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师 生命的摆渡人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wo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末,一群中老年人来到南京市殡仪馆,参观“人生最后一程”。
  礼厅服务员夏开宝远远看着他们。他注意到人群中那些犹豫的脚步。“有些人只是下了车,有些人只在前场看看,极少人走到后场。”30年殡葬工作,夏开宝对他人的举动尤为敏感。
  这是南京市殡仪馆的首个开放日。这天,馆长仇小铭首度“曝光”。此前,他在自家住宅区“潜伏”8年,鲜有邻居、朋友知道其身份。曝光后,他反倒释然,站在17名参观者中间充当“导游”。
  前来参观的市民都是殡仪馆通过电话回访邀请的。“没有人愿意莫名其妙接到殡仪馆的电话。他们都曾经在这里送别过亲人。”人群中年纪最大的七十多岁,小一些的三四十岁。
  “前场”是指从大门到遗体告别厅。它与“后场”之间隔着一条开满天窗的长廊。3月的春光透过天窗,投射在几位逝者身上。白色和黄色的菊花簇拥着一张张安详的脸,在阳光下竟然像是睡着了,让说话的人不由放低了音调。
  “后场”是指遗体冷藏室、化妆间和火化部。大量的玻璃门窗,让每个地方都显得明亮。空旷的格局里,即便是低语也能产生回音。火化炉的金属外壳光可鉴人:人生,在此画上句号。
  化妆间的楼上有两间房,与楼下的亮堂不同,这里白天也拉着窗帘,两张高低床默然置身昏暗之中:这里是殡葬师们休息和守夜的地方。
  入道
  春天,二十多位殡仪专业的毕业生来到这里。他们都是90后。
  仇小铭脸上流露出谨慎的兴奋。梧桐树掩映下的殡仪馆,阳光蜂蜜般粘稠,照亮了漫天飞舞的梧桐絮,学生的到来为这里平添了一道阳光。
  按照惯例,这些学生将在馆内轮岗,从遗体接运、整容到火化、礼厅服务等各个岗位。通过双向选择,他们将被分配到上述岗位工作。但是,留下来的不会很多,“总有些孩子,因为承受不了面对遗体的心理压力,和来自外界的压力,最终离开。”
  这种忧虑让仇小铭思量再三,最后决定不“曝光”学生。“他们就像这个行业的新生儿,需要小心呵护。”
  殡仪馆难进众所周知,但同时与遗体有直接接触的工种却一直人力不足。“前年在大学招了一批,最后只留下两个。谁都愿意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同样的薪酬之下,可做的工作很多。”
  “老江湖”们也不轻松,“隐姓埋名”的社交恐惧是最大的职业障碍。走出殡仪馆大门的职业自卑,和门内神圣的成就感,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在生活里各自延伸。
  夏开宝刚从遗体化妆转做礼厅服务。3年后他就退休了。人们都喊他老夏。老夏对自己进殡仪馆的日子记忆犹新,像是个特别的纪念日。
  父亲是墓地管理员,高中毕业后,老夏被内部招工进入殡仪馆。三十多年后,高级化妆师老夏的荣誉证书装了几袋子。
  几十年不苟言笑的职业要求,给了老夏一张凝重的脸。规整的工作服下,仿佛总是在努力挺直腰杆。
  初入行,遗体化妆要“传帮带”。老夏的考验在进馆后第二天突如其来。师傅让他到化妆间拿一块牌子。走进化妆间的刹那,移门“哗”一声关上,锁门声让他幡然醒悟:这是师傅在考验他。
  在尚无冷柜的化妆间里,几十具遗体齐刷刷在地上铺陈开来,像是迎接一场仪式感鲜明的检阅。
  或许是年轻的缘故,恐惧停留片刻就走开了。老夏意识到该做点什么。他知道,师傅在门外的某个角落看着。
  拿起扫帚,老夏开始扫地,然后拖地、消毒……有条不紊的半个多小时过去,门打开的刹那,老夏知道他通过了考验。
  这样的考验方法,老夏并没有用到他的学徒身上。他害怕新来的学徒承受不了,“万一有心脏病怎么办?”
