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实践下的新课堂,对于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从教学层面讲,教师是课程成功实施的决定性力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设计引导下的课堂,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热情,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呢?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学活动的目的
教学活动不单纯是指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单纯是指课堂中学生的演示、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等活动;不单纯是指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而言的活动课,新课程下的教学活动,被赋予了更宽泛的内容和意义。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从活动的主体来说,既包括教师的活动,又包括学生的活动;从活动的空间来说,既有课堂上的活动,又有课外的活动;从活动的形式来说,既有外显的行为动作,又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
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形成和提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以上的三维价值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目标,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教学,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具有复杂情感的人,它所要实现的目标特殊于或者说复杂于其他学科,它不但要使学生明白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之理,而且要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信念,完成感人、化人、育人的任务。因此,通过教学活动,要触动学生的动情点,在活动中、在体验中、在共鸣中使情感得到丰富、提升,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热爱的情感,尊重的情感、追求真理与高尚的情感、乐于合作与实践的情感……都应该是教学活动设计时应首要关注和通过活动实施要达到的目的。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正确的、鲜明的思想政治观点的导向、学习和树立是本课程教学活动要实现的重要目的。
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诸多能力发展的过程,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参与和组织活动的能力、阅读和表达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生长源于问题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及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因此诸多能力发展的核心是“问题”,那么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该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和加深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从而实现发展学生能力的主导目标。
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类社会赖以继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是学生增进智慧和力量的丰富源泉,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因此剥离了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之理的活动(如,学生随意阅览、上网聊天、自主制定感兴趣的学习计划、单纯的社会实践活动)都不是教学活动。纠正过于单一地注重知识传授,并不是不要知识。通过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传承、迁移与发展也是教学活动的目的之一,当然它要服从和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借助电化教学手段,优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学目标、教师、学生、媒体等构成的相互作用的运动整体。把电教媒体引入思想政治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优势,能收到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学的密度和容量、加速教学信息传递、提高教学效率的课堂优化效果。
(一)借助录音录像媒体,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活。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恰当地使用录音录像,以声传情,以形达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创造了生动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富于情趣,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1.板书投影,加大教学信息量。
投影教学可节省繁复的板书时间,如大课堂教学信息量,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讲授文言文,需要板书的内容多,使用投影板书增加教学信息量及省时的作用就更明显。
另外,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设计不同形式的一些训练题并相继投影出来,让学生根据课文解答,这样,训练的效率就更高了。
2.板书投影,有利于分析综合。
教师在课前预先设计好课文分析的板书,然后用不透明纸遮住投影片(或把纸裁成窄条拼齐遮住投影片),然后作移动或抽出,使板书内容按讲析程序逐一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导引下对课文进行分析和综合,使学生对整个分析归纳过程一目了然,对课文认识加深,并获得完整印象。
恰当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使之很好地成为教学信息发出与接收的“信道”会令学生乐学、教师省时、教学高效,收到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包含着一定的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又与我国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有密切联系的一门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该学科的这个特点决定在教学中要贯彻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这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线。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简明扼要讲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要深入领会这些理论,在宏观上首先要把握贯穿于教材中的中心线索,只有掌握了这条线索,才能领会教材的全部内容的精神实质,才能把握教材内容的本质的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做到把握方针大政及重大时事。对时事的学习,首先要立足于平时,养成习惯。通过组织学生收听、收看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新闻联播、今日观察节目录,阅读《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半月谈》等报刊杂志,开展新闻大讨论或时事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能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大事,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培养敏锐的政治素质。其次要抓住重大事件找准热点,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复杂多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把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热点问题,以及与我国有直接关系、关系我国切身利益的国际热点问题作为重点,并按照政治、经济、哲学与生活、对外关系等类别进行收集、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例如,在学习到经济全球化这一知识点时,我让学生联系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时政热点去思考,我国应该积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来保增长。让学生积极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具有求实精神。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引导,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一、教学活动的目的
教学活动不单纯是指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单纯是指课堂中学生的演示、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等活动;不单纯是指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而言的活动课,新课程下的教学活动,被赋予了更宽泛的内容和意义。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从活动的主体来说,既包括教师的活动,又包括学生的活动;从活动的空间来说,既有课堂上的活动,又有课外的活动;从活动的形式来说,既有外显的行为动作,又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
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形成和提升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以上的三维价值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目标,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教学,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具有复杂情感的人,它所要实现的目标特殊于或者说复杂于其他学科,它不但要使学生明白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之理,而且要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信念,完成感人、化人、育人的任务。因此,通过教学活动,要触动学生的动情点,在活动中、在体验中、在共鸣中使情感得到丰富、提升,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热爱的情感,尊重的情感、追求真理与高尚的情感、乐于合作与实践的情感……都应该是教学活动设计时应首要关注和通过活动实施要达到的目的。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正确的、鲜明的思想政治观点的导向、学习和树立是本课程教学活动要实现的重要目的。
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诸多能力发展的过程,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参与和组织活动的能力、阅读和表达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生长源于问题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及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因此诸多能力发展的核心是“问题”,那么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应该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和加深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从而实现发展学生能力的主导目标。
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类社会赖以继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是学生增进智慧和力量的丰富源泉,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因此剥离了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之理的活动(如,学生随意阅览、上网聊天、自主制定感兴趣的学习计划、单纯的社会实践活动)都不是教学活动。纠正过于单一地注重知识传授,并不是不要知识。通过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传承、迁移与发展也是教学活动的目的之一,当然它要服从和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借助电化教学手段,优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学目标、教师、学生、媒体等构成的相互作用的运动整体。把电教媒体引入思想政治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优势,能收到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学的密度和容量、加速教学信息传递、提高教学效率的课堂优化效果。
(一)借助录音录像媒体,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活。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目标,恰当地使用录音录像,以声传情,以形达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创造了生动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富于情趣,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1.板书投影,加大教学信息量。
投影教学可节省繁复的板书时间,如大课堂教学信息量,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讲授文言文,需要板书的内容多,使用投影板书增加教学信息量及省时的作用就更明显。
另外,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设计不同形式的一些训练题并相继投影出来,让学生根据课文解答,这样,训练的效率就更高了。
2.板书投影,有利于分析综合。
教师在课前预先设计好课文分析的板书,然后用不透明纸遮住投影片(或把纸裁成窄条拼齐遮住投影片),然后作移动或抽出,使板书内容按讲析程序逐一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导引下对课文进行分析和综合,使学生对整个分析归纳过程一目了然,对课文认识加深,并获得完整印象。
恰当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使之很好地成为教学信息发出与接收的“信道”会令学生乐学、教师省时、教学高效,收到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包含着一定的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又与我国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有密切联系的一门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该学科的这个特点决定在教学中要贯彻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这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线。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简明扼要讲授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要深入领会这些理论,在宏观上首先要把握贯穿于教材中的中心线索,只有掌握了这条线索,才能领会教材的全部内容的精神实质,才能把握教材内容的本质的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做到把握方针大政及重大时事。对时事的学习,首先要立足于平时,养成习惯。通过组织学生收听、收看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新闻联播、今日观察节目录,阅读《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半月谈》等报刊杂志,开展新闻大讨论或时事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能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大事,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培养敏锐的政治素质。其次要抓住重大事件找准热点,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复杂多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把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热点问题,以及与我国有直接关系、关系我国切身利益的国际热点问题作为重点,并按照政治、经济、哲学与生活、对外关系等类别进行收集、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例如,在学习到经济全球化这一知识点时,我让学生联系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时政热点去思考,我国应该积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来保增长。让学生积极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具有求实精神。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引导,提高思想政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