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绘本,超越语言,跨越文化,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宽广的想象世界,更是儿童最佳的阅读对象。阅读绘本使儿童开阔了视野,培养对美的感受。以绘本为友的儿童,从看绘本中学习阅读,也从阅读中学习认知事物。
认识绘本
绘本最重要的是故事。不仅仅文字是故事,图画也是故事,文字和图画用不同的方式来讲同一个故事。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讲故事,好的绘本还充分利用书籍所具有的功能,比如翻书页的效果、页数和书籍大小等,这些功能使它们完美地协奏,丰富地讲述一个故事。这正是绘本被儿童喜爱的原因,因为他们爱听故事,而绘本,是他们自己能看懂的故事。
走出读绘本的误区
别让读绘本变成观察练习 绘本用图画来说故事,越是低幼绘本,图画说故事的能力就越强,儿童仅凭看图画就能知道是什么故事。因此,优秀的绘本画家在创作的时候,总是在用图画语言表现故事上精心创意,从而出现了很多的精品绘本。比如:《母鸡罗丝去散步》,如果不看画面,那么文字故事只有8句话:“母鸡罗丝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翻过干草垛/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按时回到家吃晚饭。”这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罢了,但是作者佩特·哈群斯却独出心裁,画面上那只一直跟踪母鸡想美餐一顿的倒霉狐狸,让整个故事一下子变得笑料十足,所有的孩子在看到图画的那一刻立刻爱上了这个故事。
然而,有一位老师在给一年级孩子讲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时,是这样做的:教师先出示封面,让学生观察,封面上画了什么,再让学生说出这两只兔子在干什么,然后引出故事的题目,让学生齐读。接着再介绍书的作者,之后观察扉页,回答图上画了什么,图上有什么,再开始按照文字讲故事。这样,绘本的画面变成了看图回答问题,孩子们渴望听到故事的心情一次次被打断,听故事变成了一种交易,你只有回答出教师的问题,才能继续往下听故事,于是他们的意识开始游离。
别让读绘本变成提问和回答 当讲故事变成了提问和回答,就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有一次,笔者给孩子们讲《逃家小兔》,笔者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很投入,小眼睛一个个都睁得圆圆的,看着屏幕上的画面。当讲完一段:有一只小兔子,它不想待在家里。于是,它对自己的妈妈说:“我要逃跑。”——这时候,笔者让孩子们猜猜妈妈听了后会怎么说,孩子们七嘴八舌。然后,笔者就翻页,继续讲故事:“如果你跑了,她的妈妈说道,我一定会追上你,因为你永远是我的小兔子。”孩子们正等着听妈妈追上小兔后会怎样时,笔者却停下来,出示词条让孩子选择,然后再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选择,故事再继续往下讲。可是渐渐地,孩子们的注意力没有刚才那么集中了。很显然,笔者已经不是在给学生讲故事,而是用绘本作为语文教学内容,主要目的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了。故事在这里被分割。
别让读绘本成为品德教育 在讲故事的时候,一些教师过于注重追求故事主题的教育意义,反反复复讲的不是故事,而是那些听完后学生马上就会扔进垃圾桶的“大道理”,这也会让故事讲得学生不爱听。
绘本教学方法
角色互换 绘本教学,以及整本书阅读讨论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书本角色与学生角色的问题。阅读对一个人来说,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自居作用,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认同为故事中的主角,那个最光彩照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居”为故事的主角,以便孩子进入角色,这是真正地感受、理解故事的关键。
游戏 故事要求阅读者进入故事的游戏中,理解故事,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感受与理解,是只在故事外的人无法获得的。进入角色扮演的途径之一,是朗读自己角色的语言,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用动作呈现角色中的行为,即真正地“游戏”一下。例如:在讲述《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这个绘本时,就让孩子跟着小老鼠吃一吃,吸一吸,擦一擦,照一照,剪一剪,扫一扫,拖一拖,拍一拍,睡一睡,听一听,画一画,写一写……同时,因为读、写、绘正在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中进行,所以游戏也特别适合他们,并同时起到呈现绘本节奏、调节课堂节奏的作用。
音乐 有需要时,教授可以在讲故事时配上一段适当的音乐。比如说,《爱心树》这个故事比较长,在讲到后半段的时候可以加入一点音乐,这样既能更好地渲染故事的情绪,又能调节孩子们的听觉节奏。
道具 有时配合故事情节需要,准备一点道具是很有用处的。比如:《失落的一角》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失去了一角的圆。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个“圆”为什么总也找不到最完美的角,笔者剪了一个简单的“圆”和各种的“角”,让学生边听故事边动手试试,效果自然是极好的。