  最初都是师傅做,学徒看。几天后,学徒帮着师傅送遗体,“师傅在前面,学徒在后面推一把。从冷柜里把遗体拿出来,帮忙搭个手。”若没有出现呕吐或极度恐惧症状,下一步就开始学着给遗体穿衣,给普通遗体化妆:面部清洗、消毒、涂口红、画眉毛……
  老夏化妆时会与遗体说话。有些膀子是弯的,要把它掰直,老夏会事先打声招呼:“老人家不好意思,你配合一点啊,我慢慢地啊。”
  老夏这样咕噜着,他徒弟在旁边问:“师傅你在讲什么啊?”老夏搪塞:“等会跟你讲。”
  闲时,他才跟徒弟解释:“我刚才给他穿衣服,他的膀子是弯的,后来不是伸直了吗?怎么伸直的呢,就因为我跟他讲话啦。”
  “遗体是活着的,是可以交流的,所以做什么都要注意些。”老夏说,这些都是老师傅传下来的,“你把人家衣服扯烂了,他到阴间会找你缝衣服;你把他膀子弄断了,到时候你也会膀子疼。”虽是迷信,也是对遗体的尊重。
  和老夏相比,80后的周颖(化名)还是个小姑娘,不知不觉已做了9年化妆师。这个职业回馈给她一堆其他女孩无法经历的“第一次”。
  第一次接触遗体。师傅让周颖整理逝者的帽子。这个命令的传达过程对周颖来说无比漫长。“内心挣扎着,犹豫了很久”,耳畔是师傅的催促,周颖咬咬牙伸出手去,手指碰到遗体,“那种冰凉直抵心窝”。
  第一次一个人站在化妆间。面对周围三四十具遗体,“说不怕是假的,两腿直打哆嗦。”师傅站在门口问:“小周啊,害怕吗?”“不怕!”周颖用尽全身力气喊出这两个字,心里却虚虚的,“想抓住什么依靠一下,却发现已经走上了独木桥。”
  第一次在殡仪馆值夜班。和另一个女孩分工,“她负责接冷藏,我负责巡视遗体。”漆黑的夜里,两个女孩聊着尽量欢快的话题,没有睡觉。每隔一小时,周颖都到化妆间巡视遗体,“不敢睡,就怕有诡异的事。”
  第一次做特殊整容。遗体全身被泥头车碾碎。老师傅负责做头脸,下肢由其他师傅带周颖缝合。周颖的任务是复原双腿。“两条红红的、肌肉外露的腿已经面目全非,我戴着医用乳胶手套,硬着头皮将血红色的肌肉一块块塞到皮肤下面,一针针缝起来。”之后两个多月,周颖没吃肉。但有成就感,“他的双腿被我完整了”。
  类似的挑战对于遗体接运工顾敢(化名)来说也不小。2003年刚到遗体接运部,顾敢遇上一个从26楼坠亡的案例。“遗体坠到楼下人家晾衣服的横档上,被拦腰截断。内脏洒落一地,有的掉到一楼院子里。”   顾敢没有预想过这样的场景。他开车进了小区,人群围观,有公安。停好车,众目睽睽下,顾敢惊呆了。好在师傅解围:“你站在这里,负责拿尸袋、担架,我来弄,你帮我担就行。”
  顾敢不敢表现得太拈轻怕重,他把尸袋的拉链拉开,“抓手抓脚,把遗体的各个部位放进去。”虽然现在想起来无所谓,顾敢当时却真心佩服师傅。
  顾敢从来不呕吐,“最多也就是心里有种麻麻的感觉,南京话叫‘搁琐’。”师傅又总是在危难处关照他。
  有一次,一位老人去世,门一打开,苍蝇蚊子“嗡嗡嗡”飞出来。师傅叮嘱:“你在外面,我来。”师傅一人把遗体装好后才喊,“你进来吧”。
  这样第二次、第三次……之后,学徒慢慢开始单飞。
  出师
  10年后,顾敢成了接运班班长。他要做的,是让他的徒弟不再害怕。“怕也不行啊,非正常死亡遗体,周围那么多人,不可能把遗体往旁边一扔就走,要硬着头皮。就像打仗一样,上了场哪有再逃脱的道理?”
