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探寻路上的风景

来源 :教育观察·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声讨“标准答案扼杀学生创造力”的浪头一浪高过一浪,很多老师对它噤若寒蝉,陷入两难的境地。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标准答案的引领、指向功能,认真分析、把握规律,并以此训练学生思维,让全体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享受探寻的乐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标准答案;指向引领;追本溯源;深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16-03
  [作者简介]陈树华(1971—)男,江苏盐城人,本科,江苏省大丰市三龙中心小学教师。
  近年来,标准答案常常被认为是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罪魁祸首”,很多老师面对这个敏感的话题噤若寒蝉,唯恐避之不及。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中,老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不敢理直气壮地作判断,不善于机智地由“柳暗”走向“花明”。“好”“不错”“真棒”“想法很独特”……成了课堂流行语。这种不置可否的评价,老师说不清,学生也搞不清,演绎出一幕幕“糊涂僧判糊涂案”。
  应该说,在追寻科学真谛的路上,有很多人为此踌躇过、争执过、坚守过。而那些得到权威肯定、大众认可的所谓标准答案,在给我们指明通往成功的捷径的同时,也无情封锁了我们原本需要从头再来的那种真实的探索、体验过程,遏制了我们创新的动力。这种矛盾的对立,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尤为尖锐,因为汉语词汇本身的丰富性直接决定了其表达的不唯一性。
  一、视“标准答案”为一种参考
  面对标准答案,我们应该怎么做?笔者以为,我们应该视标准答案是众多答案中的一种较为完美的可能,可以持有,但绝不奉其为唯一,着重时时带着欣赏的眼光去捕捉学生阅读实践中迸出的思维火花。通往罗马的道路千万条,每一条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我们应该珍视每一个探寻路上闪现的独特风景,肯定他们的美,从而让学生富有个性的解读、独特的个性体验得到呵护和张扬。所以,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应该把“标准答案”视为一种参考,一种指向,进而让自己的引领更准确、深刻、全面。
  标准答案之所以赋予其“标准”,是因为相对于其他答案而言,它本身更完整、更科学、更概括。一言以蔽之,它是准确、有效的。承认了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充分相信它,认真分析它,正确使用它。
  去年,我市小学毕业调研试卷阅读分析里有这么一道题:
  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
  画线部分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对于这道题的回答,我在市组织的阅卷时,看到了学生不同角度的回答,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种:
  1.“迫不及待”用得好,它写出了蜜蜂急切的心情,拟人的修辞让句子更生动,更形象。
  2.“迫不及待”“钻”用得好,这样把蜜蜂当人来写,更生动地表达出蜜蜂急切的心情和它采蜜时的模样。
  3.“迫不及待”用得好,它不仅写出了蜜蜂急切的心情,还衬托出广玉兰花的美和它的幽香。
  4.“迫不及待”“钻”用得好,这样把蜜蜂当人来写,更生动地表达出蜜蜂急切的心情和它采蜜时的模样,“钻”还照应了前文提到的“刚刚绽放”,让我们感觉到花儿欲放不放的害羞。
  这样的回答,如果发生在课堂上,肯定会得到老师的赞许。因为学生不光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言之切切。
  再看看标准答案是什么呢?
  “迫不及待”(“钻”)用得好,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蜜蜂急切的心情,同时也衬托出广玉兰花的香气诱人。4分,回答一点0.5分。
  参照给出的答案,上面的四种回答,都显得较为片面,因此很难得到全分。这是标准答案的错吗?显然不是。出卷人的用意是在看学生能否说出拟人这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这是表层的解读。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知不知道这里写蜜蜂,其实是为了衬托广玉兰花非凡的吸引力。
  再看一下学生给出的答案,1、2两答只是体悟到拟人手法的作用。而1例体现出学生照搬的痕迹:“拟人、比喻手法的运用,为了让句子更生动,更形象”,这样的套话说明了感悟的肤浅;2例就灵活地说出形象生动的深层原因。3、4两答考虑到了“迫不及待”体现出的蜂之急、花之美,但3例没提及这样的效果是怎么来的;4例的感悟很有个性,值得鼓励,但读出的只是花的形美,没体会到个中花香的诱惑力。
  可以说,这道题不光考查了学生,更检测了语文课堂教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表达的完整和概括能力的程度。如果我们的课堂能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完整表述,相信他们都能学会缜密思考和完整表达,而不会满足于一方面的体悟。长此以往,只言片语的单项思维就会变得全面而深刻。
  由此,笔者认为,上面学生给出的回答如果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就不仅仅只是持有欣赏的眼光去鼓励,还要引导学生去博采众长、周密总结,去超越标准答案。推而广之,如果教师都能认真解读参考书或其他资料给出的答案,那么,标准答案给我们的就不再只是一种束缚、一个结果,还是一种引领、一种启发,它对于我们的备课、上课,更有积极的指向作用。而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师在自己探索路上值得自豪、可尽情享受其愉悦的宝贵风景!
