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论证探究式教学尝试

来源 :生物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m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教学中,运用ADI教学模式进行实践,并总结了相应的教学流程。教师通过设计任务及活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并根据证据、推理形成主张,再由3个质疑问题引导学生查询资料和设计2次实验方案,运用文献资料和精准实验数据,最终师生修正主张,完成论证过程。以实验教学为载体,将论证和探究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论证能力和科学探究共发展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食物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气候的不断变化,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传统设计育种耗时长、效率低,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育种需求。随着基因型和表型数据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各种组学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能够在大数据中高效率挖掘信息的工具,在生物学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人工智能指导的设计育种将大大加快育种的效率,给育种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介绍了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在作物基因组学和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智能设计育种提供新的思路。
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节教学中,以光合作用重要概念为统摄,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实验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运用稳态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相关知识,建立知识体系,并体现所学知识应用于解释和指导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全方位落实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维素养目标。
科学思维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思维的不同发展水平,为高考命题提供科学依据。以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Ⅰ卷)为例,解析生物学试题对考生科学思维的考查,为中学生物学教师把握高考命题动向及复习备考提供参考。
转基因大豆是目前种植最广泛的转基因作物之一,其中具有耐除草剂特性的转基因大豆占比最高。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一直争议不断,因此,其批准商业化种植前的食用安全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已有研究显示,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已经商业化种植了二十多年,迄今为止还没有观察到任何不良反应。目前已经批准的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均进行了严格的毒理学评价、过敏性评价和营养学评价,经过严格评价后上市的转基因大豆可以放心食用。综述了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的主要类型,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对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的食用安全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
利用猪、牛、羊、鸡、鸭的特异性引物序列,通过PCR技术对不同的肉类食品进行动物源性鉴定。将教材上的PCR实验具体化,解决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社会责任;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阴性对照”“阳性对照”“空白对照”三者之间的区别,让学生体会在真实的科学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水域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易受污染的生态系统之一。水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别的水生生物可通过摄食、接触等多种途径摄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因此,监测水域污染物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解析污染物对不同水生生物的毒性机制,筛选敏感、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对生态毒理学研究和环境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技术因所需样品量少,且不需参考序列,可在整体水平上鉴定基因差异表达,成为水生生物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最佳方法之一。基于此,介绍了RNA-seq技术的基本流程与数据
“细胞呼吸”的科学史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良好素材,可使学生从实验分析、推理、论证等方面得到思维的锻炼。就相关科学史实验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筛选出适合学生探究的相关内容,并提出教学建议,以期在核心素养的培育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南漪湖是皖南第一大湖泊,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有极大的影响。通过文献查询结合实地调查,对宣城地区南漪湖湿地植被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样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宣城市南漪湖植被主要可分为5个植被型组,9个植被型,11个植被亚型,22个群系,已知植物226种,其中,蕨类植物5科5属5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57科174属219种。安徽南漪湖的区系具有南北交融的特点,且南漪湖内水生植物区系是处于温带和热带分布的过渡区。旨在通过本调查为南漪湖湿地保护提供参考。
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为例,阐述在学科大概念的指引下,借鉴和整合了 UbD逆向教学设计的课程理念,提出了“目标设定—教学实施—评价反馈”三步式的教学
将模型和辅助构件进行统一组织而形成的模型系统能提供持续性、系统性的课堂动力,从而满足思维生成教学中对课堂动力需求。在“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一课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萝卜条“实物模型”,构建真实而熟悉的情境,为课堂的引入打开局面;以气球“动态模型”突破宏观与微观间的认知障碍,直击思维痛点;以水中塑料球“原理模型”启发思路,归纳核心原理;最后以“表格辅助构件”引导归纳,整合知识与思维。这些模型与辅助构件所组织的模型系统适配于课堂的不同思维节点中,协助学生的思维亲历一个完整的思维生成过程,实现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