  老夏的恐惧是被好胜心驱散的。在非正常死亡案例中,高空坠落、车祸、溺亡……都要复形。最难的是脑颅复形,每一次都是挑战。“3个师傅,分别带3个学徒,我就会这样想:我师傅带我,我要超过别人,不能让师傅难堪。”
  2001年,与歹徒搏斗的薛爱萍牺牲。老夏为其复形。“脸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刀口,光头部就缝了三千多针。”遗体整容的缝针和医生缝针不一样。医生为了便于伤口愈合,针脚都比较疏朗;遗体整容要用车针,要求是密。
  除了吃饭、上厕所,老夏从早上8点站到第二天早上。“那不是简单的缝合,因为遗体膨胀,先要脱水。参照近期生前照片,处理缝合的刀疤,为了让人看不出针脚,采用组织皮下缝合。眼皮部分最薄,最难缝合,要用棉签搭上去,盖上去,然后再上油彩。”
  蛋清加凡士林是老夏的独门配方,蛋清可以结成一块膜,提高亮度,再上油彩,“让遗体焕发生气”。
  上世纪90年代的某个夏天,常州一位纪委副书记开车冲下长江。3天后打捞上岸,膨胀的遗体放在码头,水泥地的高温往上蒸发,几小时后送到常州市殡仪馆,遗体高度腐败。
  常州市殡仪馆向南京市殡仪馆求助,只说是“巨人观”(高度腐烂膨胀的遗体)。这一说老夏心里有了准备。
  中午时分,老夏带着徒弟赶到常州,要看遗体,却因膨胀无法从冰柜里拉出来。
  家属的要求是晚上6点守灵,留给老夏的时间只有4个小时。
  常州市殡仪馆告诉老夏:他们已经求助过上海龙华,龙华的答复是面部肤色可以变,但是肿胀很难处理;又找无锡市殡仪馆,也没办法。全国几位遗体整容高手老夏心里都是清楚的。
  老夏就地买材料,研究配方。先防腐,遗体一出冰柜,老夏的两个助手都受不了气味,直往外跑。最后就剩下他一个人继续做。排除胀气,腹腔,胸腔,面部,四肢,脱水……一个半小时后,遗体开始固定下来。
  “遗体固定就像煮鸡蛋一样,生鸡蛋里面是液体状的,剥出来是流质,煮熟之后就是一个固定的鸡蛋,能拿在手心里。”
  上油彩、化妆……结束的时候是傍晚5点多。逝者同事看后被镇住了:“没变嘛,还是他嘛!”听到这话,老夏松了口气。5点半通知家属守灵。
  女化妆师的内心适应要坎坷许多。工作状态的周颖是完全忘我的,“那时候遗体就是睡着了的正常人”,常常一个人在化妆间站上半天,即使里面有七八十具遗体,也无暇顾及。
  但是之后的梦境却常常困扰周颖。特殊整容需要大量思考和精力,要十来个小时才能完成。周颖连续好几天都会梦见遗体,刚开始也很害怕。
  “有时晚上一两点睡觉,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非正常死亡的遗体样子。”那样的惊惧周颖是不轻易对旁人说的。
  观生死
  参与了大多数人生命的最后一程,他们终究是死亡的旁观者,从死亡的一角窥探世俗百态。
  顾敢的窘境是,时常遭遇情绪激动的家属。有不足十岁的女孩因病去世,家属要求把小孩几年的衣服鞋子都盖在遗体上火化。
  这对顾敢来说是举手之劳,但是女孩家属却异常感激,双双下跪。顾敢觉得受不起,手足无措。
  十多岁的女孩在医院离世,家人要在孩子身上放现金。顾敢尴尬了:“塞了,是违反规定,逝者身上的所有物品都要登记,现金是不能见的。但是女孩家长情绪悲痛,听不进解释。”
  顾敢坐下来,掏出规定,对方才作罢。“跟化妆组交接,万一少了,是我们拿的还是化妆组拿的,这个说不清。即使让带,到化妆班也会检查,查到是会上交的。”
  接运遗体,与逝者家属有最直接的沟通,顾敢从中看惯了人情冷暖。老人家去世,兄弟因财产不和,最终导致无法把遗体运走;不同信仰的人们有不同的表现,基督教和佛教家庭的葬礼通常安静有序,无信仰的人们更多哭天抢地;穷人穷大方,富人卖排场……“其实这些都是做给生者看的。”
  周颖在阳春三月接了一个白血病女孩。虽已得病多年,离去的时候,女孩的男朋友在第一时间定制了婚纱。
