控录像,希望可以找到破解本案的关键点。
  可喜的是,摄像头还是留下了拍摄影像。但是坏消息是只录下了一个大约3秒的人影片断,影像模糊,仅凭这个根本无法对破案有实质的帮助。但是郭队长还是抱着一丝希望,让技术科同事能把这个影像尽可能修复得更清楚一些,也许会有其他发现。
  “结果出来没有?”郭队长问。
  “还没有,修复难度太大,技术科已经把视频送到了市局技术科,请求支援。”小王喘着气说。
  “笔记本有什么发现?”
  “记录了受害人和一个朋友研讨钢琴弹奏的日常,看受害人记录,这个人应该是受害人的知己好友。”
  “叫什么?”
  “钟子期。”
  “日记记录了多久的?”
  “从今年6月20日到10月1日,不到4个月。在10月1日以后就中断了。”
  “10月1日,那不就是受害人被害的那天?”
  “沒错。”
  “你去查一下这个钟子期。”
  经过走访,这个俞伯牙平日社交面很窄,他的性格乖戾,钟子期可以说是他唯一的朋友。事发后,这个钟子期就不见了,看来这个人有重大嫌疑。
  郭队长像过电影一般,一幕幕飞快地从他脑子里闪过,拼接、组合、再打乱,郭队长脚下的烟头密密麻麻。
  3个时后郭队长手机急促地响了。
  “什么?”郭队长说。
  市局技术科帮助还原了高清影像,真相令所有人大吃一惊。视频中正是俞伯牙本人,他的黑色夹克和卧室床底下找到的带血夹克吻合。
  他右手是一把新买的菜刀,后来复查现场,在俞伯牙家卫生间马桶后的干涸水箱里,找到了这把菜刀,手柄未经过水清洗,指纹提取完成,只有俞伯牙一个人的。
  “这么说,他自己砍了自己的左手!那个钟子期呢?!”
  “出车祸,被车撞死了,9月30号。”
  “就是俞伯牙砍掉自己左手的前一天。”
  “反正也没人听,谁帮我把右手也砍掉啊!”郭队长想起俞伯牙在医院疯癫的话。
  郭队长觉得脑子里一阵轰鸣,刚点燃的烟滑落在地。
其他文献
1949年春,杜鹃花闹得正欢的时候,南山神仙洞上空忽然冒出了一股青烟。  山火!春大脚以为是谁上坟时不小心引发了山火,一声大叫。  社员们一齐奔过去,却见一个男人在洞口生火。  你是谁?什么时候搬来的?春大脚拖着长音问。  卢立,人稱立胡子。赶酒的,叫化子。男人说着双手摸索着身边的一对扫帚把慢慢站起来。  眼睛不方便?  青光眼。  社员们“哦”了一声,似乎全知道了,其实一点也不知道,反而增加了一
期刊
宝儿娘到瓜田给丈夫送饭,从来不带宝儿去,闹腾。这次,宝儿娘又去瓜田,宝儿死活不依,又哭又闹,非去不可。宝儿娘叹了口气:“唉,这孩子!宝儿,我告诉你,到瓜田别闹,行不?”  宝儿高兴得一蹦老高。  宝儿爹总在地里忙活,也没工夫逗逗他的宝儿。虽说这孩子闹腾,可在他眼里,总是自己的孩子好。俗话说,一畦萝卜一畦菜,各人的孩子各人爱。瓜田里的活太多,太杂,掐尖、压蔓、打药、施肥,实在没工夫逗他的宝儿玩。  
期刊
肖林老家闹灾荒,娘拉着他逃荒要饭,成天挨饿受冻。为了活命,娘把他送給了一个过路的草台班子。  那年,肖林刚九岁,瘦得皮包骨头,没个人样。班主一见,脑袋摇得像拨浪鼓,说啥也不留,娘拉着肖林一个劲儿磕头,班主心一软,才留下了他。  肖林人虽小,可有眼力见儿,腿脚勤快,叫干啥干啥,不吃白饭。  班主姓张,有个闺女,叫晓茹,和肖林年纪相仿,得知肖林吃不饱肚子,常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他。张班主知道后,打了肖林
期刊