有人说,喂养孩子长大的除了牛奶,还有故事。教师通过绘本教学给学生“讲故事”是否也可以成为一项基本功呢?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语文教师,给孩子更多美好的滋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振兴路小学)
认识绘本
绘本最重要的是故事。不仅仅文字是故事,图画也是故事,文字和图画用不同的方式来讲同一个故事。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讲故事,好的绘本还充分利用书籍所具有的功能,比如翻书页的效果、页数和书籍大小等,这些功能使它们完美地协奏,丰富地讲述一个故事。这正是绘本被儿童喜爱的原因,因为他们爱听故事,而绘本,是他们自己能看懂的故事。
走出读绘本的误区
别让读绘本变成观察练习 绘本用图画来说故事,越是低幼绘本,图画说故事的能力就越强,儿童仅凭看图画就能知道是什么故事。因此,优秀的绘本画家在创作的时候,总是在用图画语言表现故事上精心创意,从而出现了很多的精品绘本。比如:《母鸡罗丝去散步》,如果不看画面,那么文字故事只有8句话:“母鸡罗丝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翻过干草垛/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按时回到家吃晚饭。”这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罢了,但是作者佩特·哈群斯却独出心裁,画面上那只一直跟踪母鸡想美餐一顿的倒霉狐狸,让整个故事一下子变得笑料十足,所有的孩子在看到图画的那一刻立刻爱上了这个故事。
然而,有一位老师在给一年级孩子讲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时,是这样做的:教师先出示封面,让学生观察,封面上画了什么,再让学生说出这两只兔子在干什么,然后引出故事的题目,让学生齐读。接着再介绍书的作者,之后观察扉页,回答图上画了什么,图上有什么,再开始按照文字讲故事。这样,绘本的画面变成了看图回答问题,孩子们渴望听到故事的心情一次次被打断,听故事变成了一种交易,你只有回答出教师的问题,才能继续往下听故事,于是他们的意识开始游离。
别让读绘本变成提问和回答 当讲故事变成了提问和回答,就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有一次,笔者给孩子们讲《逃家小兔》,笔者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很投入,小眼睛一个个都睁得圆圆的,看着屏幕上的画面。当讲完一段:有一只小兔子,它不想待在家里。于是,它对自己的妈妈说:“我要逃跑。”——这时候,笔者让孩子们猜猜妈妈听了后会怎么说,孩子们七嘴八舌。然后,笔者就翻页,继续讲故事:“如果你跑了,她的妈妈说道,我一定会追上你,因为你永远是我的小兔子。”孩子们正等着听妈妈追上小兔后会怎样时,笔者却停下来,出示词条让孩子选择,然后再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选择,故事再继续往下讲。可是渐渐地,孩子们的注意力没有刚才那么集中了。很显然,笔者已经不是在给学生讲故事,而是用绘本作为语文教学内容,主要目的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了。故事在这里被分割。
别让读绘本成为品德教育 在讲故事的时候,一些教师过于注重追求故事主题的教育意义,反反复复讲的不是故事,而是那些听完后学生马上就会扔进垃圾桶的“大道理”,这也会让故事讲得学生不爱听。
绘本教学方法
角色互换 绘本教学,以及整本书阅读讨论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书本角色与学生角色的问题。阅读对一个人来说,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自居作用,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认同为故事中的主角,那个最光彩照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居”为故事的主角,以便孩子进入角色,这是真正地感受、理解故事的关键。
游戏 故事要求阅读者进入故事的游戏中,理解故事,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感受与理解,是只在故事外的人无法获得的。进入角色扮演的途径之一,是朗读自己角色的语言,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用动作呈现角色中的行为,即真正地“游戏”一下。例如:在讲述《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这个绘本时,就让孩子跟着小老鼠吃一吃,吸一吸,擦一擦,照一照,剪一剪,扫一扫,拖一拖,拍一拍,睡一睡,听一听,画一画,写一写……同时,因为读、写、绘正在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中进行,所以游戏也特别适合他们,并同时起到呈现绘本节奏、调节课堂节奏的作用。
音乐 有需要时,教授可以在讲故事时配上一段适当的音乐。比如说,《爱心树》这个故事比较长,在讲到后半段的时候可以加入一点音乐,这样既能更好地渲染故事的情绪,又能调节孩子们的听觉节奏。
道具 有时配合故事情节需要,准备一点道具是很有用处的。比如:《失落的一角》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失去了一角的圆。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个“圆”为什么总也找不到最完美的角,笔者剪了一个简单的“圆”和各种的“角”,让学生边听故事边动手试试,效果自然是极好的。
有人说,喂养孩子长大的除了牛奶,还有故事。教师通过绘本教学给学生“讲故事”是否也可以成为一项基本功呢?愿我们一起来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语文教师,给孩子更多美好的滋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振兴路小学)