  同时,面对学生,我们应该多一分耐心、多一点包容,让他们充分思考、自我补充,主动地接近,甚至超过标准答案。
  二、以“标准答案”为基点,合理引导
  纵观当今课堂,快节奏、高效率成了流行的主题。老师连环炮般的提问,承接的是学生的对答如流。听听似乎有道理、有个性、有见地,但是稍一推敲,要么是正确答案里的一个点,要么是隔靴搔痒,要么干脆就是套话、空话,离问题的实质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所谓的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独特的见解,老师同样以玄乎的肯定画上句号。殊不知,这种快节奏的对话课堂,只练就了一张巧嘴,形成的是一个肤浅的思维。那些表达力稍强、思维较快的孩子,很容易成为课堂上的“麦霸”,老师如果只是一味肯定,不主动地去加以引领,不提醒他们充分思考,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毫无裨益,而且也于无形中残忍地剥夺了其他孩子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应该说,我们鼓励答案的多元性,并不是放宽标准,也不是失却规范,更不是无原则地迁就。注重答案的精确、简约、连贯,应该是语文老师课堂上的不懈追求。标准答案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风向标,我们应该以此为圆心,让多元化的答案相辅相成,画出学生心中那个完美的圆来。这种理想的境界,需要的就是我们教师坚守真理时的随机应变。
  一位老师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李时珍对其辛苦奔波的看法。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就抛出了“甜”“甘”“乐”“福”等一系列答案,就是说不出参考书上给出的、课文里李时珍话中提到的“值”这个字。老师非常着急。
  其实,我们只要想一想,李时珍说到的“值”字,是对“甜”“甘”“乐”“福”等感受的理性概括。李时珍是因为自己编写本草纲目能造福于民,所以心里甜蜜、幸福、快乐。这么一想,我们就发现,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如果老师此刻稍作点拨,继续以下追问:
  “李时珍因什么而甜?”
  “所以李时珍觉得……”
  这样,学生思维自然就会跳到一个新的高度:
  “李时珍因为造福人民而甜。”
  “他觉得值。”
  然后,用这样的句式,围绕“甘”“乐”“福”引导说话,在重复中让情感不断升华。在课堂上,我们还有一种不可回避的现象,那就是一些预习充分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非常完整的答案,这个答案可能来自自己的思考,也有可能来自手头的各种辅助资料。这样的一步到位,我们是不是让他一锤定音呢?肯定不能。面对全体学生,我们要耐下性子,多些追问,鼓励争辩,即使下面的回答是错误的,那也很有价值,因为它暴露了问题。当我们解决了大多数学生理解上的障碍,标准答案的那些“标准”,才会被接受,被学以致用。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这比知道“标准答案”要重要得多。
  在铺天盖地的对“标准答案”声讨浪潮里,笔者看到了这样一篇博文,这位博友说,他的女儿在修改“奥运健儿打破了一次又一次世界纪录”这一病句时,将“一次又一次”改成了“一项又一项”。然而,老师毫不留情地给打了叉。这位博友为此义愤填膺,声讨老师死板教条,挫伤女儿的积极性。真的是老师固守成规吗?不是。我们知道,修改病句不光是去除语病,还有“不改变原意”这一重要前提。这位博友女儿是将句子该顺了,但原意却变了,这当然不对。如果这位老师既说其然,更讲清其所以然,这样的误会就不可能发生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上下求索的路上,教师应在正确答案的“标准性”的引领下,认真解读、抓住关键,并允许学生天马行空、畅所欲言,珍视来自自己、学生一路开拓的每一道靓丽风景,享受这些风景连成的闪亮珠串儿——这不仅是给学生最大的人文关怀,更是教师赋予自己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倪鸣.标准答案,应该是什么[J].江苏教育,2012(10).
  [2]齐美艳.生活质量与人的全面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吴德刚.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降下了帏幕。这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全国人民斗志昂扬,热烈欢呼新时期的新篇章! 十六大的
目的研究高原低氧对在海拔3000m生活2年的年轻人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95例在海拔3000m平均生活2年的高原战士心电图(高原观察组)与520例体检合格准备入伍的内地青年心
20世纪末的最后一期印出之后,捧在手里,心里感到沉惦惦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一种五味俱在的复杂情感。 《世界宗教文化》的前身是《世界宗教资料》。那是20年前的事情,当时我
期刊
世界新宗教研究是现代宗教学研究领域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该文集中探讨了现代韩国新宗教的教理特征.认为韩国新宗教教理主张与传统宗教、民间信仰有着密
在新世纪中.有关宗教的争论从未停止过:精神层面上,是否精神信仰可以代替宗教作为有组织的意识形态的作用,是否宗教阻碍了全球民主的发展,以及宗教与传统西方价值观念,例如正
2007年3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新加坡三一神学院亚洲基督教研究中心以及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三方共同主办的“中国基督宗教研究进展资源”国际
作为国家社科九五规划委托研究重大项目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当代基督宗教研究丛书近日已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在新近出版的各种佛教人物研究著述中,黄夏年先生的《中外佛教人物论》(以下简称《人物论》)颇具特色,此书在全面继承佛教优良史学传统时,又立足时代,突破传统佛教人物传记的
2007年4月15日至16日,由云南省大理市崇圣寺管理委员会主办、大理市佛教协会、大理旅游集团协办的“首届大理佛教文化研讨会”在云南大理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40余
本期关注人物:李白燕李白燕,女,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七星区教育局副局长,兼任桂林市育才教育集团总校长。桂林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