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核心和实质就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共同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些教师认为“合作式学习”不能在小学低年级中开展。而我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式学习”,有如下思考:
1 强调小组合作式,并非强调让小朋友集体参与高深的研究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对具体的、感性的、直观的、形象的事物认知得快,思考问题比较简单而直接,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小朋友,在学习中依赖老师、依赖课本,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思想。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相信学生,给他们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但也要符合小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而不是让小朋友集体参与高深的研究,打着合作的幌子,达不到合作的目标,既浪费时间,也没有收获。一切主动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都是一种合作的过程。我们强调小组合作,旨在通过小朋友从小就以研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养成时时有发现、时时有探究、时时会沟通的认知习惯。
2 反对时尚摆设式的“小组合作”氛围
“小组合作式学习”已成为普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无论是常规课、还是研讨课、甚至是各种赛课中,教师们都喜欢用这样的组织形式,课桌椅的摆放也花样甚多,但因为只追求形式,没有认真去落实,致使有些课堂成为了一种“目标不明确、合作杂而乱、学生无收获”的时尚摆设。“小组合作式学习”存在着五个误区:①合作研究之前没有让学生明确合作的真实目的,学生不知所措;②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容易造成“人云易云”的现象;③合作研究时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虎头蛇尾”,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④合作研究的内容不符合教学实际,要么偏难,学生解决不了,要么过于简单,没有合作价值;⑤小组合作过程中,由于老师的组织不到位,纪律混乱,学生不是全员参与,同时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秩序。所有这些时尚的摆设,只能是一种有形而无效的课堂。
3 追求让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历经“小组合作式学习”的过程
小朋友分组合作交流感想与体会,这种情景的创设并非为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也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生的课外活动,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不仅重视认知的获得,更重视获取认知的过程及过程的评价,同时在于每一位小朋友是否都试图经历——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处理信息、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等过程。可以说,小组合作式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追求的结果。
4 认为“小主人”是合作的主体,但也更加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与引导
课堂“小组合作式学习”是小朋友以“小主人”的身份去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如果缺少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就可能成为盲目的无效劳动。尤其在合作的初步阶段,决定合作目标、收集处理信息、组织合作过程、交流汇报结果等诸多环节,均需要教师悉心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加入学生的研讨、实践活动之中,及时掌握信息和反馈意见,适时调整合作内容和范围。有些老师的课堂存在着一些极端的做法:力图开放——开放师生关系、开放教与学的方式、开放教学环境等等,继而引发教师权利的放弃,让学生自己合作自己的。其实教师的适时点拨、适时引导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更为重要。
小学低年级实施“小组合作式学习”,在理清以上几个观念的基础上改变原始的封闭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自主、和谐、创新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共同研究、交流沟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运动”而不是“运动学生”,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 强调小组合作式,并非强调让小朋友集体参与高深的研究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对具体的、感性的、直观的、形象的事物认知得快,思考问题比较简单而直接,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小朋友,在学习中依赖老师、依赖课本,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思想。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相信学生,给他们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但也要符合小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而不是让小朋友集体参与高深的研究,打着合作的幌子,达不到合作的目标,既浪费时间,也没有收获。一切主动探索、发现知识的过程都是一种合作的过程。我们强调小组合作,旨在通过小朋友从小就以研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观察、思考、分析、交流,养成时时有发现、时时有探究、时时会沟通的认知习惯。
2 反对时尚摆设式的“小组合作”氛围
“小组合作式学习”已成为普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无论是常规课、还是研讨课、甚至是各种赛课中,教师们都喜欢用这样的组织形式,课桌椅的摆放也花样甚多,但因为只追求形式,没有认真去落实,致使有些课堂成为了一种“目标不明确、合作杂而乱、学生无收获”的时尚摆设。“小组合作式学习”存在着五个误区:①合作研究之前没有让学生明确合作的真实目的,学生不知所措;②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容易造成“人云易云”的现象;③合作研究时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虎头蛇尾”,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④合作研究的内容不符合教学实际,要么偏难,学生解决不了,要么过于简单,没有合作价值;⑤小组合作过程中,由于老师的组织不到位,纪律混乱,学生不是全员参与,同时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秩序。所有这些时尚的摆设,只能是一种有形而无效的课堂。
3 追求让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历经“小组合作式学习”的过程
小朋友分组合作交流感想与体会,这种情景的创设并非为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也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生的课外活动,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不仅重视认知的获得,更重视获取认知的过程及过程的评价,同时在于每一位小朋友是否都试图经历——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处理信息、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等过程。可以说,小组合作式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追求的结果。
4 认为“小主人”是合作的主体,但也更加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与引导
课堂“小组合作式学习”是小朋友以“小主人”的身份去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如果缺少教师的引导和调控,就可能成为盲目的无效劳动。尤其在合作的初步阶段,决定合作目标、收集处理信息、组织合作过程、交流汇报结果等诸多环节,均需要教师悉心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加入学生的研讨、实践活动之中,及时掌握信息和反馈意见,适时调整合作内容和范围。有些老师的课堂存在着一些极端的做法:力图开放——开放师生关系、开放教与学的方式、开放教学环境等等,继而引发教师权利的放弃,让学生自己合作自己的。其实教师的适时点拨、适时引导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更为重要。
小学低年级实施“小组合作式学习”,在理清以上几个观念的基础上改变原始的封闭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开放、自主、和谐、创新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共同研究、交流沟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运动”而不是“运动学生”,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