她走进门,他抬头看了一眼,吃惊地问:你怎么回来了?  她说:嗯,我回来看看家里怎么样。  都好。他在藤椅上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躺好,迷糊起来。  她看了看屋子,把散乱在椅子背上、床沿上的衣服毛巾都收起来,坐在床边一件件叠好;又把地上的碎屑扫了又扫,扫到垃圾斗里,往门外墙角的垃圾堆边扔。看到那里扔了许多药瓶子和药盒子,她蹲下来仔细地看,看到一根细长的输液管,那头连着一只葡萄糖瓶,里面有半瓶未用完的液体
期刊
残阳如血,秋风萧瑟。  一个远离喧嚣的幽僻小院,一个抱剑沉思的消瘦男人,嘴唇紧闭,目光深邃,没人知道他此刻在想些什么。  八年前,也是一个黄昏,年过二十、面色沉郁的他不知从何而来,竟相中这民风淳朴的小镇,在人烟稀少的郊外结庐而居……时隔多年,大伙仍不知其身世来历,只知他姓荆。因他整天不言不语潜心练剑,便称他荆无言。  荆无言性情古怪,行踪神秘。除了练剑,也时有外出。  某日,荆无言正在专心研习新创
期刊
这大山,下半山裸着,上半山沟壑纵横,杂草丛生。让人称奇的杂草中有一群飞羚,将这里当作王国。  秋天来了,山野红衰翠弱,山下的水稻已经收割,飞羚便开始下山寻食。  一天,飞羚正啃着水稻的秸秆,来了一个人。他对飞羚热情地招呼,嗨,朋友,请跟我走,村庄前有一块绿洲,生长着青青的草儿……  头羚即刻腾空而起,其他飞羚紧随其后。它们轻松地越過一处沟壑,转眼便没了踪影。  飞羚在半山腰的草丛中停了下来。有的飞
期刊
在这边荒小镇,我给镇西胡三媳妇接过生,给镇北莫大烟袋取过瘤疮。  我是这小镇唯一的郎中。  打十年前进入小镇,日子像长途跋涉的驼队在傍晚时分进镇时那样,踢踢踏踏,散散漫漫。从前我虽然想象不到这样的生活,但慢慢喜欢上了。散散漫漫多好,自在舒适,无风无浪。  不是夸口,小镇的七八百口人,谁没喝过我给抓的汤药?这七八百口子人,都是我的衣食父母。但有个人我不怎么喜欢,那人是镇西烧酒铺子的来喜,二十岁了吧,
期刊
春天,槐花开了,香味沁满了大街小巷。李三把一块废旧木板挂在街口的槐树上,木板上写了“李记面食由此向北”,这就开了业。  开业没放鞭炮。李三一边揉面一边对人说,没多大意思,污染环境,还会惊哭后邻的小孩。  没几人知道李三在茅店村开了面食店,李三打了火烧蒸了馒头,骑着汽油三轮,走街串巷去卖。  面食店里也不多留火烧馒头,李三走街串巷的时候,他的姥爷坐店门口。姥爷很老了,身子前倾,手里攥着拐杖。  偶尔
期刊
孙卖鱼咧着嘴弓着腰,两只手费力地提起桶把,一步一步地往巷口挪。  桶里的水本来只有大半,后来他又哗啦啦倒进去十来条活鱼,水一下子就溢到了桶口。  今天鲇鱼很多,孙卖鱼挺高兴。  以前卖鱼人欺他没经验,把鲤鱼呀、鲢鱼呀、淮白呀什么的塞给他,这些鱼卖相好,人家要的价钱也不高,所以孙卖鱼就想多囤点货——卖鱼的桶里多放十条八条、屋后池塘的圈网里多放三五十条。  虽然好,但是买的人并不多——官府里的伙夫、饭
期刊
李六儿猛踩了无数脚刹车,轿车才安静下来,乖乖地停在了马路边。他长舒了一口气,脸煞白煞白的,额头鬓角的冷汗滴滴答答地掉下来。他不敢往外看,更不敢下车,心好像不属于自己了,挣扎着要从嗓子眼儿蹦出来。他闭紧了嘴,那惊慌的心却要从鼻子、眼睛、耳朵但凡通窍的地方硬生生地往出挤。  刚才是怎么了?一刹那间李六儿的脑袋里一片空白。撞还是没撞上?撞伤还是撞死了?他一头扎在方向盘上,伸出蒲扇般的大手狠命地拍打自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