  男孩捧着婚纱,跪下哀求周颖:要把女孩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因为她的葬礼也是她的婚礼。化妆班女化妆师都震动了。
  遗体化妆不同婚纱影楼的新娘化妆,以淡妆为主,以安详为目标。女化妆师们连彩妆的材料都没有,更别说懂得彩妆的技巧。化妆班4名女化妆师连夜从市场上买来彩妆材料,学起了彩妆。
  婚纱上别着“新娘”字样的女孩,被化妆师们推到礼厅,“新郎”迎过来,周颖觉得应该笑一笑,却感觉自己热泪夺眶。按照殡仪馆职业守则,“微笑服务”是被禁止的,取而代之的是“倾情服务”。
  周颖从不给自己化妆,也不给亲友化妆,“有职业阴影啊。”
  她看着刚入行的女孩都是先打点眼影,贴个假睫毛,忽闪忽闪地来上班,渐渐地妆容越来越淡,最后都像她这般大大咧咧了。“因为那个‘化妆’和这个‘化妆’容易‘撞词’,太敏感了。”
  不给自己逝去的亲友化妆,是周颖的另一个原则。“情感上接受不了,下不了手。”
  但是老夏不同,那年一个开出租车的朋友,打电话给他说要带儿子到连云港出长途。说好第二天一早回来,再见到时却生死相隔,父子俩在一场车祸中未能生还。   “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住同一个小区,每天都要碰面,他从不嫌弃我是殡仪馆的。”做了20年化妆师的老夏看到好友遗体嚎啕大哭。做过遗体接运工的老夏甚至失去了把遗体抬上车的力气。
  “到了馆里我给他穿衣整容。感觉真的不一样,我下不去针啊,好像戳在自己身上一样!”
  老夏当然不用看相片,“我觉得像了,肯定是像了。”老夏记忆中,朋友笑起来,前面两颗牙露在外面,其中一颗牙因为抽烟坏了,是假牙。假牙比正常的牙要白一些。
  但是他记忆中的牙齿已经在车祸中丢失。老夏想办法给他做了两颗假牙,做的时候特别注意一颗亮一点,另一颗暗一点,亮的在左边,暗的在右边。
  “我把他恢复成微笑的样子。他笑起来左边有酒窝,右边没有,我把他的酒窝点出来。”老夏一边为他梳理头发,一边埋怨:“谁让你来回都自己开车。儿子年轻,该让儿子开。你就是太惯儿子了!”老夏给他缝针,说:“你当心啊,我给你缝针啊!缝好到下面就好看一点。”
  知冷暖
  周颖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用这个化名的。9年工龄,4岁孩子的母亲,周颖的性格干脆爽直:“不能计较太多,想太多就干不下去了。”
  化名是为了保护儿子。
  周颖的教训来自化妆班同事的经历:她到幼儿园给孩子报名,幼儿园老师让她填写父母工作单位,她提笔就填“南京市殡葬管理处”,老师愣了下,有些尴尬,忙补充说:“只要不是给遗体化妆的。”这位母亲含着泪水不敢抬头和老师说话,匆忙填完报名表,带着孩子离开幼儿园。
  此后,周颖和同事们一样,在填表时工作单位一栏大多不填,或者写“打工”、“个体”。
  4岁的孩子不知道妈妈是做什么的。“在孩子成年之前我是不会告诉她的。”她害怕孩子在同学中一说会受排挤。
  一次周颖在单位遇到孩子的幼儿园老师。面对面,老师淡然处之,事后也没在学校跟任何人说起。“我只对孩子说妈妈要加班,要上班,其他多一个字我都不会告诉他的。”
  生下儿子那一年,周颖得了产后抑郁症。此前在“妈妈课”上,周颖对此病症已有所了解,她虽格外在意,还是碰上了。
  “我觉得心烦意乱,觉得生下孩子,不能给孩子很好的生活,很纠结。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想法挺幼稚、挺荒谬的。”
  周颖惟一的诉说对象是丈夫。他的倾听让她感激:“他不会埋怨你天天讲这个,烦死了。我一讲到不好的想法,他就安慰我。”医生跟周颖说,最好不要药物治疗,倾诉是最好的。
  “我当时最明确的就是害怕死亡,害怕看到这些七零八落的遗体,害怕看到意外发生。越是害怕,就越强迫自己不要想这些东西,最后就觉得早点解脱算了,然后就想自杀。”
  抑郁症裹挟着以前做的特殊整容案例再次占据她的头脑。“这些在平时都是不愿意回忆的,当时没感觉,但却在记忆中扎根了。”
  挣脱抑郁症的办法是安慰自己:“看吧,那些非正常死亡的人们有多惨,我怎么能跟他们一样呢?”随着倾诉治疗和身体的恢复,周颖终于走出了抑郁症。
  走出抑郁症的周颖,和同事一样,走不出来自外界的偏见。
  不主动伸手与人握手,饭桌上不主动给人夹菜,不说“再见”,不参加亲朋好友的婚宴,春节不主动去拜年……这些都是他们不约而同的应激方式。
  这并不是“过度防卫”。一次,老夏在地铁里听到身后有人嘀咕:“这人是殡仪馆的。”旁边人回应:“殡仪馆的怎么了?”“我认识啊,上次我婆婆办事时在殡仪馆见过。”老夏转过身,与说话人面对面,对方看到他,满脸愧意:“你好啊!上次感谢你啊!”
  老夏内心是不接受这种感谢方式的。“要是他真心感谢,一看见我就应该打招呼的。”
  南京葬礼习俗是赶早不赶晚,每天上午是殡仪馆最忙碌的时候。周颖早上6点多上班,在搭车问题上,大家再度不约而同达成一致。坐地铁和公交都会到下一站下车。
  “因为石子岗下车的人特别少,一看就知道是殡仪馆工作的。加上司机经常溜站,快过了还在喊:石子岗有没有人下啊?这个时候下车,满车的人都向你行注目礼。”顾敢的经验从没和同事讲过,有时在下一站遇见,大家都心照不宣。
  早上6点,若是赶不上公交车,搭出租车也是个难题。大清早,对司机来说都是开门生意。要是跟司机说去殡仪馆,得到的回复通常是:对不起,交班。顾敢心里清楚,这只是借口。
  周颖狡黠些,上车先跟司机说到安德门大街(殡仪馆前一段),到了安德门大街再跟司机说:“师傅麻烦你,往前点,再往前点,就前面那个大门口停。”这时司机意识到也来不及了。
  去年周颖遇到一个司机有些特别。她让司机到安德门大街,司机说:“安德门大街能到哪,前面不就是殡仪馆吗?”他又补充说:“其实有什么关系呢,人家早上不愿意带你们,我就蛮喜欢的。你们那有棺材,棺材棺材,升官发财,我今天一天的生意肯定好。要是带个结婚的,结婚结婚,急(结)得头都昏了,我这一天就没得生意做了。”
  每年殡仪馆开迎春座谈会,有工会、社区等单位到来。老夏注意到,会场上的一次性水杯,放些茶叶,工作人员泡茶,很多人并不喝。“他们有的自带水杯,有的就不喝。”此后逢开会场合,殡仪馆会准备一个放有茶叶的一次性水杯,一瓶矿泉水,供来客自愿选择。
  前几年老夏搬家,小区邻居不再知道他的单位。但是某次单位把其父亲的年终慰问信寄到家中,信封落款是“南京市殡葬管理处”,收信人老夏。从此老夏时常听到有人在背后议论:“那人是殡仪馆的。”
  最让老夏心寒的是同学朋友。几个同学一起吃饭,他们会想:今天请不请夏开宝?“哎呀,不请不请,他是火葬场的。”这让老夏明显感觉到了歧视。“平时特别好的兄弟在一起吃饭,他们觉得我身上有一种气味,或者说我脸色不好看,没有笑容。”
  独自想起这些,老夏会怨父亲,“当年他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把我的关系拿到了殡仪馆,叫我某天去报到。那种年代,父亲说话,你也知道。”
  顾敢是在结婚后进入这一行的,成功瞒住了外地的岳父岳母,“10年了,他们也不知道我在殡仪馆,只知道我在民政局开车。”
  “瞒了十几年,特别累。”顾敢总是有种冲动,跑去新街口大喊:“我是殡仪馆的,火葬场的!”   信善
  吕军是周颖的大学同班同学,2010年才到火化班。从大学殡仪系毕业后,他没有直接入行,而是做了几年手机生意。
  结婚生子之后,吕军需要安静的生活。殡仪馆2000元的月薪远不如做手机生意,“虽然生意也不好做,越来越难了”。
  回到自己的专业,让他安稳。“就算是做善事吧。总归是要有人去做的。”在流水线的火化班,短暂的逝者家属炉前仪式,让吕军感觉到家属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吕军的大学毕业论文是《浅谈人类的死亡》。“我们这一行,有义务向他人去解释死亡是怎么一回事。现代社会看轻它的也有,看重它的也有。小孩子动不动跳楼,如果他知道死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他就知道并不是他一走了之就行的。”
  “死亡文化在我们国家的推广并不多,人们都忌讳说到死,就更不会深入了解。”吕军在论文中从第一人称的死亡,分析到第二人称的死亡。他的结论是:“其实对待死亡是心态问题,平常得就跟我们吃饭一样就好。”
  9年后周颖觉得自己更宽容,也更懂得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我觉得活着是最好的。”
  心理咨询师告诉周颖:中国人对于死亡更多的是恐惧。西方有信仰,他们相信生命会在天堂延续,那里是另一个世界,就像佛教里的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中国人没有信仰。
  “我们大多数人觉得,我辛苦打拼了一辈子,死了就两眼一闭什么也没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对殡葬一直都很忌讳。”周颖和同事一样,没有宗教信仰,却都相信活着就应该多做善事,不要让自己亏心,要尽量开心快乐地过每一天。
  周颖从不跟家人发脾气。她觉得人与人碰面都是缘分。这位心宽体胖的妈妈,只要一收工,绯红的脸上就浮现出盈盈笑意。
  网络里关于殡仪馆的灵异故事沸沸扬扬,但是周颖工作以来从未遇见。并非完全不相信,周颖的身上会佩戴黄金辟邪。
  2010年,殡仪馆组织观看电影《入殓师》。“大家忽然找到了归属,我们都像是电影里的小林!”从这部电影开始,周颖感觉到自己其实还是在做挺神圣的工作,抱着更多善意工作时,能感受到身边更多的也是理解。
  3月,周颖在电台做了一档节目,邻居听了节目后,每次买菜见到周颖母亲就会说:“哎呀,你女儿真不容易!”周颖觉得观念的改变会慢慢到来。
  另一部组织观看的片子是《金陵十三钗》。片中殡葬师做假发时更习惯对方躺下来,这让片场里充满共鸣:“我们打领带,你要站在那里,就打不起来,躺在那儿,很快就打好了。”
  这样说的时候,在场的人都笑了。二十多名毕业生,就在这样的笑声里开始他们的殡葬师生涯。
其他文献
伦敦当地时间8月1日下午,世界羽联正式宣布,取消8名选手的参赛资格,这其中包括现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选手于洋/王晓理。  中国队事后并未提出上诉,而被取消资格的选手在微博上宣布退役。  因奥运会羽毛球规则修改,为出线后避开另外一组的中国选手,于洋/王晓理选择了消极比赛。  究竟是巧妙利用规则,还是不尊重奥运精神,众说纷纭。  其实回顾历史,“让球”在中国队并不是新鲜话题。  据作家叶永烈透露,上世纪
婚纱女王”Vera Wang(王薇薇)最近在纽约展示了自己最新的服装系列,观众惊呼,女王变了。  她惯常使用的空气般飘逸美好的白裙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黑和深红。黑暗而扭曲的造型,呈现出哥特式的诡异气氛。有人分析,这一系列中的深红是她进军亚洲市场的标志——那里的传统婚服以红色为主。娱乐杂志调侃,这个名曰“美梦”的新系列是一个信号,暗示“女王”的婚姻已经走入噩梦。  该系列发布后不久,王薇薇正式发表
“对自己要演的角色、对外界的变幻,我都觉得hold不住,虽然别人说你挺红的,但我心里很弱,觉得不对,怎么都不对,又没法跟人说,只能逃避。”邵兵想打一场“阵地战”,“刺刀相对,先把自己毁灭掉,才能获得新生”  在电影节的红地毯上,邵兵显得有些落寞。他还是讨厌化妆,穿着三五百块的衣服就上去了。  “到了那个点上,自然而然到哪里都像有追光灯跟着你。”娱乐记者蜂拥来去,闪光灯却很少追着他。他甚至准备好了运
前阵子,一条消息迅速传遍各大网站——一位医学博士生,捐精时“在取精室意外发生猝死,那是他的第五次捐精”。这本是个让人唏嘘不已的新闻,然而,“捐精”所引发的另一个联想,让故事成了某个大家一直羞于说出口的问题的引子——精尽人亡这档子事儿,是不是真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去看看捐精是怎么操作的。作为女性,调查这个问题几乎处于天然的劣势——我不能从大街上找个精子库,更不能随便逮个男的就上前问,“你捐
近日,刚曝出裸照丑闻的哈里王子,披上戎装重返阿富汗战场。这次哈里没有在装甲部队担任指挥官,而是担任阿帕奇直升机的武器操作手。尽管哈里被一些媒体称为“派对王子”,然而他绝不只是开着法拉利泡妞的“纨绔子弟”。哈里不仅参加过战争,还多次接受不同科目的军事训练。他能熟练使用各种轻武器,还曾参加过实战射击的训练。以英国陆军对射击精确的执着来看,在步兵的战斗中,哈里可能是一个射击高手。  在西方的军队编制中,
黄苗子  (1913-2012)  画家  如果不是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告密事件”,黄苗子在百岁高龄寿尽而逝绝对可算善终,可惜人们常常只记得近事,懒得好好打量这个经历丰富、诗画文皆可观的老头。黄苗子是否出卖过朋友聂绀弩?有人旁敲侧击地问过他,黄苗子的回答是,“文革里写过揭发材料,文革前一个字也没写过。”高压时代,他也被其他文人监视和告密,也被“文革”打倒。而聂绀弩也并未怨恨黄苗子,直到晚年他仍把黄苗
《舌尖上的中国》是个异数。播出时间非黄金档,体裁是纪录片,居然红了。它吸引了那群最少看电视的观众——在这个新兴的移民大国里,那些人以年轻、领子白、看电脑不看电视、背井离乡、多暂住在北上广深等各大城市而闻名。而这次,就是这些人,晚上10点半,流着口水,守在电视前观摩了这部纪录片。据说,在《舌尖》播出的10点到12点,网络上地方特产零食的订购也会达到高峰。  7集播完,“吃货”变成了褒义词,变成褒义的
很难再去想象一个比‘哈佛学院俱乐部’更不‘主流’的地方了。……过去,作家亨利?詹姆斯曾经在这里生活;如今,这里是哈佛大学最大的教工聚谈场所,而且仍然承续了白人男性的新教伦理精神。”  2008年,法国社会学家、记者马特尔在此遇见了大名鼎鼎的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作者),他们共进午餐,聊起“9?11”之后大众文化、国际新秩序及其走向等重大问题。这次交谈后几个月,亨廷顿离别了人世。  马特尔
“戴过吗?”管教拿大脚链子咔往那一扔,跟我开玩笑。  我说给人戴半辈子这东西了。  “自己戴过吗?”他又问。我说什么意思啊李哥。他看我真急了,说没办法,咱出门都得戴。我就不说话了,自己吭哧吭哧戴上。  刚要走,他问沉不沉。我没说话。“会趟吗?”我也没说话,这时候眼泪歘就下来了。  那时候真给我憋屈够呛的。我×你妈的,给人戴半辈子今天我摊上它了,是不是给人戴多了?那脚链子多沉,我拿手掂量过,但没用脚
精神病院里有一个45岁的男人,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每天不停地打电话,给110打,给老婆打,给电视台、电台、日报的新闻热线打,他甚至搞到了一些医生护士的手机号码,他们在忧郁、喝酒或做爱的时候会突然接到他的电话。他只有一句话,什么时候放我出院?  110的摩托车经常冲进医院的花园里,年轻的警察不知是出于愤怒还是正义质问我们,是谁在迫害一个可怜的人,长期不放他出院?我和小情都不敢说话,只好带着穿制服的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